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

  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

  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這個淨法,其實它還是一種境界。那麼還法以前,它確實是一個工程,到了淨法的時候,我們要跟各位講,你已經完成了那些工作,那麼這個時候它會顯現出來幾個相。有五個相,我們叫做五禅支,這五個相具足了,你的禅定就完成了。

  換句話說,禅定也不是突然間這樣子,嘟!我入禅定啦,也不是這個樣子。就像大家說你開悟,你證阿羅漢,也不是說就是因爲我坐一坐,突然間,哦!我證阿羅漢了,它不是像開關這樣子,一按燈就亮了,不是這個樣子。它是一種自然的進境,自然的一種進程。像我們吃飯,你一口一口地吃,吃到某一個程度,嗯!飽啦,它不是你現在餓得要死,你在哪裏按下去就,哦,飽了,不是這個樣子。它是一種自然的進程。你不經過那些工程,你就不可能有這個成就,你不經過那些階段的苦行跟基礎,你就不可能有這樣的開悟,證果或者入禅定。

  我們現代的人因爲過慣了這種人家服務周到的那種情況,你就一直以爲,我來一個什麼的樣子,然後就可以開悟。我第一次感到很驚訝的就是,我在講經的時候突然就有個人舉手,師父你這樣講那你告訴我,怎麼樣我可以開悟?怎麼樣可以開悟?怎麼樣?你這好像說,你出五百塊,我賣給你,你就開悟了,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本來以爲只有一個,結果呢?(卻)是普遍存在的。大家在聽的時候,都等于用一個雷達一直在找,找一個什麼目標,啪!一下子就開悟了,是帶著這樣的心境,你永遠不會成就。我們要像吃飯一樣,一口一口地吃,吃到某一個程度說,嗯,這個,我飽啦,要再多吃一口也可以,不再吃了也可以,那個時候你自己的智慧就要判斷說,我飽了。小孩子不會,小孩子看到不想吃的,我飽了,我吃不下了,看到他喜歡吃的,哎呦!哪會飽?再叁碗也會吃下去,他怎麼會這樣,因爲他想吃。我們就不一樣。

  同樣的,修行也是一樣,你會一步一步一步一直過來,到這樣的程度,嗯!對啦。現在你經過了數法,隨法,止法,觀法,還法。還法到成熟的時候就是淨法完成了。所以,淨法沒有特別再進一步怎麼樣!就是這個樣子,讓你去感覺到,還法完成到這個的時候,這個是什麼狀況?到了這裏,它五種現象會産生。

  所以這裏講,我們26頁的第二段,此時行者已經可以開始感受禅定的滋味了。就像我們吃飯剛開始的時候你會一直吃,吃到某一個程度了,嗯!還有這些,那差不多就飽啦,但是這些不吃完不行,那就是飽的滋味已經産生了,你可以開始感受到禅定的滋味。

  那麼有哪些呢?在初禅之中有五種境界,稱爲五禅支,這個就是你感受,你是不是入禅定的狀況,這五禅支就是尋、伺、喜、樂、一境性,當此五禅支能夠一時俱現,就證明行者已經證入初禅的境界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五種狀況要同時出現,同時出現也不是像畫圖一樣,五個指頭全部要有,並不一定,但是這五種境界要不離,不離我們的身。

  我們現在有很多境界,各位有很多境界,這個境界都是單一出現,出了以後就不再來,或者說某一個特別境界經常出現,我們跟各位講這個叫魔境。心裏在生命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遭受很多壓抑、暗示、扭曲。造成我們潛意識裏頭的這些東西,現在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因爲你把它放松了,他會逐漸逐漸一直出現,會一直出現。你不要把這些東西當作境界。

  有些人譬如說,那天報紙報到某個名人,他小時候父母不和,造成他內心的一種傷害,那麼長大的時候呢,他就人性會變形。那假如他開始修行的話,那麼那種狀況他會一直出現。所以我們告訴各位,你不要老是講你常常有什麼境界。有人常常聞到香味有人常常耳根有人跟她講話,有人常常看到光,這個都是幻境,不是真實的,那你必須讓他一直過去,一直過去,到某一個程度,你的變化境界才會産生。(而)那個某一個程度,是指你經過了數法、隨法、止法,經過他的淨化作用,那你自然的那個化境就會産生。你也不要一直(聽)我講就被我暗示,我現在哪裏通了就不是在鼻孔這邊,是在鼻孔的上面、裏面啊。跟你講一個小通天,你什麼怪東西都跑出來。沒有那些東西,你不要去講。我那只是一種形容(而已),通了,通了你的鼻孔是倒著,你呼吸的時候是往頭上沖,不是往肺裏去了,給你一個形容,你就當做真的了,不是這個樣子。你自己去淨化,把你內心裏頭的那些壓抑,那些潛藏著那些生命中的雜質給淨化掉。

  告訴各位啊,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可愛的人,就是他能淨化他的生命雜質,也就是知過能改,世間人講的是知過能改。在我們生命改造的過程當中,你那個雜質要能夠把它鍛煉掉,這才重要。我們看那打鐵匠有沒有?打鐵匠,那一塊鐵燒紅了以後,那二個鐵匠一直在那邊錘打下去,那個火花一直迸出去,迸出去,那就雜質。透過這樣一再的鍛煉,他才能百煉成鋼,是這樣來的。那塊鐵假如這樣錘煉,雜質跑不掉的話,那跟石頭沒兩樣,你要他幹嘛?一個生命之所以能那麼偉大,一個生命之所以會令人激賞,就是他能夠把這些雜質給鍛煉掉。

  不可能說,人出生都沒有不夾雜雜質的,沒有的!成長的過程當中,家庭、社會,這些禮教本身就是一種汙染,它會使你造成壓抑。爲了去適應,你會扭曲,那麼在這個時候,你怎麼調整回來。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會逐漸的恢複原狀,那你才能夠達于止于至善。這裏講的是把那一個部分,個別的雜質要除掉才有可能。因爲在除掉雜質的過程當中,某一些特定的相,幻相會出現,那個是假的,那統統假的。

  那麼,禅定它告訴我們,這個境界五個要同時出現,跟我們一般的那種認知是有所不同的。我們先看看這五禅支指的是什麼?

  第一個,尋,這個尋伺我們常常看到,那麼有人把它翻譯成止觀,或者是那個覺,那個覺觀也是一樣,不管怎麼翻。我們來看看它內容是什麼?尋是指將心置于所觀的化境上,此境不異境。這個境界就不再換了,不會變換,你有沒有這種情況?把心安在化境上面,它就一直是那個樣子,這個禅定功夫就是這樣。

  譬如說修觀,觀太陽,我一坐,那太陽就一直在那裏,不會下山的,你放心,你要能夠(做到這樣),這個才叫定啊,止啊!你一坐,你觀太陽就是觀太陽,我坐十個鍾頭。它就在那裏十個鍾頭這個才叫定。你有沒有這種本事?這才是功夫,所以此境不異境。

  伺呢?是指于所觀的化境,心中徹底了知無有障礙,對于那個境界他很清楚,我們是很模糊,你觀什麼?觀太陽。好!那太陽怎麼樣?太陽多大?嗯,那麼大啊!多大?那麼大,這樣嗎?你的太陽只有這麼大嗎?太陽比地球大哩!那你不知道,所以這裏就變成說我觀太陽,好,你說這麼大,這麼大是叁公尺的遠這麼大?還在十公尺遠的這麼大?你不知道!你只是假設一個幻境,那個不叫作化境,所以你要了解。第一個是心安住在那個地方沒有錯,第二個是那個境界對那個境界要很清楚,這個清楚就不是你現在想象的那個清楚啦,他已經到達禅定啦,已經到達禅定啦!你沒有那個前面的真實功夫,你這裏不能完成。

  就像我們看人家寫字,啊!寫的真好!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我們外行的人家寫完了,你也叫很好,怎麼好?人家寫好了所以叫好,他寫的好在哪裏?嗯!那個不知道,反正他沒有少一撇或少一點,所以叫很好。那不叫很好,那個叫無知。他這個地方很清楚,對于這個境界要很清楚。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只要修行道禅定去寫字,藝術創作都不得了。因爲你對于你所創造的那個境界,那你心中清清楚楚,但問題是你沒有這種功夫,所以只有一些技巧而已,那就不一樣。

  第叁個喜,將心置于化境上或禦心調伏化境時所産生的喜悅那種感受。

  一個是樂,禦心成定時心中能産生一種甯靜的微細樂的感受。這個喜是比較粗的感受。樂是比較細的感受。都是喜悅,但是喜比較粗,樂是比較微細,這倆者也是一對。尋、伺一對,喜、樂一對。

  換句話說,這四個條件告訴我們,把心安置在一個地方的時候,那麼你很清楚,同時很喜悅,而這個喜悅,不管粗的細的你都具足,這是一個關鍵點。所以我們說修行是喜、樂的。我們今天修行怎麼會變成那個樣子?扭扭捏捏而且不能快樂?我們只能說,你根本就弄錯啦,你不要怪人家,這本身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一個人要是人性遭受扭曲以後他看什麼都不對,人家跟他說好話,那個恐怕講假的,有口無心;人家一罵他,你看我就知道,那以前說好話根本就是假的。你完啦!

  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我們在《淨行品》上面講,遇到逆境你要轉過來,遇到順境那你要很自在,而我們轉來轉去都轉錯,所以你在這地方看,不管大乘、小乘都一樣,修行的一個基本就是讓我們覺受喜樂,這個才是正確的。

  那當然跟歡喜魔的那個現象是不一樣的,那個是因爲你貪染喜樂,這裏是告訴你喜樂自然産生的境界你要感受得到。所以到這個地方你可以看到這四個條件。

  你看第五個,一境性,這個叫心一境性,將心置于化境時能夠堅定不移乃至成熟無別異既是一境性之謂,那麼這五個加起來,換句話是說,把心安住在化境上堅定不異、清清楚楚,你會産生喜悅,就是這種狀況。把心安在化境上,這個時候心很堅定。這個一境性的産生是指信心跟不移。你只要不信,懷疑,那一切不能成就。

  大乘經典裏講的很清楚,忏悔法門,你這麼一忏,業障一定全部消除。下面也附帶一句話,唯除不信、心中生疑者,只有這個條件。只要你相信持念阿彌陀佛絕對可以往生,那就絕對可以往生,除其不信及毀謗叁寶者。那就是不信生疑。

  所以禅定,小乘這樣講,大乘也這樣講。那我們現在把心安置在化境上,那你看看是不是堅定不移?在行者,小乘行者的這種修法常有這樣,大乘行者爲什麼這個不太能成就呢?…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