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五集

  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五集

  好,我們今天我想把這個數法以前的部分我們做個回顧。我想我們進度講的部份不要講太快,講的太多,你消化不了,因爲行法的部分不是講的,是你要去做的。講一寸,行應該要行一丈。你要作很多你才能印證。因爲講的這個部分是過來人他已經走過了。所以,他在講起來就一句話的結論而已。那你知道他走多少他才有這個結論出現呢?所以,我們現在要把他一生所行,所證得的,要講出來很快,其實不多,就是這樣子。但是,你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跟層次,那你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才有可能。那我們現在這功夫還沒有用夠,就一直講下去,那到最後一定變成知識。

  從我們昨天前天的這個小參來看,大家大部分都還在摸索階段中,所以你做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我想,換氣、吞咽口水,你都要很小心,都要很留意。在(吞)口水,你的姿勢對的話,姿勢對,舌頭拿上來,頂住上面而已,你不要太用力,用力沒有意思。所以,我們通常舌頭都要放在下颚的地方,那你稍微把他提一下,這樣子,他的口水就自然的往下流,他不要你再用吞的方法,所以這是一個基本的情況。

  我們會有吞口水而發生嗆到的情況,可見你是緊張,所以一定是緊張的。因爲你一緊張,就把那個喉頭鎖住了,那麼津液就流不下去,那你不知道。

  就像我們緊張的時候,那個肩膀會提起來一樣。除非有人經常提醒你,不要緊張,肩膀太硬了。好,你自己留意,肩膀再放下來,大概不要五秒鍾你就提上來了,因爲緊張對我們現代人來講已經是很習慣的事了。那這一點要怎麼破除呢?就從靜坐中來。那麼靜坐可以解除我們緊張的壓力。可是各位一開始做,你又先緊張來打頭陣了,本來叁分緊張,這一座就差不多九分緊張了,全部拉緊了,那這個就表示我們還在摸索階段。

  這個時候你不要講任何的境界,這個時候有的境界都是病態的境界,因爲你在緊張的情況之下都不是正常的,所以我們首先要把他放下來,要放下來,這是第一個。就是內部的這種情況。

  第二個就是你手,這個手這樣堆著,把他放下來是自然的,這個手也是自然的,就自然的靠過來。有的人是這樣子,我告訴你,絕對不對。這個手會伸出來就不對了,這個你一定是緊張用力了。他是很自然的下垂的情況。還有人是捧在這裏,這更不對了,那不能捧著,你就放著。讓你捧兩個鍾頭,你看看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可能。你都通通放在最自然的狀態之下。

  很多人問我說怎麼拜佛,我告訴你拜佛是個法門,拜佛從哪裏,拜佛就從這裏下手。你拜下去的時候,全身骨節,你能夠完全放下,拜下去的時候,這一拜,從跪下來,你什麼都要放下,你記得什麼都要放下。這雙手放下,雙腳放下,身體放下,頭放下,什麼都放下,那就心也放下,這個才可以。那你能不能夠都這樣放呢,那就自己去拜。

  有的人拜的姿勢很多,啪啪啪,就好像在做體操一樣,姿勢很美。不是。你放下是全部攤下來,自己像一灘水一樣,全部放下,那就跟我們息出息入的情況一樣,很自在的,你不要息出盡,斯,再吐一口氣叫做息出盡,息入盡,吸氣完畢,再鎖一下,還要鎖水龍頭,你還要再鎖一下,那剛開始訓練,你會有這種情況,可是這個不對,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你從手上來看,大家在吃飯的時候,有的人就提的很高,你這樣姿勢很標准,是要你這樣,不是要你這樣,這都是緊張所造成的情況,都是緊張。

  另外一個就是腳,你雙盤有雙盤的壓力,金剛坐也有金剛坐的壓力,散盤也有散盤的壓力,你這腳放下來就是很自然的放下來,可是你的神經會把他往上拉一點,還要再拉一點。

  所以,我們的感覺是,我已經放下來了,只是靠著而已,靠著這角落的地方。事實上,相上是這樣靠著,其實我們的神經還把他拖著,還再把他拉住,沒有辦法你去注意看看。

  演戲的時候常有一種狀況,敵人躺著裝睡,你去注意看,你裝睡的時候,還沒有裝睡的時候,跟真正睡著的時候,那個姿勢好像是同一樣,但是你會有一種感覺,還差一段距離,其實距離也沒有差很大,但是你感覺差很大,比實際的距離大很多。其實應該來講大不了多少,你頭就放在枕頭上了,還有什麼好差,那就是你神經拉緊,神經放開的那一種狀況,差別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怎麼樣去處理這個部分,就要自己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體會。緊張的這件事情是人類當中他很難克服的。叫你放輕松,你就越放越緊張。所以這些心理醫師告訴這些病患的時候,他現在也發現,叫你放輕松沒用,放輕松沒有辦法作意,作意要放輕松,那一定是緊張。

  所以,我們透過息入息出,你可以放下來。但是你剛開始,因爲很生疏,所以會緊張,這是必然的。那你只有借著量,運作的量增加,那麼讓他自然化,你就不會緊張了。

  也是比較乖的小孩,在讀書在寫字都很好,老師走過去,他自然的就緊張起來了,沒有爲什麼。爲什麼他會緊張?他心裏的一種作用,你沒有辦法講爲什麼。

  那我們也是一樣,平常呼吸好自在,一數息就不自在了。那就是你好像小孩子遇到老師一樣,不知道爲什麼就緊張。那麼這一個指導,你一定要去做,反複的一直去進行。

  同樣的,觀察呼吸狀態也一樣。有人在想,呼吸好像某一種狀況,你真的下去觀察的時候,那種呼吸狀態他就是一直變,他就一直變,你會一直掌握不到。覺得今天怎麼這樣子,上一支香還好好的,這支香怎麼變了,怎麼都抓不到了,那不要緊,這都是正常的。你要記得現在是摸索階段,你就好好的去留意那種狀況,很仔細的去掌握這種狀況。

  那麼每一個人,他的前行不同,那麼我們唯一告訴各位的是,你一定要去進行一段時間,就這個階段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況來講,你最少要做一個禮拜。每天以六支香的情況來計算的話,那一個禮拜才四五十次的這種試驗而已,四十次了,四十幾次當中,你想能夠了解自己真正的呼吸狀態,善根當然是相當好了,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的這樣,再打一些閑岔,然後還有一些妄想還沒有除掉,還有一些貪嗔癡的習氣在,你要想看到真正的呼吸狀態,並不容易。

  所以這個禮拜,這個禮拜開始,我想我們講的次數,早上這種課要把他減少,進度不要太快。那一方面,大家從觀察呼吸狀況這個時候,這種狀況,這個階段,前行的這個階段,多加強一點,觀察呼吸狀況真的能夠建立以後,你就可以先進入數法,進入數法,你按照我們所講的部分,你慢慢的前進,慢慢的去摸索,這個地方,每一個階段,一定要很紮實的打下來。

  現在在禅修不是在講經,你不是在聽經,聽經你可以不管他,我越快越好,知識是獲得越多,你的滿足感越強。但是你要知道,知識的滿足感會隨著時間而遞減。這個實修,你會感覺很累,而且滿足感並不大,反彈很大,可是他會隨著時間,這種法喜他會遞增。

  所以,基礎的功夫你打的越好,那將來你那不可思議的法喜那就會一直産生,別人沒有辦法知道爲什麼,但是你一定很清楚。因爲我們這個部分跟大腦運作的方法剛好相反。

  大腦是尋求滿足感,師父講的很好,很有內容,我很喜歡。所以你就會發現,幾年以後,你就會差不多都是這樣,這師父說不錯、不錯,就這樣子不錯而已。爲什麼?因爲那就是一個模式。

  他就是一套思維模式,當你建立以後,那你就産生一種疲乏,然後你會一再的在那邊運作那一套思維模式。即使再用新的方法去刺激你,你也很快會導入你自己的思維模式,那這樣的話,你那個滿足感跟新鮮感,就都會消失了,這是修行者在聽經聞法的時候一個很嚴重的陷阱。

  不止聽經,念佛也是一樣,我們常跟各位講爲什麼不要輕易的更換法門,尤其這些世間人,他不是真正的在精進。念佛念個兩叁年,剛開始念,信心很強,我絕對要往生極樂世界,念個叁年以後,就”真的有極樂世界嗎”?

  那個時候人家告訴你誦經很好,你一誦經,法喜又起來了,因爲你念佛已經疲憊了,念佛對你的效率已經邊際遞減了,那個效用已經遞減到接近爲零了,所以這個時候叫你誦經,你會覺得誦經效果很好。因爲誦經你可以獲得多很多的知識,所以他的效率又很快的提升了。

  可是叁年後你又差不多了,都叫人家行菩薩道,饒益衆生,叁輪體空,般若智慧,諸法性空,還有什麼。這個時候,你的邊際效用又遞減到接近零了,那你誦起經來又意興闌珊,一面誦又一面打妄想,人家說誦經會開智慧,我智慧好像也沒開。這個時候,人家告訴你修法持咒,那你又一下子又高漲了,同樣的,兩叁年以後,持咒你也沒興趣了,那這樣幾次下來,你就會發現那種疲憊,而你的水平會一直維持在那個地方。

  這樣下來,你的家裏就有點類似佛教博物館了。各種念珠、各種蒲團、各種法器都有,不止鈴啊杵啊,各種各樣的佛像也都有,不止雕像、唐卡,什麼都有了。各種經本法本,無所不有,但是你的水平就在那個地方,這個叫做佛教界的老油條。

  我們告訴各位是你不要換,一直要堅持,即使産生那種疲憊感,你幹脆放下,休息一段時間再來精進,絕對不要更換。你一更換,你一定會養成那種周期性,而那個周期性自己要去突破,一定要去突破。

  所以在修法中,我們告訴各位,你要想提升生命品質,就在你産生瓶頸的時候,你才發現,你的生命品質要不要提升,你只要更換了,他就無法提升,那你要怎麼去突破,那你自己要用方法,用緊守正念,重新來過。

  那麼爲了要使我們在生命提升的每一個階段當中,都不會産生墮落或者退縮的情況,告訴各位,最保險的方法你就是把基礎打好。因爲剛開始這個時候,你還不會有這種懈怠心,還不會有倦怠感,邊際效用還沒有開始發揮作用,既不遞增也不遞減,那麼我們不要尋求知識滿足的那種滿足感,我們從法喜上面來激勵自己。

  所以,基礎功…

《華嚴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