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东西清清除,不清干净你反射不出来,就像那镜子,你要照东西,镜子必须要清清静静。可是你现在不是,我跟你讲不是就不是,你就不相信,因为你的镜子上面已经画上你所要的东西,其它没有了,那你当然说也很清静,因为你看不到,镜子上那个画是你把人家画上去的,然后你说很清静,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这一关不通过,你不要讲其它的,这是第一个,变化境界跟你那一种心魔是不同的,先把这个弄清楚,因为讲下去的话我们这个要每天都将把它讲完,那以后就靠你修行,自己来了,这三个月三个月的精进你必须赶快进入常态。
好了,我把这一点跟你说清楚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观法是怎么修的。在观法中,与止法的差别是把观照的对象由息入息出转变为境界相,弄清楚,第一个先转变成境界相。境界,不是心魔,你把它弄清楚。
换言之,止法是指守住风门观察息入息出,观察息入出;而观法中是指守住风门观照化境,或境界中所现的某一特定相,这个时候只是观照化境,它会一直的出现。观法的时间其实不会很长,因为我们会仔细的去看有很多化境,从这个时候观照化境,或者你要选定某一特定相,这个定某一个特定相,那功夫就大了,《净土三经》、《十六观经》,就是指那十六相当中你去选一相来修。
《十六观经》为什么没人敢讲?因为他没有止法的基础没办法修观法。那么今天大家要念佛、要观佛这一相是从这里观的。我告诉你,真的念佛还不是每一个人能念的。真正的念佛,假的念佛就不管,那广告型的、愚民政策的念佛那就不一样,因为他是鼓励大家都念,事实上不是。你从行法中来看,第一个条件,充分条件,你必须到达止法;第二条件就是,你的观法开始起修的时候,它的化境出现,化境中有没有佛境界?有佛境界的时候你才能够观照佛境界,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叫观法、观佛、念佛。你没有观佛,我请问你:你怎么观想?
(因此)这个时候才观,这个时候念佛、观佛是从这个时候观的,观法开始观的,你没有念佛、没有观佛,你怎么观佛?你现在观想都自己想,你怎么想呢?绀目澄清四大海,你四大海有多大知道吗?你飞到天空上去,在三万九千英尺高的地方往太平洋看,那不过一大海,你眼睛还没有看清楚,佛像长成什么样子你怎么知道?佛眼你都还看不清楚,佛像长成什么样子你怎么看?所以你的观根本不成就,那叫观想,那种观想所以我们说那是妄想的一种,不是真的观佛境界,你要观佛,你必须到达,从这个地方开始。
观菩萨也一样,现在我们在讲观佛功德、三十二相、十八不共法、五分法身,那个都是想象的,都是你一种对着资料,我坐在这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就一直想,一直背那些东西,那个能叫做观吗?你的行法根本都没有,行法在这里,从这里来。
所以真的行法在这个地方,你要看清楚啊!这个人有没有法,那么你看看他怎么走到这个地方。那么你这个一静坐,这个安住在风门中,那么不再观息入息出那是止法的功夫了,现在这技术一转,让它化境出现,然后去看看,化境就随缘,这个时候你才有办法讲随缘,它境界来随境界来,境界去随境界去,是指这个地方。
那么它会像你看那个相片不一样,一张一张的翻开,一张一张的过去,那么你要修什么法在这个时候看,看到:“哦,对,这一个!”可能你守不住。然后再来一次:“哦,对!又没有抓住!”然后你会发现:“对,我就是要抓住那一个!”那么你会把其它的尽量给放弃,那么让那一个部分逐渐逐渐地一直形成,它出现的机会大,出现的时间长,然后逐渐地你就安住在那个相、那个化境当中。那一个相你一安住下来,那我告诉你,那个相就可以在外面兑现,你的世界怎么成就的,就从这个地方修法来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修行人,说外在的世界是内在的世界的一种投射,是从这地方讲的,讲话是有依据的。行者在讲这种心境的时候你凡夫你根本不知道,你只会讲这句话很好,很好,从来没听过,你内在的世界是什么,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行者是这样走过来。所以他能够投射出去,他投射是有这种定功啊!有这样的功夫啊!佛门中讲的这些都不是乱讲的,都是从行法中来的,不从行法中来的都不算。你会发现那些人讲话颠三倒四,其实你也发现不到,因为你发现得到表示你很有成就了,凡夫讲话颠三倒四,因为大家都是凡夫,所以大家倒来倒去,谁也看不出谁对。但是你一个明眼人走过了,你要看就很清楚。
这个部分你可以了解到,不要看短短的一段文,里面的内容那是太丰富了,虽然只有两句话而已,它把前面的部分交代的很清楚。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你前面的基础一定要弄好,要不然再下来那你越会是迷迷糊糊,你完全会搞不懂这些到底是在讲什么。
我们看第二段,当行者守住风门,欲心得定时,虽然观照息入息出的功夫不变,但是变化境界会相续产生,因此必须由止法进入观法,所以观法其实在观照某一特定的境界相。还是产生,这个部分很快的,就会到这里来,那一个境界相一被你锁住,那个世界就成就了。修行的殊胜在这里啊!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各位,你可以看到那些商人、做生意的人,他们通常会告诉你一句话:我没有时间修行。那这一句话就告诉你说:我很愿意也很喜欢安住在我的境界相里头。他的境界相就是他的事业,那个事业我们常常跟你讲说,那就是他的世界,那就是他的国土,因为他现那一相啊,他就守住那一相。世间人对于他的境界相他是这么着迷。告诉你,你要是到达这样的一个境界相,你所选定的我保证你一定进入,你不会再跑掉。你会很喜欢,再做,再进去,那么不管你往下修行怎么样,你这个定功的成就,这一境界相它将来经过象限转移,你再来到人间,那你的事业一定成就。
所以就境界相,譬如说有些人他喜欢那种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你自己不知道,它是从色身香味触发中来的,它是外在的境界,你安住在其中可能是天音乐,可能是天香,可能是天光,到底是那一部分呢?那你初期功夫你并不知道。当你进入净法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到还法、到净法你就转变了,你已经进入深层的功夫,那你当然很清楚,可是在这个观法的时候你不清楚,你知道某一种特定相,那特定的境界相,那就是跟你本愿会有相关的,跟你的个性、你的生命品质会有相关的,假如这个时候再跟你自己在这之前所发的愿来相结合的话,那你殊胜的大乘行法就可以展开了。那假如没有的话,那你这个部分继续再做、继续再修,注意这一点。
观照息入息出的功夫不变,守住风门的这个功夫不变,但是化境会相续产生,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去抓住那个化境,观照某一个特定的境界相。化境就变化境界,那个境界相,在种种的变化的境界相当中去找一个,你自己慢慢的、慢慢的去留意。我们不要自己在这边用你自己的想法,停留在你自己的心魔里面,不要,你一定要突破!我们这一两个礼拜来跟你所做的这种心理建设都要破除你内心的执着,那个部分你自己要去感受,要不然你那个心魔扫不掉,境界你无法提升。
再往下看第三段。此时行者的风门会由鼻中隔底部的起点向上通达眉间,有如一条畅通无阻的光明大道,亦即风门至眉间无有障碍,因此佛放眉间光或眉间出相的意义对行者而言已然清楚。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就从这里来的。它不会从鼻端放光的,都是眉间放光,这是从行的立场来让你了解到,真正修行我们跟各位讲它是全方位的成长,它不是单一的,绝对不是小事。那么,这一种情形我们自己要看怎么样去掌握好,怎么样子去进入状况,逐渐地一步一步就一直起来了。
就技术面而言,守住风门或眉间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时候你要把心安在眉间或风门都可以,但一定要固定于一点才能成就。你不要说这两个都一样,那我就在这当中跑来跑去,那不行!你只能抓住一个地方,同时于各种不同的化境亦只能选择其一,各种化境选一个,不宜繁杂,以免障道。这是用于取代止法中的观照息入出,开始有变化啦。
所以,我们通常来讲紧守风门、守住正念,关键就在这里!它不太过于跟你强调注意息入息出,讲息入息出的情况是指早期。我们现在初期的阶段训练那是注意息入息出,真正的那是后面的,守住风门,观照化境,乃至于守住风门也不讲,观照化境也不讲,只说紧守正念。
但是各位你现在这个时候你绝对不要相信你自己有什么功夫,你还是好好的、乖乖的息入息出弄清楚,然后把心魔的部分把它除掉。你自己要看清楚,我们自己心魔在哪里你不容易看到,就好像我们不容易看到我执一样,那你要怎么样把我执给除掉,这个是大功夫。
要除掉我执,那你必须先把心魔给降服,心魔不降服,我执不能破,所以从行法中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管你把心安在风门、安在眉间都不要紧,于种种化境中只能安住在一个化境,除了这个化境有成就,你不要再找第二个化境。这个时候你不要想说你的功夫很高,你要进入第二个阶段或第三个阶段,你还有下一个阶段的成就,不要去想那些,你就尽管把最基础的作好。
告诉各位,就算后面这些都没有,你只是仅仅守住风门在那边数一二三四,照样也可以有大成就,这个是告诉你正常成长的一个轨迹。你假如说我个人是这种妄想多,那我可能会把自己设定还没到那里说到那里去,那你就倒回来,一直守住第一个阶段,照样也会出离三界,但是这个功夫是讲真功夫,不是你想象的功夫,这个部分先把它弄清楚。
所以我们在技术面来讲大家要懂得它的要领。这里给各位一个提示,行者当知,在止法未成就之前的一切观想都属于妄想的一部分,唯有止法成就之后,在止法的基础上才会有观法的观照化境之成立,唯此时不论从鼻端或眉间显相,不论何等相皆是幻相。(这里)交代很清楚,这些相都是凝思构成,都是…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