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和上讲经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
昨天我们跟各位谈到这个净法,其实它还是一种境界。那么还法以前,它确实是一个工程,到了净法的时候,我们要跟各位讲,你已经完成了那些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它会显现出来几个相。有五个相,我们叫做五禅支,这五个相具足了,你的禅定就完成了。
换句话说,禅定也不是突然间这样子,嘟!我入禅定啦,也不是这个样子。就像大家说你开悟,你证阿罗汉,也不是说就是因为我坐一坐,突然间,哦!我证阿罗汉了,它不是像开关这样子,一按灯就亮了,不是这个样子。它是一种自然的进境,自然的一种进程。像我们吃饭,你一口一口地吃,吃到某一个程度,嗯!饱啦,它不是你现在饿得要死,你在哪里按下去就,哦,饱了,不是这个样子。它是一种自然的进程。你不经过那些工程,你就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你不经过那些阶段的苦行跟基础,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开悟,证果或者入禅定。
我们现代的人因为过惯了这种人家服务周到的那种情况,你就一直以为,我来一个什么的样子,然后就可以开悟。我第一次感到很惊讶的就是,我在讲经的时候突然就有个人举手,师父你这样讲那你告诉我,怎么样我可以开悟?怎么样可以开悟?怎么样?你这好像说,你出五百块,我卖给你,你就开悟了,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本来以为只有一个,结果呢?(却)是普遍存在的。大家在听的时候,都等于用一个雷达一直在找,找一个什么目标,啪!一下子就开悟了,是带着这样的心境,你永远不会成就。我们要像吃饭一样,一口一口地吃,吃到某一个程度说,嗯,这个,我饱啦,要再多吃一口也可以,不再吃了也可以,那个时候你自己的智慧就要判断说,我饱了。小孩子不会,小孩子看到不想吃的,我饱了,我吃不下了,看到他喜欢吃的,哎呦!哪会饱?再三碗也会吃下去,他怎么会这样,因为他想吃。我们就不一样。
同样的,修行也是一样,你会一步一步一步一直过来,到这样的程度,嗯!对啦。现在你经过了数法,随法,止法,观法,还法。还法到成熟的时候就是净法完成了。所以,净法没有特别再进一步怎么样!就是这个样子,让你去感觉到,还法完成到这个的时候,这个是什么状况?到了这里,它五种现象会产生。
所以这里讲,我们26页的第二段,此时行者已经可以开始感受禅定的滋味了。就像我们吃饭刚开始的时候你会一直吃,吃到某一个程度了,嗯!还有这些,那差不多就饱啦,但是这些不吃完不行,那就是饱的滋味已经产生了,你可以开始感受到禅定的滋味。
那么有哪些呢?在初禅之中有五种境界,称为五禅支,这个就是你感受,你是不是入禅定的状况,这五禅支就是寻、伺、喜、乐、一境性,当此五禅支能够一时俱现,就证明行者已经证入初禅的境界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五种状况要同时出现,同时出现也不是像画图一样,五个指头全部要有,并不一定,但是这五种境界要不离,不离我们的身。
我们现在有很多境界,各位有很多境界,这个境界都是单一出现,出了以后就不再来,或者说某一个特别境界经常出现,我们跟各位讲这个叫魔境。心里在生命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遭受很多压抑、暗示、扭曲。造成我们潜意识里头的这些东西,现在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你把它放松了,他会逐渐逐渐一直出现,会一直出现。你不要把这些东西当作境界。
有些人譬如说,那天报纸报到某个名人,他小时候父母不和,造成他内心的一种伤害,那么长大的时候呢,他就人性会变形。那假如他开始修行的话,那么那种状况他会一直出现。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你不要老是讲你常常有什么境界。有人常常闻到香味有人常常耳根有人跟她讲话,有人常常看到光,这个都是幻境,不是真实的,那你必须让他一直过去,一直过去,到某一个程度,你的变化境界才会产生。(而)那个某一个程度,是指你经过了数法、随法、止法,经过他的净化作用,那你自然的那个化境就会产生。你也不要一直(听)我讲就被我暗示,我现在哪里通了就不是在鼻孔这边,是在鼻孔的上面、里面啊。跟你讲一个小通天,你什么怪东西都跑出来。没有那些东西,你不要去讲。我那只是一种形容(而已),通了,通了你的鼻孔是倒着,你呼吸的时候是往头上冲,不是往肺里去了,给你一个形容,你就当做真的了,不是这个样子。你自己去净化,把你内心里头的那些压抑,那些潜藏着那些生命中的杂质给净化掉。
告诉各位啊,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可爱的人,就是他能净化他的生命杂质,也就是知过能改,世间人讲的是知过能改。在我们生命改造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杂质要能够把它锻炼掉,这才重要。我们看那打铁匠有没有?打铁匠,那一块铁烧红了以后,那二个铁匠一直在那边锤打下去,那个火花一直迸出去,迸出去,那就杂质。透过这样一再的锻炼,他才能百炼成钢,是这样来的。那块铁假如这样锤炼,杂质跑不掉的话,那跟石头没两样,你要他干嘛?一个生命之所以能那么伟大,一个生命之所以会令人激赏,就是他能够把这些杂质给锻炼掉。
不可能说,人出生都没有不夹杂杂质的,没有的!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社会,这些礼教本身就是一种污染,它会使你造成压抑。为了去适应,你会扭曲,那么在这个时候,你怎么调整回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会逐渐的恢复原状,那你才能够达于止于至善。这里讲的是把那一个部分,个别的杂质要除掉才有可能。因为在除掉杂质的过程当中,某一些特定的相,幻相会出现,那个是假的,那统统假的。
那么,禅定它告诉我们,这个境界五个要同时出现,跟我们一般的那种认知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先看看这五禅支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寻,这个寻伺我们常常看到,那么有人把它翻译成止观,或者是那个觉,那个觉观也是一样,不管怎么翻。我们来看看它内容是什么?寻是指将心置于所观的化境上,此境不异境。这个境界就不再换了,不会变换,你有没有这种情况?把心安在化境上面,它就一直是那个样子,这个禅定功夫就是这样。
譬如说修观,观太阳,我一坐,那太阳就一直在那里,不会下山的,你放心,你要能够(做到这样),这个才叫定啊,止啊!你一坐,你观太阳就是观太阳,我坐十个钟头。它就在那里十个钟头这个才叫定。你有没有这种本事?这才是功夫,所以此境不异境。
伺呢?是指于所观的化境,心中彻底了知无有障碍,对于那个境界他很清楚,我们是很模糊,你观什么?观太阳。好!那太阳怎么样?太阳多大?嗯,那么大啊!多大?那么大,这样吗?你的太阳只有这么大吗?太阳比地球大哩!那你不知道,所以这里就变成说我观太阳,好,你说这么大,这么大是三公尺的远这么大?还在十公尺远的这么大?你不知道!你只是假设一个幻境,那个不叫作化境,所以你要了解。第一个是心安住在那个地方没有错,第二个是那个境界对那个境界要很清楚,这个清楚就不是你现在想象的那个清楚啦,他已经到达禅定啦,已经到达禅定啦!你没有那个前面的真实功夫,你这里不能完成。
就像我们看人家写字,啊!写的真好!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外行的人家写完了,你也叫很好,怎么好?人家写好了所以叫好,他写的好在哪里?嗯!那个不知道,反正他没有少一撇或少一点,所以叫很好。那不叫很好,那个叫无知。他这个地方很清楚,对于这个境界要很清楚。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只要修行道禅定去写字,艺术创作都不得了。因为你对于你所创造的那个境界,那你心中清清楚楚,但问题是你没有这种功夫,所以只有一些技巧而已,那就不一样。
第三个喜,将心置于化境上或御心调伏化境时所产生的喜悦那种感受。
一个是乐,御心成定时心中能产生一种宁静的微细乐的感受。这个喜是比较粗的感受。乐是比较细的感受。都是喜悦,但是喜比较粗,乐是比较微细,这俩者也是一对。寻、伺一对,喜、乐一对。
换句话说,这四个条件告诉我们,把心安置在一个地方的时候,那么你很清楚,同时很喜悦,而这个喜悦,不管粗的细的你都具足,这是一个关键点。所以我们说修行是喜、乐的。我们今天修行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扭扭捏捏而且不能快乐?我们只能说,你根本就弄错啦,你不要怪人家,这本身已经告诉我们很清楚,一个人要是人性遭受扭曲以后他看什么都不对,人家跟他说好话,那个恐怕讲假的,有口无心;人家一骂他,你看我就知道,那以前说好话根本就是假的。你完啦!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在《净行品》上面讲,遇到逆境你要转过来,遇到顺境那你要很自在,而我们转来转去都转错,所以你在这地方看,不管大乘、小乘都一样,修行的一个基本就是让我们觉受喜乐,这个才是正确的。
那当然跟欢喜魔的那个现象是不一样的,那个是因为你贪染喜乐,这里是告诉你喜乐自然产生的境界你要感受得到。所以到这个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四个条件。
你看第五个,一境性,这个叫心一境性,将心置于化境时能够坚定不移乃至成熟无别异既是一境性之谓,那么这五个加起来,换句话是说,把心安住在化境上坚定不异、清清楚楚,你会产生喜悦,就是这种状况。把心安在化境上,这个时候心很坚定。这个一境性的产生是指信心跟不移。你只要不信,怀疑,那一切不能成就。
大乘经典里讲的很清楚,忏悔法门,你这么一忏,业障一定全部消除。下面也附带一句话,唯除不信、心中生疑者,只有这个条件。只要你相信持念阿弥陀佛绝对可以往生,那就绝对可以往生,除其不信及毁谤三宝者。那就是不信生疑。
所以禅定,小乘这样讲,大乘也这样讲。那我们现在把心安置在化境上,那你看看是不是坚定不移?在行者,小乘行者的这种修法常有这样,大乘行者为什么这个不太能成就呢?…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