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十二、九十一个成功率的时候,我就会成功了。我就发现,每十次会有一次成功,那我就改为拒绝一次九分之一、再拒绝一次八分之一,拒绝了八次,那我就剩下二分之一。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了。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平均六次就成功一次了,那我今天要出门就六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你自己在进步你就看得到了,到后来我发现我二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今天我只要拜访二个,一定有一个成功。所以每天早上起床都很高兴,我今天只要物色两个目标,寻找二个猎物,总有一个会被我砍下来,那就是功夫。

  现在我们在训练也是一样,你自己要这样训练,我跟妄想在搏斗的时候,失败是必然的。一次失败,那我就提高一次的百分比,那看你要假设几次。假设十次会有一次成功的话,那你就试(试)这一坐,我要跟妄想搏斗十次,他把我的心抢走了,我就要跟他要回来,好,一次失败不要紧,我把心境调整一下,再入定、再开始数,又被抓走,我再跟他搏斗一番,再失败不要紧、再一次,一坐之间、一支香之间,自己就要这样去克服它去奋斗,你自己跟那个境界搏斗的时候,遍体鳞伤无所谓,常常一支香下来,就像那个刚刚被猫咬的乱七八糟的一个老鼠一样,夹着尾巴在那边喘气,实在完了,我这么没用。这是必然的。

  几次以后,你就抓到那个诀窍,这个诀窍没有办法教你。就是那个诀窍,就我跟你来讲,我讲起来很轻松,那你来听的话,也很好玩,换你下去的时候,你就好像掉到海里去一样,抓不到边。你要知道,那个诀窍是我以前跟你一样茫茫然中去摸索出来的,那你必然你也要从茫茫然里面去摸索出来,那你不摸索不行。

  我能够告诉各位,是把我的这种经验这样告诉你,那你要学,是跟着这种情况,自己从这茫茫然的当中,去摸索出自己的门径,只有这样子。你说,你给我,我就照你这样(去做),(那)不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就算我给你一个法宝,他也不像这个东西说,我给你你接过去,他不那么具体,我只是给你那样的一种状况描述,然后你自己要设法投入那个状况里头,你才能够去感受,你知道吗?

  我跟你举一个很实在的例子你看看,人家跳进水中,这样游的很自在,你看他在空中这样翻,(那)你去翻翻看,你看他在翻的姿势很美,你去翻翻看,你头不要撞到那个板子就好。人家在水里很自在这样游,你下水看看,你不要喊救命就好了。看别人在做很简单,轮到你自己,不要说你去跳起来像什么样子,给你上那个架子要跳,你就看得头都昏了眼都花了,你还表现什么姿势?临场感你没有?

  所以,我们首先就要进入那种状况,你坐下来,提起正念,然后你马上就糊了,迷糊了。下来以后,怎么会这样,师父啊?你讲的那么美,我看怎么进到里面去都没有?好,那才能够讲进入状况,才能够讲再下一步要怎么做。你根本都没到,就像跳水一样,我上去了,看人家很好,在那边姿势表演的很好,你到那边去眼花缭乱头昏脑胀,然后两脚发软,连站都站不起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个叫惧高症。还自己一直以为没有惧高症,你必须把那个境界拉过来,让那种现象产生。好,这个时候告诉你,你别想姿势多美,先克服你的惧高症。有些人没有惧高症,他到那边就是这个样子,他不怕是不怕,可是不敢动。

  很多同修喜欢演讲,上台他不怕,(也)有些人上台就怕了。你去看看,有些人上台不怕,一上来他不敢讲,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语无伦次,那好,你就要从这里训练。有的是不敢上台,那你要训练他怎么上台。有的一上台,不讲话就没事,一讲话就出事,好,那你要从这边训练。所以每一个人的状况不同,训练的重点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看看,我们进入这个法门的训练里头,你那个临场感要现前,现前以后,你遇到什么困难,那我们再从那里下手。现在整套的统统交给各位了,你要拿这个开始去教人家、用讲的教人家绝对没问题。这一套拿出去已经超越很多了,已经超越很多地方了。什么静坐中心、什么禅修中心,我告诉你,你拿这一套去卖,都还可以卖专利。但是你实际经验没有的话,你一坐下去,问题就来了。

  我们看所有禅修中心,会出问题出在哪里?在于他在讨论的时候或者有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没有办法落实到数息上面去。所有的讨论,几乎我敢肯定,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所讨论的都是心被妄想牵走以后的那个妄想对不对,都在讨论那个东西,你没有办法讨论,心在这个数息上面的状况,你要注意。

  所以我跟各位讲说,你在外面学禅的话这个问题很多。好多老参禅修很久了,他来开口,你看他一开口就错了。他只是修养很好、他不作怪、人格很完美,这样而已。真正禅修的功夫跟重点没有,你记得这个原则。

  一个行者尤其是参禅者、禅行者,古代叫做禅和子。开口闭口就在这个主题上。假如从大乘禅的立场来讲,也一样。他把心安住在那个正念上,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或者念佛是谁、或者拖死尸是谁,或者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都无所谓。你安住在那里。不管你是无字公案也好、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都无所谓。那么你开口闭口,是不是都在这个主题上,你现在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开口闭口都市心被妄想牵走的那个上面。然后又要求证说:这个对不对?统统错。你要把心安住在你的主题上面,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我们跟你讲说,把心安住在这个主题上,意思是要你从这里深入,不是说否认别的存在。也不是不给你修什么法,不是。因为你现在这一法不能够成就,当你这一法成就以后,你才能够肯定法门无量哲愿学。当你这个一法,不管哪一法,你在任何道场,跟任何善知识学都一样,那一法先把它成就,先把它成就。成就了以后,那么你要修学什么都可以。

  因为,其他法门还是运用这个方法去运用的。像你会煮饭、会做菜,好了,你是怎么作菜的?你是每一套都会,没有错。每一道菜你都会作。但是你要知道,要作每一道菜,他都有一个共同的方法。你去留意看看,煎煮炒炸都一样,菜来了,你要先把它整理一番,然后要怎么下锅,锅子要怎么料理。这些柴米油盐酱醋,你要怎么样子配备,这个才是真的方法,才是真的方法。然后运用之妙,就看你自己了。每一道菜、每一个材料,他都可以做各种的做法。各种的做法方法虽然有不同,大概也是这些在变化。所以,基本上,你要把那个方法学到。不同的菜,那只是媒介,材料而已。

  同样的,我们在用功的时候,那个方法有了,到底你是参这个还是参那个,你学大乘、学小乘,学密法或者学净土,都一样。因为方法是同一个,其他都是媒介不同,只是媒介不同而已。

  我们要能够掌握这个重点。假如我们这个媒介你没有办法控制住,你一直被媒介迷惑掉的话,那就完了。所以说有没有法。法其实只有一个,其它都是媒介。我们现在世间人刚好相反,要有很多媒介才叫做法。不是要那么多媒介,那媒介再多都没有用,假如你没有真正的法,媒介都是空壳子、空壳子,不是真正的。

  大家要留意。那个方法有没有掌握到,我告诉各位,自己测验的一个方法,你现在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你不知道,你自己去考验看看,当你讨论的东西会使你产生很疲倦的感觉,那我告诉你,你那个讨论的绝对错。不是正法,(如果)你在讨论的是正法,我告诉你,讨论完了,精神很好,不会疲倦,那就对了。你自己可以从这个地方慢慢去体会。

  今天在讨论这个体会,这是正法,我也是在讨论正法没有错,怎么那么疲倦呢?那么,你讨论的正法是媒介,绝对不是真实的内容,你去留意这一点。

  那么,今天在讨论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用心,那就是那一套而已,可是讨论完精神很好,那你的那一套,那就是正法。你自己慢慢的这样去勘定。

  你自己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跟你讲说:真的修行,身体会有很奇妙的变化。你假如不是真的修行,那没办法。那多少人来问,这个师父癌症还不死,拖那么久不死很厉害,三十几岁的时候,看他像五十几,现在五十几看他像三十几,他不知道什么功夫、什么法门,我们来请教他。你来请教的都莫名其妙。因为我跟你讲真的,你真的体会不到。真正的那个部分你体会不到。

  因为正法的东西,一定是在那个地方。而那个东西,我们这样讲那么清楚,你自己去抓抓看,你要能够抓得到,所以我们在谈的,你不要看说,他这样到处乱讲,乱讲在讲正法是什么,那是你掌握不到。因为你用你的意识形态框在某一个地方,一直以为你那个才是,所以你就越学越老,你要能够抓住那个重点:正法是什么?什么都可以讲,什么东西都可以导到正法来,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生命能量一直像涌泉一样的冒出来,不会枯竭。因为,你不能掌握住这个重点,所以,你的水流、生命能量就一直消耗掉,因为消耗掉,所以你会觉得很疲倦、错误,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方法、懂得这个方法。

  我们一开始就跟各位讲,置心一处、使心不乱是一个法门,这个若心他缘,摄之令返,是另外一个法门,是两个法门。而这两个法门要相辅相成,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向外攀缘的心再摄回来呢

  摄回来安住哪里,还是置心一处。那你也只有置心一处才知道心攀缘,所以,这两个法门是相互的。

  所以基本上我们是教你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这个法,可是心会受到外界影响而跑掉。那你怎么样把他摄回来,变成两个法门。讲是两个法门,那运用起来是同一个、同一个,懂得这样运用的话,那你修行就很快。那大家从这个地方慢慢的衡量一下。我们现在用功的时候,你有没有用上去,还是说有、有、有、有,我已经很用功了。这个是不一样的情况。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文里面这个结论跟我们讲些什么,禅修的重点,在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行者禅定功夫已经成功,则无心乱之象,因为,到了色界就没有妄想心了…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