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很少人在這邊成就,大乘很少在這邊成就,就是産生不信,就無法産生心一境性。

  我一修以後,這個好是好,升天而已,我看我還是念佛好啦,你就跑掉啦。心不能專一,不能堅定不異。所以任何法門都一樣,心在那個境界上,就要在那個境界上,這個不叫作樂,不是這個樂。不是樂二乘,不是那個樂。那個樂是執著,是一種歡喜魔,這心一境性不是,是一種訓練的方法。

  有一次去動物園,那時候在圓山,還沒有搬到木柵。那小朋友看到一只好大的鹦鹉,他拿個花生給它吃,吃了以後他很高興,手再去摸一下,那鹦鹉的嘴巴,啪!就把手咬住了。在鹦鹉來看呢,它是把那個手指頭當做花生,一咬就要吞下去了,這小朋友是小指頭要脫離它,好啦!二個夾住啦。一個在籠子外,一個在籠子內,怎麼辦呢?趕快叫管理員、獸醫來,哇!夾住啦,糟糕!那個時候在那邊僵持。一個動物,對于它鎖定的目標,啪!就是這麼抓住,絕不饒你。

  我們現在在修行的時候,你對于這種境界,你能不能這樣子?抓得穩穩的?不受其他的幹擾?大家看看,你從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你信心堅定不堅定。大家自己在看,(是)看你自己,不是看我。對于這樣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能不能肯定,就抓住,牢牢的抓住,這是一個修行的根本方式。

  每一個人在修行,在學習東西都一樣,我這個一學,稍微進入一點狀況,我就一定要讓它非常的熟練。很多香積菩薩,她在家裏學煮飯菜的時候,你看,剛開始會作啦,很喜歡在家裏請客,叫一堆朋友來作飯菜給他吃,自己作得要死,忙的要死,很高興!爲什麼?心一境性。假如說,我會炒(菜),好,這樣就好,他怎麼炒就是那個樣子,他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半年到一年時間,很喜歡請客,有的二、叁年,爲什麼?因爲他進入那種狀況。

  所以你要進入那種狀況,一定有那種狀況的特色,心在那種狀況中堅定不移,而且會清清楚楚,會産生喜樂。這個生活中的情況是這樣,修行上也是一樣,只是我們在修行中,是把生活上的那種狀況歸納起來,在某一個點上去專注完成它,那麼你把這種禅定的訓練,轉化,直接在生活中運用,一樣的。

  你自己看看我們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生命經驗,有沒有這樣的生命經驗?假如你所做的只是要給人家看的話,那我可以給你保證不可能有這種生命經驗。所以你記得,生命的成長是自己在享受的。像剛才跟你講,那些剛學煮飯的人,很喜歡煮飯給人家吃,自己花錢,忙得一塌糊塗,叫一堆人來吃你的飯菜,吃完了,又很高興,然後他們走了,你碗盤又要洗很久!爲什麼?自得其樂,雖然忙的要死,不亦樂乎,這個是他生命在成長,他不是在應付的,而那個時候你去吃那種人作給你的飯菜吃,你會覺得很好吃,因爲她很投入。

  我們去餐廳吃就不一樣,餐廳是什麼?做給你看的,所以它口味會很重,碗盤會很漂亮,它會注意顔色、香味。所以你會看到,那個餐廳裏面炒得菜,怎麼那麼清脆?因爲它有技術的,它要作給你看的。它的飯爲什麼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講不出來,你仔細跟他分析看看,他的飯每一粒每一粒都很獨立的,爲什麼?因爲它在煮飯的時候要加一點沙拉油進去,這樣它不粘鍋,也不沾你的碗,吃起來呢?那感受也很好,爲什麼?因爲它作給你看。你自己在家裏煮飯就不會有那個感覺,因爲你不會特意滴幾滴沙拉油下去。所以二種心境完全不同。

  所以,你想想看,你現在在處事或在修行,是作給人家看呢?還是自己享受?你自己投入在享受跟要作給人家看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的。所以當那種指導在呵斥你的時候,你到底感受得到感受不到?你一看說沒有啊,我作給你看,都作得很好啊,你怎麼還在罵我啊,是啊,你作給我看是作得很好,可是你沒有辦法進入到享受的領域,這個地方在逼迫你的時候,你感受不到,你不是修行者,知道嗎?修行的領域不是修行給人家看的,是自己要逼迫自己要進入那種境界,而且要真正去感受,去享受,所以她才有喜樂啊!我們要是做不到這一點哪,那你就很遺憾!你的修行方向就弄錯。

  就像這個打坐一樣,打坐不是打坐給人家看的,打坐是自己的心靈成長,成長的過程你在享受,享受那種生命的果實?大家搞了半天,有沒有感受到這一點?又來啦!哎呀!希望這一只香能夠半個鍾頭就下來?差不多啦,那個心境我以前也走過,哎呀!當時我爲什麼要這樣發願?一枝香就要二個鍾頭,那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一枝香二十分鍾的,爲什麼?因爲心境必然如此嘛!我們都是從凡夫過來,我跟各位一樣,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去***,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你把那個要做給人家看的那個部分,轉爲我自己去享受那就對啦。

  這種東西有一種狀況。我們外面商店的招牌,有個招牌叫古玩,各位有沒有看過?古玩,古代的玩具,那個玩就玩具,那個古玩當中最有名的二件是一個是玉,一個是木質的東西。那給你手上一直拿捏,那它就有一種叫溫潤的那種感覺就會出現。那個東西就抓在手上而已,它不大,大的話就不能玩啦,它都小小的手上抓的東西。它那個東西要作(成)好大一個,擺在那裏給人家看就好,他爲什麼要這樣子捏(呢)?這是一種享受啊!

  我們修行跟這種狀況一樣,是手上拿捏的,你自己慢慢慢慢就會去感受那種境界,當你修行是認爲那個玉愈大愈好,(那)是擺在那裏給人家看(的),那我告訴你,你就不會成就,你在打坐修行,是要作給人家看的,那大型(就)是給人家看的。你那個修行是要自己慢慢去感受那種情況,那個喜樂才會産生,你要把這種境界轉過來,我坐在這裏給人家看的呢?還是自己在怎麼樣?你要進入那一種喜悅的境界裏頭,進得去,泡在那裏就對啦,其他沒有關系。

  你要不是這樣,痛苦難堪!因爲你要給人家看,就是要人家贊美,不然爲什麼給人家看呢?坐在那裏,看看人家怎麼講?奇怪!那個人看那麼久,怎麼不說,哇!坐的好美啊!那你坐在那裏怎麼會成就?你往自己內心來的時候,你這麼一坐,哇!怎麼?過了十二個鍾頭?爲什麼?因爲你已經進入啦。這麼這一個狀況你才會産生,注意這二個。向內的喜悅你要感受到。

  第二個就是那個境界你要清清楚楚,不會清清楚楚喜樂不會産生。因爲在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會很進入狀況。各位不知道有沒有那種感覺?吃東西,嗯!好吃哦!好吃再吃一次,好吃再吃!爲什麼好吃你還要一直在吃呢?你是在多方面、各方面的感受要讓它形成,當他要形成那種多方面感受的時候,也就是所觀化境心中徹底了知。所以小口的你也吃,大口的你也吃。你要各種經驗都有,你才有可能叫做徹底了知,你假如沒有各種經驗都有,你怎麼徹底了知呢?

  所以他在整個修行進行的過程當中,他各個層次都會去經驗,要不然心境有很多,當你要進入那種狀況的時候,遇到新的境界,會有一種很大的震撼,因爲那個是你無知的部分,那個震撼你會再進入。會在進入另外一種狀況。

  那麼有一些只是生命經驗的不足,那種震撼不大,但是不會修行的人在這裏就會造成恐懼,會修行的人這裏會超越,那麼在某些狀況中,他才會發生重大的震撼。譬如說,開悟是一個大的震撼。經典形容這個部分叫做六相十八動。譬如發菩提心六相十八動,爲什麼?因爲那是生命中的一種大震撼!爲什麼講?十方世界都起大震動!那是因爲你的震撼影響太大了,而不是真的這個地是那個樣子,它不但是像地震,而且又湧,湧片湧,起片湧,那像海水滾了一樣,那給你滾一次就夠了,蹂躏大地麼!不可能!那是內心的一種震撼。

  這五個境界我們這樣了解啦。知道禅定要來臨的現象是這種狀況。當此五禅支能夠俱時出現之際,既是行者入諸初禅。在此禅中,數息觀的初期目標已經完成了。在整個初禅的修行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第一個,數息觀六法中,法法皆以息入息出爲本體,雖以技術面爲主,但仍不能放棄覺性的觀照。這是一個。第二,數息觀的秘密樞要,即在于息身,色身,念身,叁身中一切相是融合一體的。你要記得這兩個,從頭到尾都一樣。息入息出,這是技術,你觀這個技術的技巧稍微有點變化,在整個過程中有幾個變化,我們講的很清楚。但是,除了技術的這個變化以外,我們不能放棄覺性的觀照,所以才有個工程面。那麼在整個工程面進行運作的過程當中,首先讓呼吸身跟色身相結合,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們要進行的就是,呼吸身、色身跟意生身就是念身要相結合。所以這叁個結合不是叁個東西,這叁個是都有種種相,它有很多因緣。我們譬如說,呼吸身大家比較清楚,這個呼吸身它有長有短,那你會發現,有時候息入的量很大還很短,息出量很少很長,但整個肺活量是一致的,這樣的一種狀況跟身體結合是什麼樣子,你有沒有想過?有沒有感受過?

  另外一種狀況是息入很長量很少,息出很短量很大,這個時候跟身體結合的時候相結合的時候它産生什麼樣子?你知道嗎?

  息入息出都很短量很大,那個時候你會發現嘴巴都張開啦,那跟色身結合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知道嗎?你們在運動的時候是不是這樣?所以那個息跟你的身相結合,盡管你坐在那個地方,當息入很短,量很大的時候,息出有很短量很大的時候,我告訴你,你早運動起來啦,那你會不會控製?

  我坐在這裏,現在是息這麼長的出入,現在把它改爲這麼短的出入,我坐在這裏,告訴你就會飛啦,你知道嗎?神通,我跟你講,就是這個樣子,你就是沒有去注意。你怎麼訓練自己,所以各位有沒有下功夫?別騙啦!你真的下功夫就是這樣子。我們前面一直跟你講,這種種相的組合不一樣,你去組合看看,你看看剛才講的你是不是,在坐著,本來他息入息出的時間就是那麼長,你現在,作意觀察,把息入息出的那種距離把它縮短到很短來,你看看你會不會動起來,你自然你就飛啦。

  我跟你講,是啊,…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