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九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们色身的影响怎样,所以有人只修阿字观,他不是~~~,一直阿,那阿什么阿,中风。不是这样一直阿,也不是观阿字本无生义,就一直在那边无生义,那也不对,阿字观的修法它也有很多种修法,但是我们字母的修法从唱腔来是最好的,因为那个音频直接会影响你,就好像呼吸影响你一样,所以大家在修学上面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训练,只要你能够走出它的纵深那统统是你的成就,你要走不下去你就不会有成就,这是修行的要领。

  所以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来讲它是已经入木三分了,不是表面讲的,师父我这个数息已经十几年了,学十几年还迷惑颠倒还叫什么学十几年,你学数息以后到底你的深度到哪里了,不是那身体会发热、会怎么样,那都没有用,那都表示你根本一点长进都没有,学了数息以后,你有没有感受到呼吸对于色身的影响是什么,那个才是重要。

  所以,息身、色身、念身三位融合一体,但是这个时候念身的作用你比较感受不到,这个息身,这个止法的时候,但是你逐渐感觉到这个部分它已经浮现了。因为我们前面只跟各位讲到法身,这里给你带进来意生身已经不一样了,后面就是意生身的起作用了,变化身都出现了。

  那么现在,你先在这里感受到这个行法已经逐渐深入,你自己的变化已经逐渐扩大了,我希望各位你在这个地方先把心境怎么样训练平和下来。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能够注意,随时随地系心在道,假如你的情绪变化很大的话,你根本没有进入状况,我们跟你讲得很清楚,这个你不做因果自己包,没有人替你负责,我已经跟你讲得很清楚了。

  这个息身者法身也,我是跟你做一个补充,息身是法身,念身者报身也,因为报身的范围比较广,意生身、变化身都属于报身的部分,色身者应化身也,色身是属于应化身,我们现在来到这个世间这个色身就是应化身,此三身明确而言应是法报化成熟之前身。

  行者当知,法报化之成就乃依此实修之功夫而逐一转化兑现始得成就者也,他是才实修中来的,不是从定义中来的,你从定义中来的那是解门,从修行中来本来就可以成就这些,不然法报化三身从哪里来的、干什么的,从修行来的,而我们在这个地方跟你讲这个,你可能在其它地方根本看不到,你不要在这里产生恐惧心,真的修到这样就能够成就吗,这个华严经里面讲的很多,闻有法生恐怖、闻无法生恐怖,都不对。

  一个华严行者,闻有佛不起恐惧心,闻无佛不起恐惧心,闻有法不起恐惧心,闻无法不起恐惧心,一个普贤行者行在一佛乘的道上,他本身就像一座大的灯塔一样,有佛、无佛不重要,有法、无法不重要,有僧、无僧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心行法,你就这样一直前进就对了,其它呢,不沾滞,不会黏着、不会在那边在意,因为我们走在正法上面,只要前进就好。就像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面,你不要管它有没有车子,也不要管它有没有路标,你既然上去的路就对了那就对了。你不要开到那边,“哎哟,这里怎么都没有路标,哎哟,前面有一个路标,我们是不是走错了”?

  你不要恐惧,你现在向南就是向南,现在向北就是向北,你方向已经确定,你继续再前进那就对了,一个行者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中,一点境界就把自己弄得乱七八糟的,莫名其妙,刚才还很高兴,现在一个境界就要死要活的,那叫人吗,那不是人,那是东西,尤其一个行者更不应该如此。

  境界怎么样,冷静一下,嗯,那我应该怎么办,然后转过去就继续前进了,我们这里是告诉你,法、报、化三身从修行中可以很清楚的成就出来,这是确确实实的指导,你在解门上它就不会跟你讲这个了,因为它法报化是用定义的,我们从修行中来,那法报化是用产生的,你这样修行、下这样功夫,法、报、化当然出现,那你不这样修行、不下这样功夫,那法、报、化从哪里来?

  所以你解门的话它只有从定义中来,所以你看那个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什么无量寿经,不是修行的东西,它是解门的东西,你看它翻开都某某人著作的什么东西怎么讲,某某人著作的什么东西怎么讲,讲到最后都是人家讲的,就好像我们翻辞典一样,法身,法身在哪里怎么讲,这是这么意思,你都是用定义来的,你不是从修行中来的。

  所以你在这里能够听得到这些,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法、报、化怎么产生的,恐怕这世界还没人讲,他只会告诉你说,就是这样,这辞典就是这样写,不是这样写,要这样修,你这样修才能成就,你这样背下来你不会成就。所以说佛教的知识是什么?从定义中来的叫做佛教的知识,我们讲的BQ是什么?从修行中来的,你从这个地方看。

  我们看第二段,在此止法中的阶段,行者的感受是在法身的领域中,就大脑思维推理的运作模式来说,对于这个境界会有无法企及的感觉,这你用大脑的思维模式想要去感受法身的存在,那会有无法企及的感觉。这一句稍微调一下,不然你会看颠倒,会变成说你这个修行会有无法企及的感觉。

  就大脑思维运作的模式来说,那么对于这样的境界,那么大脑思维会有无法企及的感觉,,这是指大脑思维对于这样的境界它会有无法企及的感觉,到止法就有一点不可思议的状况了,大脑无法企及就(是)不可思议,但是行者于此状况中虽能了然于胸,语言表达会有不能及的感受,语言表达也会有这种现象。

  换言之与紧守正念是心境中,会有这样一种无法为外人道也的感受,但随着功夫的加深,将会逐渐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具体化并且能够传达出来,就内心的感受,你到了初期的阶段你会讲不出来,但是你那个感受逐渐加深以后,那你也会表达得出来用语言表达,当你这种境界逐渐提升,你越深就越难表达,可是随着你到达究竟成就的时候,你也一样会很完整的表达。但是那个表达的方法,我们叫做语言模式,你有一套,要陈述那种状况你有一套思维模式,那么到这个时候,你会去应用在不同的世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里头,你所使用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是针对那个众生讲的。

  那么,以我们这个世界来讲,释迦牟尼佛所用的语言模式,他就是用外在的境界来形容他内心的境界,用外在可说的境界来形容他内心不可说的境界,你要了解,所用你很快可以了解到,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到底在讲什么,这有一点套用现在的话来讲,用反射的情况影射出来,直接讲没有办法,所以用代的,用七宝池、八功德水,来代你一个行者的心境日常生活的状况,他就讲得很清楚了,那你不懂得这种语言模式的人,你没办法了解,你会把它变成真的有一个七宝池、有一个八功德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要能够了解,这个语言表达是在讲什么,这个才是重点。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你一定要从行法中来,你不从行法来那你不知道圣人在讲什么,你刚到止法你就发现,哎,那种状况哎,实在~~~。甚至于连告诉你怎么进去的方法你都不会讲。刚进入这种境界的时候,逐渐逐渐你会到某一个程度,又怎么进入这个地方你会讲,而那个境界你还不会讲,这是到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那你会到达那个境界也会讲,要进入也会讲,但是,这个时候你可能要讲一大堆,那么在外面的人听起来,嗯,不太清楚咧,除非他也跟你到了同样的境界,否则他听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个经验。

  就像各位讲的,我们这样跟你讲,假设你,现在我们举一个地方好了,东京,有没有去过,去过的人知道,那我没去过,那你跟我讲东京有个银座,银座的左边、银座的右边,你有没有讲得很清楚,那里有一个什么房子,那个在卖什么,你讲的很清楚,你很清楚我清楚吗?我清楚吗你说嘛,你把那边描述的再怎么样、再怎么样,对我来讲,对很漂亮、对很繁华,但是是怎么样我知道吗,不知道。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一样,不要讲说东京或者其它城市那么大,讲我们在里面就好,我跟你讲说那个转弯的地方弄一个什么~~你知道吗?转弯的地方我知道做什么、什么、什么,你看看你叫他做完以后你再去看看你说我会昏倒,我这样跟你讲你怎么那样,他说你就这样讲的,都没有错,语言表达有它的模式,听的人也有他听的模式。

  所以这个印度人形容的非常好,叫做瞎子摸象,你摸到一只大象摸到它的肚皮,哦,大象就是水桶,你摸到它的脚,哦,大象像一棵树,摸到它的耳朵,哦,大象像扇子一样,好啦,都对都不对,今天我们用大脑就发生这种情况,那你必须运用修行,修行到那里你一卡位,他一讲什么你就知道了,你不修行到那里,他怎么讲你不知道,无法卡位,卡不进去。

  你假如修行也到那个地方,他的全方位跟你的全方位,就像齿轮一样,每一个都很吻合,那(么),一个修行一个不修行,你就完了,他不吻合。他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你都没有办法契入,那你要是休息的话,你会觉得非常美,因为这边也全方位你也全方位,就办成这种状况。它这个地方我们是特别跟你强调的是修行上的这个重点。

  再下面,在此法中以技术面而言,是指守住风门观察息入息出,你注意这个重点。止法的这个重点的简单技术而已,技术是很简单,虽然对于随法而言是有变化,但是技术仍属简单,但是在工程面而言,此一境界已经不是单纯的大脑的思维模式所能企及,它已进展到息身、色身、念身合一的境界。

  传统所谓调身、调息、调心完成,应该是指此三者能合而为一,行者于此境中的觉受由浅至深、由茫至清才是此阶段中的过程,此一境界才是真实境界,如语者、实语者的境界如是,内在世界如是,常寂光土普贤境界等亦皆如是。若欲起妙用则需进一步的训练。

  到这个地方我们跟各位提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到这里这个阶段,我们是前面基础阶段的一个总结,所以这里叫止法, 止法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基本阶段,尽管你不进入初禅定,要直接由欲界直接成就可不可以?可以。那么,你止法…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