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长者的公案,当年,给孤独长者要在他的国家建立一个精舍来给世尊弘法的时候,世尊叫舍利弗过去帮他筹盖这个祇园精舍,那么到这个祇园精舍快要完成的时候,舍利弗看到天上天宫现前,他知道这给孤独长者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告诉他说:你将来升天要到哪里去。他说我不知道。他说“你看天上有六个天宫,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你喜欢哪一个?”他说“我不知道,那你跟我建议一下。”舍利弗就跟他讲:“到忉利天听佛讲经说法的机会比较多。”他说:“好,那我就升忉利天。”这个时候其它五个宫殿消失了,那么忉利天就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楚,这个给孤独长者看着很欢喜,有类似这种情况。现在化境有很多,当你选定某一个的时候,其它会消失,那么这一个会越来越清楚,这个叫“定案”。我这个是举例子给你,可能这样比较容易了解,不然你化境那么多,不知道怎么选,那要怎么选那是你自己的本愿去的。你假如在那边:“哎哟,师父,你看这个好还是那个好?”我告诉你,你不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你贪心,因为你无愿,你没有本愿,要不然就是那个化境根本就是魔境。

  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修行是很踏实的,一个境界一个境界一直接过来。你的基础要没有呢,你怎么修?对不对?第一个魔境、化境你就搞不清楚了,我这样讲你能弄清楚吧,分的很清楚了。魔境、化境分清楚以后,化境要如何选定,那是跟你本愿有关。你要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啊,因为有些人是善根比较猛利,那么一接触马上就进入了,那这种东西他抽签可以,他随便要一个都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就跟你讲:摸索阶段越长是越好。所以整个行法你可以看到,它不是含糊笼统的,每一个、每一个都很踏实。

  我常讲,修行的过程就跟开车前进一样。这一条道路是五百公里,我告诉你,每一寸土地都要经过车轮碾过去,车轮不可能跳过去,你知道吗?不管多长,一定一步接一步,你没有办法逃避的,你说五百,我把它缩成三百,这边开了以后然后就一闪就过去了,跳过两百公里了,有可能吗?你又不是小叮当,又不是孙悟空,不可能的。修行就是这么踏实,一步一步来,你走到哪里怎么转怎么弯就是一目了然,修行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易行道,什么好超越啦,没有那一些。

  我是希望说,我们自己承认自己是中下根器者,你不要一直以为:“哼,我这个上上根器者、最上根器者,我是最上乘行者...”最上吊行者,不是最上乘,要听到六祖慧能这么讲,你自己都把自己头上安头一直安上去:“我是最了不起的,你看,你们还只是上根器,我还是上上根器的。你只是上乘者,我是最上乘者...”你不要这样想啊,要吹牛谁都会啦,你要有本事,没本事不要吹牛,修行这东西没办法吹牛,你记得这个过程很完整、绝不唬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再看,就技术层面而言,止法、观法、还法的能观之心是一样的,只是所观之境转变,前面讲那个所观之境由息入息出转为化境,在观法中化境是一再地变化,那么现在呢在还法中化境是定案了,这个是从技术面来看。将注意力集中守住一点不使妄动,称为置心一处使心不乱,其差别只在功夫的浅深而已。但是止法、观法及还法的所观之境非常有别,止法乃观察息入息出,观法乃观察化境的初相,还法则观察化境的定相。

  这是我列出来给你参考的,你要认为你的修法跟这个无关,那也无所谓,把它还给我就好了。虽然我们讲这个区别是很明显呐,因为从修行的立场来讲,尤其是大乘行者的这种习气来讲很不喜欢划分的这么清楚,因为这样划分的清楚,事实上它不是这样,它是一体的,整个一个,只是我们能够注意到的话,你就会发现到这种状况。那一般行者来讲,他们大概识性没有我这么发达,所以他不会讲得这么清楚,那么他整个都在一起,那我们一进到里面去常常胶着状态。“怎么这样?怎么那样?”所以只好自己要想办法泡进去,泡久了就知道:“啊,他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这样讲这样讲是为什么,那样讲那样讲是为什么为什么,你就可以弄清楚。

  所以我们在跟各位做这种指导的时候,常常要把那些语言重新厘清,你就知道说,这一句话是别观还是总观,这一句话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那一句话应该是什么状况的,是这个样来的。因为你不跟他同样的泡在那同一个层次里头,那你根本不知道他那些语言在讲些什么,因为他有他的语言模式,有他的表达方法。那每一个行者有每一个行者的思维模式,假如说他是没有成就者,那我们就不管了,一个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他的思维模式,有他的语言模式,有些人根本不讲,有些人讲出来就有一套,有的就根本就没办法讲,那么这里面牵涉到识性跟世间的教育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工程面而言,还法是在运心调伏观察的化境,使所观察的化境起变化,调伏到心所要达到的行、相或境界,在观法中的化境,行者是如手握珠,观察的清清楚楚而已,在还法中所观察的化境行者是如雕精品,并欲使其达到最佳状况,这个文字上这样讲,而事实上是整个这种过程就像我们刚才跟你举的例子一样。在还法中,还法跟观法两者是有不同的,还法是在运心调伏观察的这种化境,那么这一点应该来讲他那个境界会越来越清楚,是这样的一种状况。而它要清楚到什么状况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调它,这个时候是真正的工程。所以后面我说如雕精品,你要把那个境界雕刻成最完美的状态,佛国度是这样成就的,你不透过修行,这一点你不能了解。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是有为的?你看净土宗听到这一句话会不会昏倒,那有为的我为什么要去?那本来就有为的,它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的时候,他的观法、还法这样成就的,花五劫的时间,《无量寿经》上面讲得很清楚,只是他们净土行人他不愿意承认而已,因为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变化的境界。现在我在还法中我把那个部分一再扩大、一再扩大,对不对?你一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回向文自己念的,怎么庄严?就是如雕精品。你把所做的功德通通回向到那里去。所修的法通通在雕刻这个精品一样,它还是化境。

  你自己看看,修行从行法上来讲这个才叫做真谛,从解门上来讲都是你自己想的,你要从这个地方看。那个境界会现前没有错,因为化境以后产生的,我们跟各位讲过这六法、六妙门当中每一法都有附带的现象,附带的作用,从数法开始就一直跟各位讲了,到这里也一样。你要成就一个佛国度,那就是它的附带作用。但是真正的正行是这样行的。所以我们在讲这个部分就不讲其它。

  所以刚才说要希望你们发心自己去整理,你看看,从行法上来讲它不过是二十几页,二十五、六页而已,就这么简单啦,这内容那一大叠,为什么印度人说这个叫做奥义书…《优婆罗尼娑婆罗经》,因为每一个人修下去来写,你写一章。你在数法的那种附带作用上面写一章,或者在随法的附带作用写一章,或者在止法,或者在观法,还法,都可以,够你写的了,每一个人的专长,跟真正下手用功的成就完全不一样,你自己可以从这边来看。

  所以还法说,运心、调伏观察化境,从我们刚才举的例子看,跟这个地方如雕精品看,你去符合那种状况,那你就会知道你自己到那里是什么情形了,这个运心调伏,就是使所观察的化境起变化,然后导引,这里是讲调伏。然后导引到心所要达到的形、相或者境界。这个在修行中,正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你前面没有基础,你这里怎么导引,怎么调伏,不可能。

  给孤独长者就是有前行,发大心,然后出钱出力,他即将完成的时候,心已经调伏平静了,境界就现前了。好了,那么这个境界可选,他马上就进入观法里面,舍利佛一指导到还法成就了。

  你看看,要我们的话就不一样了,我跟你讲,你绝对不一样,你会怎么不一样呢,你会说,那是欲界天,我要到色界天去了,好了,你的心不平了,那天宫马上崩溃了、毁灭了。这里面没有意识形态,你是带着意识形态,所以你看看,心理,那个心魔都还没有办法除掉,心魔。因为你所遭受的污染所得到的杂讯太多了太多了,为什么要一再的一再的跟各位讲这些?你自己要看。

  所以我们说观法中的化境,行者是如手握珠,你在欣赏,这一个拿起来看,你那个水晶珠啊拿起来看一看,恩,这个,恩这个,一个一个,你就是像这样欣赏而已,在观法中那都是现成的,你也掌握不得,他就是这样现前,所以在还法中所观的境界,还法你自己可以去标,可以去导引,可以去调伏,所以叫做如雕精品,必欲使其达到最佳状况,你所认为的最佳状况。

  法藏比丘认为,他要建立的世界是那样的状况,所以他就这样把他建立了。他就雕那个样子。我们从这里看看,修行的过程绝不含糊。那么这个要我们自己去进入状况,你才能知道。现在我在讲你在听,你在听你的心没有到达那种境界,那不算,本来这个还想要等着大家用功到这里再讲,我想你烦恼那么多,大概也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先讲讲给你听,听了至少也有一点满足感了。

  好我们再看23页的第三行,“御心达到这样的境界相时”,这个御心就是调伏心了,把心驾御到这样的境界相的时候,“是由息身、色身、念身的统和而成就的”。

  所以各位想想看,“师父你就告诉我怎么样到这里?”我告诉你,那是什么身?你只是想象的,想身不在息身,不在色身,不在念身上面,都不算,所以你不会成就,你连一点边都沾不到。我们从这个地方,自己要很仔细的去看,修行的踏实性,绝对不是你想象的。

  “此时妄想虽然熄灭,心晃动之因已除,唯此化境之相仍属幻想,因此再进一步即可入禅定。但禅能出之为色界,色界有形,有相,乃因此而成故有此之谓。”…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