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少人在这边成就,大乘很少在这边成就,就是产生不信,就无法产生心一境性。
我一修以后,这个好是好,升天而已,我看我还是念佛好啦,你就跑掉啦。心不能专一,不能坚定不异。所以任何法门都一样,心在那个境界上,就要在那个境界上,这个不叫作乐,不是这个乐。不是乐二乘,不是那个乐。那个乐是执著,是一种欢喜魔,这心一境性不是,是一种训练的方法。
有一次去动物园,那时候在圆山,还没有搬到木栅。那小朋友看到一只好大的鹦鹉,他拿个花生给它吃,吃了以后他很高兴,手再去摸一下,那鹦鹉的嘴巴,啪!就把手咬住了。在鹦鹉来看呢,它是把那个手指头当做花生,一咬就要吞下去了,这小朋友是小指头要脱离它,好啦!二个夹住啦。一个在笼子外,一个在笼子内,怎么办呢?赶快叫管理员、兽医来,哇!夹住啦,糟糕!那个时候在那边僵持。一个动物,对于它锁定的目标,啪!就是这么抓住,绝不饶你。
我们现在在修行的时候,你对于这种境界,你能不能这样子?抓得稳稳的?不受其他的干扰?大家看看,你从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你信心坚定不坚定。大家自己在看,(是)看你自己,不是看我。对于这样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不能肯定,就抓住,牢牢的抓住,这是一个修行的根本方式。
每一个人在修行,在学习东西都一样,我这个一学,稍微进入一点状况,我就一定要让它非常的熟练。很多香积菩萨,她在家里学煮饭菜的时候,你看,刚开始会作啦,很喜欢在家里请客,叫一堆朋友来作饭菜给他吃,自己作得要死,忙的要死,很高兴!为什么?心一境性。假如说,我会炒(菜),好,这样就好,他怎么炒就是那个样子,他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半年到一年时间,很喜欢请客,有的二、三年,为什么?因为他进入那种状况。
所以你要进入那种状况,一定有那种状况的特色,心在那种状况中坚定不移,而且会清清楚楚,会产生喜乐。这个生活中的情况是这样,修行上也是一样,只是我们在修行中,是把生活上的那种状况归纳起来,在某一个点上去专注完成它,那么你把这种禅定的训练,转化,直接在生活中运用,一样的。
你自己看看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生命经验,有没有这样的生命经验?假如你所做的只是要给人家看的话,那我可以给你保证不可能有这种生命经验。所以你记得,生命的成长是自己在享受的。像刚才跟你讲,那些刚学煮饭的人,很喜欢煮饭给人家吃,自己花钱,忙得一塌糊涂,叫一堆人来吃你的饭菜,吃完了,又很高兴,然后他们走了,你碗盘又要洗很久!为什么?自得其乐,虽然忙的要死,不亦乐乎,这个是他生命在成长,他不是在应付的,而那个时候你去吃那种人作给你的饭菜吃,你会觉得很好吃,因为她很投入。
我们去餐厅吃就不一样,餐厅是什么?做给你看的,所以它口味会很重,碗盘会很漂亮,它会注意颜色、香味。所以你会看到,那个餐厅里面炒得菜,怎么那么清脆?因为它有技术的,它要作给你看的。它的饭为什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讲不出来,你仔细跟他分析看看,他的饭每一粒每一粒都很独立的,为什么?因为它在煮饭的时候要加一点沙拉油进去,这样它不粘锅,也不沾你的碗,吃起来呢?那感受也很好,为什么?因为它作给你看。你自己在家里煮饭就不会有那个感觉,因为你不会特意滴几滴沙拉油下去。所以二种心境完全不同。
所以,你想想看,你现在在处事或在修行,是作给人家看呢?还是自己享受?你自己投入在享受跟要作给人家看是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当那种指导在呵斥你的时候,你到底感受得到感受不到?你一看说没有啊,我作给你看,都作得很好啊,你怎么还在骂我啊,是啊,你作给我看是作得很好,可是你没有办法进入到享受的领域,这个地方在逼迫你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你不是修行者,知道吗?修行的领域不是修行给人家看的,是自己要逼迫自己要进入那种境界,而且要真正去感受,去享受,所以她才有喜乐啊!我们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哪,那你就很遗憾!你的修行方向就弄错。
就像这个打坐一样,打坐不是打坐给人家看的,打坐是自己的心灵成长,成长的过程你在享受,享受那种生命的果实?大家搞了半天,有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又来啦!哎呀!希望这一只香能够半个钟头就下来?差不多啦,那个心境我以前也走过,哎呀!当时我为什么要这样发愿?一枝香就要二个钟头,那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一枝香二十分钟的,为什么?因为心境必然如此嘛!我们都是从凡夫过来,我跟各位一样,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去***,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你把那个要做给人家看的那个部分,转为我自己去享受那就对啦。
这种东西有一种状况。我们外面商店的招牌,有个招牌叫古玩,各位有没有看过?古玩,古代的玩具,那个玩就玩具,那个古玩当中最有名的二件是一个是玉,一个是木质的东西。那给你手上一直拿捏,那它就有一种叫温润的那种感觉就会出现。那个东西就抓在手上而已,它不大,大的话就不能玩啦,它都小小的手上抓的东西。它那个东西要作(成)好大一个,摆在那里给人家看就好,他为什么要这样子捏(呢)?这是一种享受啊!
我们修行跟这种状况一样,是手上拿捏的,你自己慢慢慢慢就会去感受那种境界,当你修行是认为那个玉愈大愈好,(那)是摆在那里给人家看(的),那我告诉你,你就不会成就,你在打坐修行,是要作给人家看的,那大型(就)是给人家看的。你那个修行是要自己慢慢去感受那种情况,那个喜乐才会产生,你要把这种境界转过来,我坐在这里给人家看的呢?还是自己在怎么样?你要进入那一种喜悦的境界里头,进得去,泡在那里就对啦,其他没有关系。
你要不是这样,痛苦难堪!因为你要给人家看,就是要人家赞美,不然为什么给人家看呢?坐在那里,看看人家怎么讲?奇怪!那个人看那么久,怎么不说,哇!坐的好美啊!那你坐在那里怎么会成就?你往自己内心来的时候,你这么一坐,哇!怎么?过了十二个钟头?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进入啦。这么这一个状况你才会产生,注意这二个。向内的喜悦你要感受到。
第二个就是那个境界你要清清楚楚,不会清清楚楚喜乐不会产生。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感受会很进入状况。各位不知道有没有那种感觉?吃东西,嗯!好吃哦!好吃再吃一次,好吃再吃!为什么好吃你还要一直在吃呢?你是在多方面、各方面的感受要让它形成,当他要形成那种多方面感受的时候,也就是所观化境心中彻底了知。所以小口的你也吃,大口的你也吃。你要各种经验都有,你才有可能叫做彻底了知,你假如没有各种经验都有,你怎么彻底了知呢?
所以他在整个修行进行的过程当中,他各个层次都会去经验,要不然心境有很多,当你要进入那种状况的时候,遇到新的境界,会有一种很大的震撼,因为那个是你无知的部分,那个震撼你会再进入。会在进入另外一种状况。
那么有一些只是生命经验的不足,那种震撼不大,但是不会修行的人在这里就会造成恐惧,会修行的人这里会超越,那么在某些状况中,他才会发生重大的震撼。譬如说,开悟是一个大的震撼。经典形容这个部分叫做六相十八动。譬如发菩提心六相十八动,为什么?因为那是生命中的一种大震撼!为什么讲?十方世界都起大震动!那是因为你的震撼影响太大了,而不是真的这个地是那个样子,它不但是像地震,而且又涌,涌片涌,起片涌,那像海水滚了一样,那给你滚一次就够了,蹂躏大地么!不可能!那是内心的一种震撼。
这五个境界我们这样了解啦。知道禅定要来临的现象是这种状况。当此五禅支能够俱时出现之际,既是行者入诸初禅。在此禅中,数息观的初期目标已经完成了。在整个初禅的修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第一个,数息观六法中,法法皆以息入息出为本体,虽以技术面为主,但仍不能放弃觉性的观照。这是一个。第二,数息观的秘密枢要,即在于息身,色身,念身,三身中一切相是融合一体的。你要记得这两个,从头到尾都一样。息入息出,这是技术,你观这个技术的技巧稍微有点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有几个变化,我们讲的很清楚。但是,除了技术的这个变化以外,我们不能放弃觉性的观照,所以才有个工程面。那么在整个工程面进行运作的过程当中,首先让呼吸身跟色身相结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要进行的就是,呼吸身、色身跟意生身就是念身要相结合。所以这三个结合不是三个东西,这三个是都有种种相,它有很多因缘。我们譬如说,呼吸身大家比较清楚,这个呼吸身它有长有短,那你会发现,有时候息入的量很大还很短,息出量很少很长,但整个肺活量是一致的,这样的一种状况跟身体结合是什么样子,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感受过?
另外一种状况是息入很长量很少,息出很短量很大,这个时候跟身体结合的时候相结合的时候它产生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息入息出都很短量很大,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嘴巴都张开啦,那跟色身结合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知道吗?你们在运动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所以那个息跟你的身相结合,尽管你坐在那个地方,当息入很短,量很大的时候,息出有很短量很大的时候,我告诉你,你早运动起来啦,那你会不会控制?
我坐在这里,现在是息这么长的出入,现在把它改为这么短的出入,我坐在这里,告诉你就会飞啦,你知道吗?神通,我跟你讲,就是这个样子,你就是没有去注意。你怎么训练自己,所以各位有没有下功夫?别骗啦!你真的下功夫就是这样子。我们前面一直跟你讲,这种种相的组合不一样,你去组合看看,你看看刚才讲的你是不是,在坐着,本来他息入息出的时间就是那么长,你现在,作意观察,把息入息出的那种距离把它缩短到很短来,你看看你会不会动起来,你自然你就飞啦。
我跟你讲,是啊,…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