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行法 第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你假如在那個道場,沒有共識,也就是沒有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那你就會產生恐懼,所以這共識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到處學那些雜訊,雜訊哪,你腦子裡頭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互相打架,所以當你在這個地方學東西的時候,你會拿那個地方來否決這裡,然後你跑到這個地方來學的時候,又會拿這個地方的東西來否決這裡,所以這種人我們通常都不教。為什麼不?你也不能跟他說我不教,因為你不慈悲,所以他說什麼,我們都說對,對,因為啊你也只能講對,你不能講不對啊,因為你講不對,他又有很多但是,可是,還有,不過,這東西會一直出來,所以你為了省事,都對,好,你講的都對,這你要留意到。你真的要跟誰學,那你就有跟他學,建立你共同的語言模式跟共同的思惟模式。我跟各位講,講阿羅漢就好,阿羅漢在不同的宗派裡頭他定義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那麼在修法過程中,你說開悟這個東西,在我們來講,是你要修之前必須要先開悟才能修,你要記得哦。

  在我們的宗派裡你先開悟再修,這叫悟後起修。你在別的地方不是修到最後開悟嗎?那你就到那邊修嘛。你先把這東西弄清楚。開悟以後入定,入定以後就要明心見性,這個基本條件先弄好,然後我們才正式修。那你,咦那明心見性不就結束了嗎?你是結束了我們是才要開始啊。所以你在不同的宗派裡頭跟不同的上師裡面,你在學什麼是完全不一樣的。你認為是終點了,我們才是起站而已啊。所以你在那邊修,你要弄清楚,你不要把哪邊搬來這裡,把這裡搬來那裡,那沒辦法修的。所以像這種狀況,我們就說好,你都對,那你就去當佛祖,你不要來學,你自己當佛祖就好,那麼多幹嘛?這個叫做概念包。你有很多概念,像一大包,所以你一講,他就不過,好,你跟解釋完,但是,你跟他解釋完,還有,再解釋完,可是,他還沒結束,你已經進棺材了。你別講了,這種人無可藥救。所以對於這些人我們是希望說,你要嘛就是佛教界的老油條,他就已經成為老油條了,因為他什麼都懂,然後他什麼都沒用,因為他會互相打架,會互相打架。所以,白修,白修了。他不是在修行,他是反正閒著無聊,臺灣一句話叫櫻櫻美代子,有的是宮本美代子喔,反正他沒事,消耗時間,自己在那裡消磨消磨時間,就拿這個打那個,拿那個打這個,都是佛說的啊,佛說的都對啊!那我們不能跟他說不對,然後他又自圓其說,那像這種情況,我們一概是不管。那要告訴你的是,你要修學這個部分,從行法來講,所有的說法通通不用,通通不用。因為在講的那些東西,其實是一種什麼?叫工程面。我跟你講,那是工程面,也就平常你要有的知識,就像我們要蓋一棟房子一樣,你要蓋房子?那你各種條件先弄好,先弄好,然後在畫圖的時候,這個叫做“工程面”,全部跟你弄清楚了,全部跟你弄清楚了。再來要施工才叫技術面。施工的時候是技術面。所以你平常,還沒有開始之前,你工程面弄清楚就好。那每個理論什麼弄清楚,但是你沒有辦法連接,因為你沒經驗你沒辦法連接,所以你常常會把屋頂拿來當地下室,地下室又抗到屋頂去,因為你分不清楚狀況。你必須實踐,確確實實去做,做了以後你才會發現,哦!原來,原來,原來,那這個才是我們所謂的你的實際獲得,這各位要留意到這裡。

  現在我先跟各位談這個在修行過程當中的幾個狀況。第一個,我們要開始修行之前,你實修之前,你個人的資料要全部做起來,這是我跟各位講,佛教現代化的一個必然過程。現在有很多人,尤其在美國有兩個地方,一個在Madison,一個在 Boston,有很多大學跟醫學院裡頭,跟很多所謂大喇嘛在合作,那麼這些喇嘛去接受他的實驗裡頭,就開始有各種數據出來。我們不能說他不對,但我跟你講,根本就不對。因為這個叫做樣本錯誤,你找一個有成就的人來做實驗,那個答案當然是那個答案,我們要的樣本不是這樣的樣本。他要從凡夫開始,從凡夫開始,然後一直到他成就。因為你從成就來看,他的整體性跟你科學所取樣的那些數據,科學取樣的數據是非常有限。現在你就找這個人叫做法王,叫做活佛,叫做大喇嘛來做的,你就把他結論當作實際的數據,那你能說不對嗎?對不對?因為他是法王啊!因為他是活佛啊!你敢說他不對嗎?但是他一定不對嘛!因為這裡頭犯了一個什麼毛病啊?科學的客觀化不存在,科學的客觀化不存在。科學的客觀化是它可以一再反複試驗,而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的,來證明說他有沒有成就。你現找這個人已經有成就的來做這個實驗,那只是符合這個人的標準,不是符合所有的人的標準。所以我們要的是所有人的資料。因此只要進來我們開始正授行法的時候,那每一個人大概兩部錄影機對著,你打坐就兩部錄影機伺候你,這很簡單。那麼要打坐之前,各種身體檢查先做一遍,然後打坐以後,再做一遍,有一些只要這幾天完畢再做一個total就可以了。那還不止這些,你回去再繼續做,叁個月以後再做一次,半年以後再做一次,才能夠看到你的變化。那這我們也只能用現在最簡單最省事的,我們的構想還不只在道場裡頭,兩千個人,兩千個人分兩組。這兩千個人基本上就是凡夫,進來,喔,那麼先分,你要不要受五戒?好,不受五戒的一邊,受五戒的一邊,那不受五戒的,那你在外面就可以了,不一定進來。那麼進來以後呢?他有一定的限製,我們就開始規範了。你每天的工作是什麼?每天的功課是什麼?然後呢過午不食,一日叁餐,有這個區別的一組。知道嗎?然後呢去比較這兩組的變化。然後誦金剛經的一組,誦普門品的一組,那叁個月以後看誦金剛經的有什麼變化,普門品有什麼變化。你要用這種情況來,你才知道修行的是什麼。現在修行人都自己講,我昨天做夢做到什麼,我打坐看到什麼,這個叫見鬼!都是你的境界,這些境界有什麼用?你說師父這樣對不對?師父當然對啊,怎麼不對?因為你講的嘛!但這些無意義的,無意義。真正要有的科學化的數據,現在根本就還沒有做起來,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問說我修行以後的結果,那是毫無意義的。

  現在我們在進行的還沒有這些數據,我們計劃要進行。它需要一段時間,我估計要用,最少兩百年的時間來進行。要幾萬人那還不一定,那目前我們還沒辦法進行。唯一的就是從剛才講我們這些實修的同修裡,他在正授行法的時候,開始第一次灌頂進行,第二次灌頂進行,第叁次灌頂進行,有什麼變化。我們從這個有限的樣本裡頭,來做研究,這是一個。所以各位要知道,你要想實修,成本還很高。兩部錄影機不是擺在那邊就好了。因為你一打坐裡頭,錄影機的操作人員是比你更忙,比你更忙,但是你不知道。多少醫學人員在做研究,你不知道。那要不要成本?大家只說,打坐就一個蒲團兩個饅頭要多少錢?那這樣會開悟哦,那叫阿彌陀佛。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不是這個部分,是你開始要打坐的時候,我們通常就打坐了。什麼修法都可以,因為那是個媒介。我們在實際的過程裡發現,我們叫做“置心一處”。這參禪有叁個條件,叫參禪金叁角,你這叁個條件必須要具備。從參禪來看的話我們是數息法,置心一處在風門,置心一處在風門。你對鼻息的出入要很清楚。第二個要放輕鬆,第叁個對息出息入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叁個條件叫參禪金叁角。那假如你不是用數息法,用念佛號也可以。佛號要抓得住,你是持咒的,也不要緊,反正都是媒介,你持什麼咒都可以,你不要持叁字經就好,那你就持好,心裡要守得住。可是我們發現哪,真正進入狀況要你置心一處的時候,原來數息法的會變念佛號,原來念佛會變成數息法,這就是你原來前行功課,前行功課你的方法就不對,就不對。你不要以為你怎樣,沒怎樣啦,就是你弄錯就對了,只是你一直以為你是很正確這樣而已。所以我跟各位講,修行這件事情假不得,你不要一直以為用你想的,我這樣就對,就對是你講的。你到那個實際狀況起來的時候,就已經不是你所能控製的。我跟各位講,那個置心一處在風門上,這很清楚,講得很清楚啊。但是那個息出息入要清清楚楚的時候,你也知道息出息入很清楚,一到十沒有問題,沒有長短差,這一切都很好。可是當你要罩住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哪不是你想像的那種狀況。當你一入定的時候你發現怎麼奇怪跟我原來的完全不一樣,因為原來的是你頭殼裡面那一塊,那一塊豆花自己想的。可是進入生命領域裡頭,那個境界產生的時候,就不是你想像的。這叫叁昧境。你入叁昧以後的境界出來,不是你大腦所能想像的,你不知道啊。所以我是跟各位講,學佛啊,什麼叫善根?就是那種憨憨的,草仔草仔的那種人,知道嗎?叼地叼地(臺語)的好修行。那個很聰明喔彎彎巧巧(臺語)的,那沒有辦法,因為都是你想的,你進到裡面哪,你根本都糊了,都糊了。我剛才跟各位談的這種狀況是講得很清楚了,有很多人進到那裡面哪,你是什麼也搞不懂啊。哎,怎麼修行入定以後會是這個樣子?入定以後會是這個樣子,是我講的。其實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入定,你只會說我有個境界怎麼樣。

  什麼叫有個境界啊?是妄想呢?還是定境呢?你不知道。那你有沒有入定,你並不懂啊。但是我們這裡首先告訴你,入定你要清清楚楚,不入定還不行,因為我們第一個開始就是要幫你破這個根本無明。破根本無明你必須先入定。然後入定以後要釋放你被壓抑的那些根性的能量要釋放出來。這裡頭就出問題。因為你的識性非常強,識性壓抑著根性,所以根性的能量被壓抑著。現在要把它給釋放出去,是不是要把識性給拿掉?你識性不能拿掉能量不能釋放,這裡頭你的矛盾就產生了。當你要把識性拿掉的時候你會產生恐懼,會產生恐懼。再加上你有很多雜訊,你以為打坐就要怎麼樣,修法就要怎樣,都你想的。當然你會說,…

《藥師經行法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