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者的公案,當年,給孤獨長者要在他的國家建立一個精舍來給世尊弘法的時候,世尊叫舍利弗過去幫他籌蓋這個祇園精舍,那麼到這個祇園精舍快要完成的時候,舍利弗看到天上天宮現前,他知道這給孤獨長者的因緣成熟了,他就告訴他說:你將來升天要到哪裏去。他說我不知道。他說“你看天上有六個天宮,那麼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那你喜歡哪一個?”他說“我不知道,那你跟我建議一下。”舍利弗就跟他講:“到忉利天聽佛講經說法的機會比較多。”他說:“好,那我就升忉利天。”這個時候其它五個宮殿消失了,那麼忉利天就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清楚,這個給孤獨長者看著很歡喜,有類似這種情況。現在化境有很多,當你選定某一個的時候,其它會消失,那麼這一個會越來越清楚,這個叫“定案”。我這個是舉例子給你,可能這樣比較容易了解,不然你化境那麼多,不知道怎麼選,那要怎麼選那是你自己的本願去的。你假如在那邊:“哎喲,師父,你看這個好還是那個好?”我告訴你,你不成就。爲什麼呢?因爲你貪心,因爲你無願,你沒有本願,要不然就是那個化境根本就是魔境。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修行是很踏實的,一個境界一個境界一直接過來。你的基礎要沒有呢,你怎麼修?對不對?第一個魔境、化境你就搞不清楚了,我這樣講你能弄清楚吧,分的很清楚了。魔境、化境分清楚以後,化境要如何選定,那是跟你本願有關。你要用抽簽的方法也可以啊,因爲有些人是善根比較猛利,那麼一接觸馬上就進入了,那這種東西他抽簽可以,他隨便要一個都可以成就,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因爲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就跟你講:摸索階段越長是越好。所以整個行法你可以看到,它不是含糊籠統的,每一個、每一個都很踏實。
我常講,修行的過程就跟開車前進一樣。這一條道路是五百公裏,我告訴你,每一寸土地都要經過車輪碾過去,車輪不可能跳過去,你知道嗎?不管多長,一定一步接一步,你沒有辦法逃避的,你說五百,我把它縮成叁百,這邊開了以後然後就一閃就過去了,跳過兩百公裏了,有可能嗎?你又不是小叮當,又不是孫悟空,不可能的。修行就是這麼踏實,一步一步來,你走到哪裏怎麼轉怎麼彎就是一目了然,修行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易行道,什麼好超越啦,沒有那一些。
我是希望說,我們自己承認自己是中下根器者,你不要一直以爲:“哼,我這個上上根器者、最上根器者,我是最上乘行者...”最上吊行者,不是最上乘,要聽到六祖慧能這麼講,你自己都把自己頭上安頭一直安上去:“我是最了不起的,你看,你們還只是上根器,我還是上上根器的。你只是上乘者,我是最上乘者...”你不要這樣想啊,要吹牛誰都會啦,你要有本事,沒本事不要吹牛,修行這東西沒辦法吹牛,你記得這個過程很完整、絕不唬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再看,就技術層面而言,止法、觀法、還法的能觀之心是一樣的,只是所觀之境轉變,前面講那個所觀之境由息入息出轉爲化境,在觀法中化境是一再地變化,那麼現在呢在還法中化境是定案了,這個是從技術面來看。將注意力集中守住一點不使妄動,稱爲置心一處使心不亂,其差別只在功夫的淺深而已。但是止法、觀法及還法的所觀之境非常有別,止法乃觀察息入息出,觀法乃觀察化境的初相,還法則觀察化境的定相。
這是我列出來給你參考的,你要認爲你的修法跟這個無關,那也無所謂,把它還給我就好了。雖然我們講這個區別是很明顯呐,因爲從修行的立場來講,尤其是大乘行者的這種習氣來講很不喜歡劃分的這麼清楚,因爲這樣劃分的清楚,事實上它不是這樣,它是一體的,整個一個,只是我們能夠注意到的話,你就會發現到這種狀況。那一般行者來講,他們大概識性沒有我這麼發達,所以他不會講得這麼清楚,那麼他整個都在一起,那我們一進到裏面去常常膠著狀態。“怎麼這樣?怎麼那樣?”所以只好自己要想辦法泡進去,泡久了就知道:“啊,他爲什麼這樣講,爲什麼那樣講?”這樣講這樣講是爲什麼,那樣講那樣講是爲什麼爲什麼,你就可以弄清楚。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做這種指導的時候,常常要把那些語言重新厘清,你就知道說,這一句話是別觀還是總觀,這一句話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那一句話應該是什麼狀況的,是這個樣來的。因爲你不跟他同樣的泡在那同一個層次裏頭,那你根本不知道他那些語言在講些什麼,因爲他有他的語言模式,有他的表達方法。那每一個行者有每一個行者的思維模式,假如說他是沒有成就者,那我們就不管了,一個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他的思維模式,有他的語言模式,有些人根本不講,有些人講出來就有一套,有的就根本就沒辦法講,那麼這裏面牽涉到識性跟世間的教育問題,這是第二個。
第叁個,就工程面而言,還法是在運心調伏觀察的化境,使所觀察的化境起變化,調伏到心所要達到的行、相或境界,在觀法中的化境,行者是如手握珠,觀察的清清楚楚而已,在還法中所觀察的化境行者是如雕精品,並欲使其達到最佳狀況,這個文字上這樣講,而事實上是整個這種過程就像我們剛才跟你舉的例子一樣。在還法中,還法跟觀法兩者是有不同的,還法是在運心調伏觀察的這種化境,那麼這一點應該來講他那個境界會越來越清楚,是這樣的一種狀況。而它要清楚到什麼狀況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調它,這個時候是真正的工程。所以後面我說如雕精品,你要把那個境界雕刻成最完美的狀態,佛國度是這樣成就的,你不透過修行,這一點你不能了解。
爲什麼說極樂世界是有爲的?你看淨土宗聽到這一句話會不會昏倒,那有爲的我爲什麼要去?那本來就有爲的,它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的時候,他的觀法、還法這樣成就的,花五劫的時間,《無量壽經》上面講得很清楚,只是他們淨土行人他不願意承認而已,因爲他沒有這個過程,他不知道。這是一個變化的境界。現在我在還法中我把那個部分一再擴大、一再擴大,對不對?你一直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回向文自己念的,怎麼莊嚴?就是如雕精品。你把所做的功德通通回向到那裏去。所修的法通通在雕刻這個精品一樣,它還是化境。
你自己看看,修行從行法上來講這個才叫做真谛,從解門上來講都是你自己想的,你要從這個地方看。那個境界會現前沒有錯,因爲化境以後産生的,我們跟各位講過這六法、六妙門當中每一法都有附帶的現象,附帶的作用,從數法開始就一直跟各位講了,到這裏也一樣。你要成就一個佛國度,那就是它的附帶作用。但是真正的正行是這樣行的。所以我們在講這個部分就不講其它。
所以剛才說要希望你們發心自己去整理,你看看,從行法上來講它不過是二十幾頁,二十五、六頁而已,就這麼簡單啦,這內容那一大疊,爲什麼印度人說這個叫做奧義書…《優婆羅尼娑婆羅經》,因爲每一個人修下去來寫,你寫一章。你在數法的那種附帶作用上面寫一章,或者在隨法的附帶作用寫一章,或者在止法,或者在觀法,還法,都可以,夠你寫的了,每一個人的專長,跟真正下手用功的成就完全不一樣,你自己可以從這邊來看。
所以還法說,運心、調伏觀察化境,從我們剛才舉的例子看,跟這個地方如雕精品看,你去符合那種狀況,那你就會知道你自己到那裏是什麼情形了,這個運心調伏,就是使所觀察的化境起變化,然後導引,這裏是講調伏。然後導引到心所要達到的形、相或者境界。這個在修行中,正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你前面沒有基礎,你這裏怎麼導引,怎麼調伏,不可能。
給孤獨長者就是有前行,發大心,然後出錢出力,他即將完成的時候,心已經調伏平靜了,境界就現前了。好了,那麼這個境界可選,他馬上就進入觀法裏面,舍利佛一指導到還法成就了。
你看看,要我們的話就不一樣了,我跟你講,你絕對不一樣,你會怎麼不一樣呢,你會說,那是欲界天,我要到色界天去了,好了,你的心不平了,那天宮馬上崩潰了、毀滅了。這裏面沒有意識形態,你是帶著意識形態,所以你看看,心理,那個心魔都還沒有辦法除掉,心魔。因爲你所遭受的汙染所得到的雜訊太多了太多了,爲什麼要一再的一再的跟各位講這些?你自己要看。
所以我們說觀法中的化境,行者是如手握珠,你在欣賞,這一個拿起來看,你那個水晶珠啊拿起來看一看,恩,這個,恩這個,一個一個,你就是像這樣欣賞而已,在觀法中那都是現成的,你也掌握不得,他就是這樣現前,所以在還法中所觀的境界,還法你自己可以去標,可以去導引,可以去調伏,所以叫做如雕精品,必欲使其達到最佳狀況,你所認爲的最佳狀況。
法藏比丘認爲,他要建立的世界是那樣的狀況,所以他就這樣把他建立了。他就雕那個樣子。我們從這裏看看,修行的過程絕不含糊。那麼這個要我們自己去進入狀況,你才能知道。現在我在講你在聽,你在聽你的心沒有到達那種境界,那不算,本來這個還想要等著大家用功到這裏再講,我想你煩惱那麼多,大概也到不了這個境界,所以先講講給你聽,聽了至少也有一點滿足感了。
好我們再看23頁的第叁行,“禦心達到這樣的境界相時”,這個禦心就是調伏心了,把心駕禦到這樣的境界相的時候,“是由息身、色身、念身的統和而成就的”。
所以各位想想看,“師父你就告訴我怎麼樣到這裏?”我告訴你,那是什麼身?你只是想象的,想身不在息身,不在色身,不在念身上面,都不算,所以你不會成就,你連一點邊都沾不到。我們從這個地方,自己要很仔細的去看,修行的踏實性,絕對不是你想象的。
“此時妄想雖然熄滅,心晃動之因已除,唯此化境之相仍屬幻想,因此再進一步即可入禅定。但禅能出之爲色界,色界有形,有相,乃因此而成故有此之謂。”…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