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七集
在第叁段的部分,昨天講到息入,那隨法的息入應該如何?那今天我們看息出時,則反之。即自內而外,內至通身血管末梢逐漸回到丹田,再由丹田逐漸過鼻腔而出,遍散到宇宙虛空的每一個角落,如此將心跟隨著息入而入,息出而出的訓練,目的是要使息加長,柔細平靜。
這個地方,我跟各位提到這個問題,主要是要跟各位講說,目前臺灣,所謂修行界,修行這界這行業裏面有這種講法。那我們也知道,這種講法事實上,80%都沒有依據,都是自己想的,古代也沒有醫學常識,那就這樣講。你想,血管末梢,神經末梢,那到底空氣從哪裏來?但是呢,古代是這樣講,我們也這樣跟你講,但是你的智慧要能夠超越,要能夠跳脫。
有些人會死命的跟你爭,就是皮膚能呼吸,你什麼時候看過有人研究皮膚呼吸是什麼樣子的?皮膚能呼吸沒有錯,皮膚怎麼呼吸?木頭也會呼吸?但是它怎麼呼吸呢?這一點沒有辦法交待,那你就沒有辦法去進行,你只能夠說我有感覺是這個樣子。但是,那個感覺,你只能夠存疑,慢慢的去驗證,這樣而已。
那麼有此一說,我們觀想倒是可以這樣假定。息出的時候從哪裏開始出,就從通身所有的末梢神經,這個微血管末梢,我們通通把它攝回來。因爲在息入的時候都散布到那邊去了,現在再從那邊把它攝回來,然後逐漸的,這個地方講“逐漸”二個字裏面就很複雜,從微血管到血管,要怎麼樣子從皮膚透過肌肉,五髒六腑,然後進入血管,由血管到主動脈,到主靜脈,再回到心髒。然後,由心髒再怎麼樣轉到肺部,再由部肺吐出去。
那麼古代,不會這樣分析,他只是從血管末梢,皮膚那個地方,攝回來就到丹田,再由丹田逐漸通過鼻腔而出。這地方不管講什麼,他怎麼講,中國的道家也好,或者你現在修學的,西方的或印度的,新的宗派的講法也好。我們可以告訴各位,它有一個鐵不變的紀律,就是這個鼻腔,空氣透過鼻孔到達肺部的這一段,它只是個通道,這個管道任空氣通過進出,這樣而已。
大概你可以發現,有沒有人有那個本事我不知道。當空氣要進入的時候絕對沒有空氣會出去,你聽懂嗎?空氣要出去的時候絕對沒有空氣會進去,不可能同時,空氣同時進出,你聽懂嗎?息入的時候只有入,沒有出,息出的時候只有出,沒有入,不可能同時有出入,記得嗎?弄清楚啊。
就好像我們看電影一樣,要進去的時候通通進去,要出去的時候通通出去,這個時候不可能,一半人進去,一半人出去。有沒有,弄清楚啊。所以,你在息入的時候可以有單一的想法、觀法,息出的時候也有單一的想法跟觀法,是這樣的一種狀況。那麼現在,透過鼻腔,盡虛空遍法界入,入到我們的胸腔裏面,那麼透過鼻腔出,我們從通身一切彙集過來,透過鼻腔出,這個空氣從這裏出。
我們爲什麼要這樣觀想,這是一個你觀法的一種訓練。出的時候要盡虛空遍法界,入的時候也要窮盡你這個小周天。這個色身的全部,每一個角落,乃至于你都要去觀想說,骨頭也要窮盡,空氣也要到達那邊。至于這種觀法有沒有實質的作用,那我們不管。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這個觀法在拓展我們的心量,那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用。
尤其當你這種觀法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借著這種外緣的力量,那很需要。假如各位你有學瑜伽,或者太極拳之類的運動,你就會發現。中國的這種運動,東方的這種運動,跟西方不一樣。你看西方人做體操,西方人做體操,這個手拉開,到這裏就到這裏,放下來就放下來。東方的訓練不是這樣,手拉開也是到這個地方,不是到這裏。他有一種觀想要讓它騰上去,身體色身到這裏是沒有錯,他是有一個尾音一樣,拖上去,這個就是不同的地方。
在西方的運動就是說,我這肌肉拉到哪裏它運動到哪裏。在東方的運動是,我透過這個觀想,肌肉的運動可以超出我們身體的外面。這一點,你的大腦思維模式就沒有辦法去想。所以你看,東方的運動是這個樣子,那麼東方的數息法也是這個樣子的。他就帶有,借著尾端的那種氣勢去把它帶動,帶動。那這一個感受,我們要能夠去體驗得到。你不要以爲說,我手到這個地方那力量就到這個地方。東方是告訴你,手到這個地方它的氣功可以到那個地方,手雖然是到這裏,但是這個力量不止到這裏,它會透過去。
所以,我們在息入息出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雖然我息入是到胸部,但是它可以到達全身。同樣我息出也不過肺活量這樣大而已,但是它可以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觀念你要把它弄清楚。這個本身不會不可思議,但是這樣的訓練它是不可思議的。你要把它弄清楚,這個肺活量是多少出去也是多少,這個沒有什麼不可思議。這個一定是這樣子,5000cc出去就是5000,不會變5萬。這樣的訓練,它會産生的效果就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各位在接受訓練的時候,不是只有訓練這樣,數息1 2 3 4 5 6 7 8 9 10,不是!這個1 2 3 4 5 6 7 8 9 10,就像我們講的,只是那種技術面而已,它的工程面,就是它所帶動的那個影響,那個影響會出現。
西方人的頭腦是很奇怪的,他會跟你計算,這麼一個東西,我用十公斤的力量丟出去,那麼它的重量,這個物品的重量,扣除空氣的阻力,扣除地心引力,那麼它會跑多少。這一點他承認,但是同樣我用十公斤的力量,把這個力量丟出去,他看不到,他沒有,那力量沒有出去,你知道嗎?力量沒有出去,因爲你沒有東西就沒有力量。東方人告訴你,你用十公斤的力量丟出去,那個力量還是出去。這一點,西方人的頭殼裏頭,沒有這種方程式。所以他沒有辦法體會,你怎麼把力量丟出去。可是你的力量透過一塊石頭,卻能夠把那個力量丟出去。但是你這個力量不透過石頭,你能丟出去,西方人不相信,你現在你相信嗎?相信的話你丟一個我看看,誰能丟?但是,東方人的訓練,就可以很具體地把它送出去。
所以,武俠小說就叫掌風,有沒有?鐵砂掌有沒有?那是一種特別的訓練,那我們告訴各位說,這種訓練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我們並不受那種訓練,因爲那跟了生死出叁界無關。可是我們告訴你,這個數息法這樣訓練的時候,他會有那一類的不可思議的境界産生。他不止那邊,我們這邊講的就在這裏,你透過這樣子,將這個心跟隨著息入而入,息出而出的訓練,它會使息自然的加長柔細、平靜。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會這樣問了,是不是作意去把它加長,告訴你,你不要去想它,它自然就會加長,不是你作意的。你要作意也可以,那個修法不在這個地方,那個修法是另外一種狀況,也是這個隨法就可以。
我們說停氣,停氣是另外一個法,在這個法裏面做一種變化的修法。但是,你透過這樣的將注意力,跟隨著息入而入,息出而出。你的息自然就會加長,你的肺活量自然就會變大。你不一定透過西方人的所謂運動來擴大肺活量,所謂深呼吸來訓練肺活量,不必。透過數息法你的肺活量自然就會增加,你的息入息出自然就會加長,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地方。
你要這樣子去觀,你沒有特別的作意,你只是跟隨著這樣入,跟隨著這樣出而已,他自然就會有這種效果出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把數法學好,一定要把那個觀法,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況,要把它學好,不要偷懶。
剛開始學數息法,一定有障礙。就像小孩子連吃飯都有障礙,叫他吃像雞扒過一樣,一碗飯吃下去都在地上,滿桌滿地都是飯,他要搞幾年以後,才會把那一晚飯通通塞到嘴巴裏面,不會掉出去。被爸爸媽媽,被阿媽阿公,念多久。有的爸爸媽媽脾氣不好的時候還要打人,還要這樣捏人用捏的。連吃個飯都這麼痛苦,你現在學數息法,有一些障礙要自己去克服。不要自己想一想就把跳到後面去,好像這樣比較快。
我告訴你從後面越往後面修越難,因爲前面所要發生的問題,你照樣都會再那邊出現。那你想要一次OK,那我告訴你,你這輩子弄完,還沒有辦法解決,因爲你沒有次第,那會亂成一團。今天我們都不是那些上上根器者,那些上上根器者,他甚至于根本就不要這樣訓練,所以這一點大家把它弄清楚。
再下面,在隨法中,除了要訓練息長柔細之外,還要清楚了知。息入的起點與終點,以及息出的起點與終點。一般而言,息入的終點應該是息出的起點,而息出的終點也應該是息入的起點。在位置上,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是在時間上,則原則上是錯誤的,所以在息入與息出的起意點上,基本上是不一定相等。詳細情形是行者深化及妙用的部分,此文不詳洽其形。
初學的人,容易在起意點上迷失而生妄想之心。學而有得者,則容易在起意點上著意,而有種種變化跟神通。我希望各位不要爲這個變化跟神通來學,這個是著意。那個起意點,我文章上不想跟各位講太多。這裏要學的法相當的多,包括我們跟各位講龜息法,或者停氣法。我這個一個鼻息出去可以拉長到叁分鍾,然後我把它停住。那這個息出有5000cc,本來一口氣吐盡的時候是叁十秒就夠了,但是呢,我現在可能把它分開,變成叁十分才讓它結束,那麼息就很長了。
這個,你有辦法去訓練,就在這一法中,息入也是一樣,本來叁十秒可以吸盡,現在我把它延長到叁十分鍾把它吸盡,那很長了。告訴你,息再長,一天一次呼吸好了。厲害吧,你還是要死,還是會死,還是要死。因爲這是物理現象。雖然可以把生命延長,那你還是要死。
我記得跟各位講過,小時候,好多修道人。我們看那個小說,山上有人武功很厲害。背著書包帶著便當就上山求師學道去了。那個時候有遇到叁個,有一個說他師父八百多歲,我說那我要拜他爲師。他說不行,你還小。到了暑假,他說好,我帶你去。第二天說他死了,八百多歲死了。我…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