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叁集
【正行篇--淨法】
第二十五節 淨法。淨法,所謂“淨”是無染的意思,無妄想及欲望的汙染,叫做“淨”。蓋入初禅以來,即無六欲間的各種汙染,包括無身六根之欲及無心攀援之妄想,今即具備前述條件之基礎,即可進一步入清靜之域也。
這裏有一點我們要跟各位講,宗教有很多觀念是很模糊的,只是一般人對宗教的這種認知,並不是很清楚。以相對的立場來看,色界比欲界那已經清靜很多了,它欲望已經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它才能夠進入色界。我們現在在追求的那個極樂世界,你到底是怎麼定義的,大概沒有人去想過。你一心一意要追求的那個境界,從實質面來看,到最後,會不會是只是色界天而已,那你就很冤枉了。那是你自己弄錯了,不是宗教跟你弄錯的。站在佛教的立場來講,極樂世界是指一個絕對的清靜,不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而)這個清淨只叫做相對的清淨,那相對于欲界,那就已經很清淨了。可是,極樂世界的清淨不是色界的清淨這樣而已。所以這個我們都要弄得很清楚。可是你看一般社會上流行的講法,那都是含糊籠統的。你看他的定義講到最後,不會超過色界,(甚至)有的所講的,根本就只是阿忉利天而已,那就相當相當的冤枉。
我們在這裏是簡單的跟各位做這樣的一個定義,修行到還法的時候,就已經接近完成的階段了。因爲你在技術面來講,已經轉化到化境的確定,它已經定案了,你的世界要成立成什麼樣子,它已經出現了。你在工程面上面,叁身已經合一了,這已經是完全無關了,跟欲界逐漸脫離關系了,(因此)就你的世界(而言),已經逐漸建立起來了。
那麼現在問題是,當你這些工程完成的時候,你要怎麼圓滿它?那麼淨法講的就是這一個圓滿的工程。這是第二段講的。
淨法是六妙門中唯一依于工程或者境界而立名的,前五法皆按技術面而立名。以此階乃入初禅及登臨目標,故就境界而取名。它這裏是進入這個階段,所以我們只是告訴各位說,要到達初禅的時候,那麼它會有幾個現象,所以你要知道這裏,這個境界相不是你想的,是因爲有前面的基礎。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很多人很喜歡玩文字遊戲,尤其現在很多比較新鮮的術語,你(只)要背起來(就)開始做文章,那麼這一種情況,通常都是心沒有進入狀況。我們只能夠說你接納那種語言模式而已。這樣子不好,不是真的修行成就,真的修行成就,你是心要進入狀況。
要進入初禅,有幾個初禅的條件,你看了以後,你一想,喜、樂、尋、伺,我有這個,心一境性我也有,我整天關在家裏都沒出去。洗鍋子、碗盤就洗一天,這個是心一境性,想想我已經到初禅了,早上一想就到初禅,晚上一想就到下地獄了,那是你想的!在這麼陽光明媚的時候,想一想這境界都很美,越想越美,好像到大溪地島去一樣那麼美,那你就到初禅了?不是,截取後面一段來妄想那是很容易成就的,成就妄想是很容易的,但是前面那種功夫那可不是了。
我們跟各位講說,你要看得出你自己的呼吸狀態,那呼吸的過程每一遍你能不能看得很清楚,一個是肺活量,一個是呼吸的過程當中,息入息出的長短,還有息入的量跟息出的量。所以那個流程。我們假設說,那個出入孔的,那個水管都一樣粗,那麼流量才會一樣大,那你是不是一樣粗,有的是息入很短息出很長,那就表示你說,入的量很大,出的量很小,所以你才會拉很長,那你自己有沒有觀察到?這些你觀察不到,你的色身不會轉變。
用功用在這裏。不是在境界上怎麼樣,在境界沒有用,你要講實際的這個過程,從數法到隨法這之間,你自己有多少的變化,不光是鼻息,你能夠注意得到你就會發現色身起變化的狀況。一定可以知道!只是我們沒有這樣做,我一坐下來我現在應該到隨法,師父講隨法的技術,隨法的工程,這些都有了明天再坐,我到止法了,進一階很快,尤其是到了淨法的時候,那更快,一看看這些境界我都有了,那就完了。
所以很多人常常在這邊爭論、執著,他的境界、他認爲,那他就活在他那個世界裏頭出不來。所以我們一再要求,你一定要從基礎上一步一步走上來!一定要好好的要求。譬如說數法完成了,我還要再檢定,真的嗎?我是這樣完成嗎?我這樣叫數法完成嗎?而不是這樣就,我已經到哪裏了,不對!沒有那種情況。
第叁段講,依此境界中,行者能夠就化境,就變化的境界相操縱裕如,心能夠清清楚楚的攝住在一個堅定的化境上,初禅這樣的境界才能顯現,這個叫禦心成定,你能不能?那種變化境界你能不能掌握、能不能控製。這個自己要能夠很清楚。
變化境界,在還法的時候我們就跟各位講了,你要選擇哪一個境界,事實上(是)跟你的本願有關。我們譬如說觀經十六相,或者二十五圓通,或者這個叁十二不二門,不是用你自己選的。耳根圓通好,你怎麼修耳根圓通?你安不住,因爲你沒有那個願力。
修哪個法門要跟你本願相應,(如果不能)跟本願相應,那叫妄。妄想紛飛會做白日夢的人,它應該是從意根,或者是法塵去修行,而不是耳根圓通。是不一樣的。可是你就只記得有耳根圓通,因爲那是觀世音菩薩,因爲那是什麼,那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是受到暗示,受到暗示你都除不掉,只有魔境來困擾你,不是化境。所以我們前面講的很清楚了。
所以,在整個修行的過程,從數法到止法,這個過程當中,就是把我們的這個色身作轉變,心裏的那些汙染跟暗示潛意識給它淨化掉,你的十功德才會産生,十功德沒有産生,你的心裏的魔境沒有除掉,你的真正的化境不會産生。
你不要看大乘經典講的都很簡單,什麼境界、什麼境界,(而)你呢,因爲你這兩者沒有成就,色身的轉化沒有,心理的轉化沒有,欲望還那麼多,妄想還那麼多,大乘的境界你會出現(嗎)?根本不可能。所以這個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工程。
而我們一再要求各位從基礎來,就是這個原因。你一直要從最後面來看,那都虛妄的,我們是希望大家,做個老老實實的真正的修行人。不要作一個膨風的吹牛者,只會在那邊吹牛境界有多高了,那沒有用。
最下面,這一段我們看看,若行者對于化境不能控製自如,那麼,化境將會引起心的不安,這包括煩惱、恐懼、期待、無奈等等,若心念無法止息,心不止息,將引起身的躁動與不安,此時,身不輕安,亦將引起息的急促與粗短,這些狀態都是欲界的現象。所以在前述各階段的堅固基礎中,才有可能進入禅定。因此每一階段的堅持修行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剛才講的。
在這裏,我們要講後面的部分,我想前面我們要再一個過濾。絕大部分的人,對自己都很有自負,雖然有些時候很膽怯,但是他本身的那一種自負還是相當大的。我跟各位舉過的那個例子我們搭野雞車的經驗,沒有碰到境界(時),每一個人都像那一個那助長威勢的乘客一樣,講的咬牙切齒,那對方錯了,這個可惡,你放他走,要給我見到我一定把他捶死了。可是到了警察局,他自己就閃一邊去尿尿了,司機問他說,那你剛才不是怎麼講嘛,哎呀在警察局講沒有用,都是他們的人,你知道嗎?這就是膽怯。但是,他在後面,背地裏他又會顯得他又是不可一世的樣子。
我們也是一樣,你看起來很膽怯,叫你站出來你不敢站出來,哎呀我修得不好,哎呀我不行呀我沒有准備,私底下打妄想的時候,那不可一世,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希望你剛好能夠倒過來,(把)打妄想那一種粗魯野蠻的部分,你能夠減到最低程度,乃至于完全把它消除掉。面對真正境界要成長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有勇猛的很勇敢的把它挑起來,那這個才對。
能不能這樣調過來?那就是修行。我們人生旅途當中有很多地方要你做這樣的決定,要你做這樣的決定,你敢不敢?現在又很多單身貴族,始終是單身,爲什麼?他不敢決定,結婚他也不敢,叫他出家他更不敢,爲什麼?因爲他沒有正確的認知,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我們自己不知道,你這邊猶豫那邊猶豫,你只有做錯誤的決定你敢,並不是說出家就對了,出家要承擔的那個部分你要去承擔,不是現個出家相混來混去,那也不過像凡夫一樣,所謂在家、出家凡夫沒有用,決定要出家不是把頭剃了就好,那個頂天立地爲人天師的這個部分,你怎麼承擔起來?這個才重要,敢不敢?
我還沒出家前,我認識了差不多叁十幾個師父,叁十幾個,這些年輕的比丘,那講起來真不得了,好厲害,他要做什麼做什麼,我們裏面也出了一個叫做明耀,他說像證嚴法師這樣算什麼?他的慈悲心更大,他要作什麼作什麼。那是可以,早上忏悔下午反悔的人,你說他能做什麼?這個就是顛倒。我們要承擔的不是這樣,你在心性上作調整的時候,你能不能真的,這樣去放下一切,去承擔?
你不要看那個公案,慧可在菩提達摩那邊,這個下雪的時候在外面壁立,乃至于斷臂求法,那不是相上的問題,不是表相的問題,是一個你真正的求道,我爲了要求道,我要把世俗的通通放下,就好像把手臂給砍斷一樣,那個才叫做斷臂呀!我要出家,萬一我跟師父吵架的時候,我看我買個房子,跟師父吵架時我可以跑回家。那就完了。那你進到道場你就想著會跟師父吵架,你就隨時都要找到人跟人要吵架,他吵完就吵出來就跑回家,就變成這樣了,那你能不能把那個後路給斷了!
我有,有沒有這種,有房子有錢,我統統把它丟掉,最好還是不要送給道場,送給道場了有一份恩情存在,將來跟人家吵架好了這個本錢大了?你吵起來誰都輸你了,不要這樣,把它用無名氏的名義捐出去,孤兒院、環保單位捐出去,自己只身奮戰,那才斷一個手臂呀!你無後退、無後路,能不能?哪有那麼笨的人,賺錢都賺得要死了,所以我們一再修行難得成就,就是你一直要有後路,你這麼…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