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色身的影響怎樣,所以有人只修阿字觀,他不是~~~,一直阿,那阿什麼阿,中風。不是這樣一直阿,也不是觀阿字本無生義,就一直在那邊無生義,那也不對,阿字觀的修法它也有很多種修法,但是我們字母的修法從唱腔來是最好的,因爲那個音頻直接會影響你,就好像呼吸影響你一樣,所以大家在修學上面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訓練,只要你能夠走出它的縱深那統統是你的成就,你要走不下去你就不會有成就,這是修行的要領。
所以我們來到這個地方來講它是已經入木叁分了,不是表面講的,師父我這個數息已經十幾年了,學十幾年還迷惑顛倒還叫什麼學十幾年,你學數息以後到底你的深度到哪裏了,不是那身體會發熱、會怎麼樣,那都沒有用,那都表示你根本一點長進都沒有,學了數息以後,你有沒有感受到呼吸對于色身的影響是什麼,那個才是重要。
所以,息身、色身、念身叁位融合一體,但是這個時候念身的作用你比較感受不到,這個息身,這個止法的時候,但是你逐漸感覺到這個部分它已經浮現了。因爲我們前面只跟各位講到法身,這裏給你帶進來意生身已經不一樣了,後面就是意生身的起作用了,變化身都出現了。
那麼現在,你先在這裏感受到這個行法已經逐漸深入,你自己的變化已經逐漸擴大了,我希望各位你在這個地方先把心境怎麼樣訓練平和下來。所以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能夠注意,隨時隨地系心在道,假如你的情緒變化很大的話,你根本沒有進入狀況,我們跟你講得很清楚,這個你不做因果自己包,沒有人替你負責,我已經跟你講得很清楚了。
這個息身者法身也,我是跟你做一個補充,息身是法身,念身者報身也,因爲報身的範圍比較廣,意生身、變化身都屬于報身的部分,色身者應化身也,色身是屬于應化身,我們現在來到這個世間這個色身就是應化身,此叁身明確而言應是法報化成熟之前身。
行者當知,法報化之成就乃依此實修之功夫而逐一轉化兌現始得成就者也,他是才實修中來的,不是從定義中來的,你從定義中來的那是解門,從修行中來本來就可以成就這些,不然法報化叁身從哪裏來的、幹什麼的,從修行來的,而我們在這個地方跟你講這個,你可能在其它地方根本看不到,你不要在這裏産生恐懼心,真的修到這樣就能夠成就嗎,這個華嚴經裏面講的很多,聞有法生恐怖、聞無法生恐怖,都不對。
一個華嚴行者,聞有佛不起恐懼心,聞無佛不起恐懼心,聞有法不起恐懼心,聞無法不起恐懼心,一個普賢行者行在一佛乘的道上,他本身就像一座大的燈塔一樣,有佛、無佛不重要,有法、無法不重要,有僧、無僧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心行法,你就這樣一直前進就對了,其它呢,不沾滯,不會黏著、不會在那邊在意,因爲我們走在正法上面,只要前進就好。就像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上面,你不要管它有沒有車子,也不要管它有沒有路標,你既然上去的路就對了那就對了。你不要開到那邊,“哎喲,這裏怎麼都沒有路標,哎喲,前面有一個路標,我們是不是走錯了”?
你不要恐懼,你現在向南就是向南,現在向北就是向北,你方向已經確定,你繼續再前進那就對了,一個行者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中,一點境界就把自己弄得亂七八糟的,莫名其妙,剛才還很高興,現在一個境界就要死要活的,那叫人嗎,那不是人,那是東西,尤其一個行者更不應該如此。
境界怎麼樣,冷靜一下,嗯,那我應該怎麼辦,然後轉過去就繼續前進了,我們這裏是告訴你,法、報、化叁身從修行中可以很清楚的成就出來,這是確確實實的指導,你在解門上它就不會跟你講這個了,因爲它法報化是用定義的,我們從修行中來,那法報化是用産生的,你這樣修行、下這樣功夫,法、報、化當然出現,那你不這樣修行、不下這樣功夫,那法、報、化從哪裏來?
所以你解門的話它只有從定義中來,所以你看那個黃念祖居士的注解,什麼無量壽經,不是修行的東西,它是解門的東西,你看它翻開都某某人著作的什麼東西怎麼講,某某人著作的什麼東西怎麼講,講到最後都是人家講的,就好像我們翻辭典一樣,法身,法身在哪裏怎麼講,這是這麼意思,你都是用定義來的,你不是從修行中來的。
所以你在這裏能夠聽得到這些,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法、報、化怎麼産生的,恐怕這世界還沒人講,他只會告訴你說,就是這樣,這辭典就是這樣寫,不是這樣寫,要這樣修,你這樣修才能成就,你這樣背下來你不會成就。所以說佛教的知識是什麼?從定義中來的叫做佛教的知識,我們講的BQ是什麼?從修行中來的,你從這個地方看。
我們看第二段,在此止法中的階段,行者的感受是在法身的領域中,就大腦思維推理的運作模式來說,對于這個境界會有無法企及的感覺,這你用大腦的思維模式想要去感受法身的存在,那會有無法企及的感覺。這一句稍微調一下,不然你會看顛倒,會變成說你這個修行會有無法企及的感覺。
就大腦思維運作的模式來說,那麼對于這樣的境界,那麼大腦思維會有無法企及的感覺,,這是指大腦思維對于這樣的境界它會有無法企及的感覺,到止法就有一點不可思議的狀況了,大腦無法企及就(是)不可思議,但是行者于此狀況中雖能了然于胸,語言表達會有不能及的感受,語言表達也會有這種現象。
換言之與緊守正念是心境中,會有這樣一種無法爲外人道也的感受,但隨著功夫的加深,將會逐漸把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具體化並且能夠傳達出來,就內心的感受,你到了初期的階段你會講不出來,但是你那個感受逐漸加深以後,那你也會表達得出來用語言表達,當你這種境界逐漸提升,你越深就越難表達,可是隨著你到達究竟成就的時候,你也一樣會很完整的表達。但是那個表達的方法,我們叫做語言模式,你有一套,要陳述那種狀況你有一套思維模式,那麼到這個時候,你會去應用在不同的世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世界裏頭,你所使用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是針對那個衆生講的。
那麼,以我們這個世界來講,釋迦牟尼佛所用的語言模式,他就是用外在的境界來形容他內心的境界,用外在可說的境界來形容他內心不可說的境界,你要了解,所用你很快可以了解到,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到底在講什麼,這有一點套用現在的話來講,用反射的情況影射出來,直接講沒有辦法,所以用代的,用七寶池、八功德水,來代你一個行者的心境日常生活的狀況,他就講得很清楚了,那你不懂得這種語言模式的人,你沒辦法了解,你會把它變成真的有一個七寶池、有一個八功德水,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要能夠了解,這個語言表達是在講什麼,這個才是重點。
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你一定要從行法中來,你不從行法來那你不知道聖人在講什麼,你剛到止法你就發現,哎,那種狀況哎,實在~~~。甚至于連告訴你怎麼進去的方法你都不會講。剛進入這種境界的時候,逐漸逐漸你會到某一個程度,又怎麼進入這個地方你會講,而那個境界你還不會講,這是到第二階段。到第叁階段,那你會到達那個境界也會講,要進入也會講,但是,這個時候你可能要講一大堆,那麼在外面的人聽起來,嗯,不太清楚咧,除非他也跟你到了同樣的境界,否則他聽不清楚,因爲這是一個經驗。
就像各位講的,我們這樣跟你講,假設你,現在我們舉一個地方好了,東京,有沒有去過,去過的人知道,那我沒去過,那你跟我講東京有個銀座,銀座的左邊、銀座的右邊,你有沒有講得很清楚,那裏有一個什麼房子,那個在賣什麼,你講的很清楚,你很清楚我清楚嗎?我清楚嗎你說嘛,你把那邊描述的再怎麼樣、再怎麼樣,對我來講,對很漂亮、對很繁華,但是是怎麼樣我知道嗎,不知道。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一樣,不要講說東京或者其它城市那麼大,講我們在裏面就好,我跟你講說那個轉彎的地方弄一個什麼~~你知道嗎?轉彎的地方我知道做什麼、什麼、什麼,你看看你叫他做完以後你再去看看你說我會昏倒,我這樣跟你講你怎麼那樣,他說你就這樣講的,都沒有錯,語言表達有它的模式,聽的人也有他聽的模式。
所以這個印度人形容的非常好,叫做瞎子摸象,你摸到一只大象摸到它的肚皮,哦,大象就是水桶,你摸到它的腳,哦,大象像一棵樹,摸到它的耳朵,哦,大象像扇子一樣,好啦,都對都不對,今天我們用大腦就發生這種情況,那你必須運用修行,修行到那裏你一卡位,他一講什麼你就知道了,你不修行到那裏,他怎麼講你不知道,無法卡位,卡不進去。
你假如修行也到那個地方,他的全方位跟你的全方位,就像齒輪一樣,每一個都很吻合,那(麼),一個修行一個不修行,你就完了,他不吻合。他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講你都沒有辦法契入,那你要是休息的話,你會覺得非常美,因爲這邊也全方位你也全方位,就辦成這種狀況。它這個地方我們是特別跟你強調的是修行上的這個重點。
再下面,在此法中以技術面而言,是指守住風門觀察息入息出,你注意這個重點。止法的這個重點的簡單技術而已,技術是很簡單,雖然對于隨法而言是有變化,但是技術仍屬簡單,但是在工程面而言,此一境界已經不是單純的大腦的思維模式所能企及,它已進展到息身、色身、念身合一的境界。
傳統所謂調身、調息、調心完成,應該是指此叁者能合而爲一,行者于此境中的覺受由淺至深、由茫至清才是此階段中的過程,此一境界才是真實境界,如語者、實語者的境界如是,內在世界如是,常寂光土普賢境界等亦皆如是。若欲起妙用則需進一步的訓練。
到這個地方我們跟各位提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到這裏這個階段,我們是前面基礎階段的一個總結,所以這裏叫止法, 止法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基本階段,盡管你不進入初禅定,要直接由欲界直接成就可不可以?可以。那麼,你止法…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