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東西清清除,不清幹淨你反射不出來,就像那鏡子,你要照東西,鏡子必須要清清靜靜。可是你現在不是,我跟你講不是就不是,你就不相信,因爲你的鏡子上面已經畫上你所要的東西,其它沒有了,那你當然說也很清靜,因爲你看不到,鏡子上那個畫是你把人家畫上去的,然後你說很清靜,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
這一關不通過,你不要講其它的,這是第一個,變化境界跟你那一種心魔是不同的,先把這個弄清楚,因爲講下去的話我們這個要每天都將把它講完,那以後就靠你修行,自己來了,這叁個月叁個月的精進你必須趕快進入常態。
好了,我把這一點跟你說清楚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觀法是怎麼修的。在觀法中,與止法的差別是把觀照的對象由息入息出轉變爲境界相,弄清楚,第一個先轉變成境界相。境界,不是心魔,你把它弄清楚。
換言之,止法是指守住風門觀察息入息出,觀察息入出;而觀法中是指守住風門觀照化境,或境界中所現的某一特定相,這個時候只是觀照化境,它會一直的出現。觀法的時間其實不會很長,因爲我們會仔細的去看有很多化境,從這個時候觀照化境,或者你要選定某一特定相,這個定某一個特定相,那功夫就大了,《淨土叁經》、《十六觀經》,就是指那十六相當中你去選一相來修。
《十六觀經》爲什麼沒人敢講?因爲他沒有止法的基礎沒辦法修觀法。那麼今天大家要念佛、要觀佛這一相是從這裏觀的。我告訴你,真的念佛還不是每一個人能念的。真正的念佛,假的念佛就不管,那廣告型的、愚民政策的念佛那就不一樣,因爲他是鼓勵大家都念,事實上不是。你從行法中來看,第一個條件,充分條件,你必須到達止法;第二條件就是,你的觀法開始起修的時候,它的化境出現,化境中有沒有佛境界?有佛境界的時候你才能夠觀照佛境界,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叫觀法、觀佛、念佛。你沒有觀佛,我請問你:你怎麼觀想?
(因此)這個時候才觀,這個時候念佛、觀佛是從這個時候觀的,觀法開始觀的,你沒有念佛、沒有觀佛,你怎麼觀佛?你現在觀想都自己想,你怎麼想呢?绀目澄清四大海,你四大海有多大知道嗎?你飛到天空上去,在叁萬九千英尺高的地方往太平洋看,那不過一大海,你眼睛還沒有看清楚,佛像長成什麼樣子你怎麼知道?佛眼你都還看不清楚,佛像長成什麼樣子你怎麼看?所以你的觀根本不成就,那叫觀想,那種觀想所以我們說那是妄想的一種,不是真的觀佛境界,你要觀佛,你必須到達,從這個地方開始。
觀菩薩也一樣,現在我們在講觀佛功德、叁十二相、十八不共法、五分法身,那個都是想象的,都是你一種對著資料,我坐在這裏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就一直想,一直背那些東西,那個能叫做觀嗎?你的行法根本都沒有,行法在這裏,從這裏來。
所以真的行法在這個地方,你要看清楚啊!這個人有沒有法,那麼你看看他怎麼走到這個地方。那麼你這個一靜坐,這個安住在風門中,那麼不再觀息入息出那是止法的功夫了,現在這技術一轉,讓它化境出現,然後去看看,化境就隨緣,這個時候你才有辦法講隨緣,它境界來隨境界來,境界去隨境界去,是指這個地方。
那麼它會像你看那個相片不一樣,一張一張的翻開,一張一張的過去,那麼你要修什麼法在這個時候看,看到:“哦,對,這一個!”可能你守不住。然後再來一次:“哦,對!又沒有抓住!”然後你會發現:“對,我就是要抓住那一個!”那麼你會把其它的盡量給放棄,那麼讓那一個部分逐漸逐漸地一直形成,它出現的機會大,出現的時間長,然後逐漸地你就安住在那個相、那個化境當中。那一個相你一安住下來,那我告訴你,那個相就可以在外面兌現,你的世界怎麼成就的,就從這個地方修法來的。
所以我們爲什麼說修行人,說外在的世界是內在的世界的一種投射,是從這地方講的,講話是有依據的。行者在講這種心境的時候你凡夫你根本不知道,你只會講這句話很好,很好,從來沒聽過,你內在的世界是什麼,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行者是這樣走過來。所以他能夠投射出去,他投射是有這種定功啊!有這樣的功夫啊!佛門中講的這些都不是亂講的,都是從行法中來的,不從行法中來的都不算。你會發現那些人講話顛叁倒四,其實你也發現不到,因爲你發現得到表示你很有成就了,凡夫講話顛叁倒四,因爲大家都是凡夫,所以大家倒來倒去,誰也看不出誰對。但是你一個明眼人走過了,你要看就很清楚。
這個部分你可以了解到,不要看短短的一段文,裏面的內容那是太豐富了,雖然只有兩句話而已,它把前面的部分交代的很清楚。所以我們希望大家...你前面的基礎一定要弄好,要不然再下來那你越會是迷迷糊糊,你完全會搞不懂這些到底是在講什麼。
我們看第二段,當行者守住風門,欲心得定時,雖然觀照息入息出的功夫不變,但是變化境界會相續産生,因此必須由止法進入觀法,所以觀法其實在觀照某一特定的境界相。還是産生,這個部分很快的,就會到這裏來,那一個境界相一被你鎖住,那個世界就成就了。修行的殊勝在這裏啊!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各位,你可以看到那些商人、做生意的人,他們通常會告訴你一句話:我沒有時間修行。那這一句話就告訴你說:我很願意也很喜歡安住在我的境界相裏頭。他的境界相就是他的事業,那個事業我們常常跟你講說,那就是他的世界,那就是他的國土,因爲他現那一相啊,他就守住那一相。世間人對于他的境界相他是這麼著迷。告訴你,你要是到達這樣的一個境界相,你所選定的我保證你一定進入,你不會再跑掉。你會很喜歡,再做,再進去,那麼不管你往下修行怎麼樣,你這個定功的成就,這一境界相它將來經過象限轉移,你再來到人間,那你的事業一定成就。
所以就境界相,譬如說有些人他喜歡那種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你自己不知道,它是從色身香味觸發中來的,它是外在的境界,你安住在其中可能是天音樂,可能是天香,可能是天光,到底是那一部分呢?那你初期功夫你並不知道。當你進入淨法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到還法、到淨法你就轉變了,你已經進入深層的功夫,那你當然很清楚,可是在這個觀法的時候你不清楚,你知道某一種特定相,那特定的境界相,那就是跟你本願會有相關的,跟你的個性、你的生命品質會有相關的,假如這個時候再跟你自己在這之前所發的願來相結合的話,那你殊勝的大乘行法就可以展開了。那假如沒有的話,那你這個部分繼續再做、繼續再修,注意這一點。
觀照息入息出的功夫不變,守住風門的這個功夫不變,但是化境會相續産生,那這個時候你就要開始去抓住那個化境,觀照某一個特定的境界相。化境就變化境界,那個境界相,在種種的變化的境界相當中去找一個,你自己慢慢的、慢慢的去留意。我們不要自己在這邊用你自己的想法,停留在你自己的心魔裏面,不要,你一定要突破!我們這一兩個禮拜來跟你所做的這種心理建設都要破除你內心的執著,那個部分你自己要去感受,要不然你那個心魔掃不掉,境界你無法提升。
再往下看第叁段。此時行者的風門會由鼻中隔底部的起點向上通達眉間,有如一條暢通無阻的光明大道,亦即風門至眉間無有障礙,因此佛放眉間光或眉間出相的意義對行者而言已然清楚。爲什麼有這種情況?就從這裏來的。它不會從鼻端放光的,都是眉間放光,這是從行的立場來讓你了解到,真正修行我們跟各位講它是全方位的成長,它不是單一的,絕對不是小事。那麼,這一種情形我們自己要看怎麼樣去掌握好,怎麼樣子去進入狀況,逐漸地一步一步就一直起來了。
就技術面而言,守住風門或眉間是完全一樣的,這個時候你要把心安在眉間或風門都可以,但一定要固定于一點才能成就。你不要說這兩個都一樣,那我就在這當中跑來跑去,那不行!你只能抓住一個地方,同時于各種不同的化境亦只能選擇其一,各種化境選一個,不宜繁雜,以免障道。這是用于取代止法中的觀照息入出,開始有變化啦。
所以,我們通常來講緊守風門、守住正念,關鍵就在這裏!它不太過于跟你強調注意息入息出,講息入息出的情況是指早期。我們現在初期的階段訓練那是注意息入息出,真正的那是後面的,守住風門,觀照化境,乃至于守住風門也不講,觀照化境也不講,只說緊守正念。
但是各位你現在這個時候你絕對不要相信你自己有什麼功夫,你還是好好的、乖乖的息入息出弄清楚,然後把心魔的部分把它除掉。你自己要看清楚,我們自己心魔在哪裏你不容易看到,就好像我們不容易看到我執一樣,那你要怎麼樣把我執給除掉,這個是大功夫。
要除掉我執,那你必須先把心魔給降服,心魔不降服,我執不能破,所以從行法中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管你把心安在風門、安在眉間都不要緊,于種種化境中只能安住在一個化境,除了這個化境有成就,你不要再找第二個化境。這個時候你不要想說你的功夫很高,你要進入第二個階段或第叁個階段,你還有下一個階段的成就,不要去想那些,你就盡管把最基礎的作好。
告訴各位,就算後面這些都沒有,你只是僅僅守住風門在那邊數一二叁四,照樣也可以有大成就,這個是告訴你正常成長的一個軌迹。你假如說我個人是這種妄想多,那我可能會把自己設定還沒到那裏說到那裏去,那你就倒回來,一直守住第一個階段,照樣也會出離叁界,但是這個功夫是講真功夫,不是你想象的功夫,這個部分先把它弄清楚。
所以我們在技術面來講大家要懂得它的要領。這裏給各位一個提示,行者當知,在止法未成就之前的一切觀想都屬于妄想的一部分,唯有止法成就之後,在止法的基礎上才會有觀法的觀照化境之成立,唯此時不論從鼻端或眉間顯相,不論何等相皆是幻相。(這裏)交代很清楚,這些相都是凝思構成,都是…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