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很快的就發心要精進的修行,這當然是很好,我們也很贊歎,可是這種精進修行的人通常都會出問題,因爲他的資糧不夠,所以他很容易就變成一師一法一道,然後就封死了,我們告訴各位不是一師一法一道,叫你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並不是叫你一師一法一道,在有人願意教你的時候,你還是通通要學,不要人家想教你,你說對不起,我現在一門深入,要教你的人他就踢到鐵板,對不對,人家發心要行善,那你也應該要給人家種種善根啊,結結善緣啊,就像大家一樣,你要跟師父頂禮,那個法師,哦,對不起,你一拜下去,他馬上跳起來,那你想想看,那你永遠種不到善根,是不是這樣,同樣的,人家想要教你,你爲什麼不給人家教呢,你是什麼東西嘛,什麼貨色嘛,你想想看。這個不是表示你的忠誠度,這是表示你的頑固度,你的頑固的度數相當高,這個你稍微的再看看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應該要注意的,這個六法他配叁十七道品,那給你做個參考。
下面講守意。守意者,如燈有兩因緣,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壞冥,把黑暗破壞掉,二者見明,可以見到光明,像燈一樣,守意者亦有二因緣,一者壞癡,二者開慧,這個安那般那還可以開我們的智慧,所以在修安那般那的時候,你自己本身要懂得,不要一開始就說我都不起這種觀慧,那就不可能。守意呀,意從因緣生,故當緣因緣,而莫著緣,注意哦,緣因緣,不著因緣,是爲守意也,這個我們是從安那般那把他安成安般守意來講,你不翻成安般守意他就是數息觀,換句話說,這個是解釋的方法,把這個安般守意,安世高翻成安般守意,安那般那翻成安般守意,那就有他的語言模式出來,你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到,很清楚的一種現象,這個是譯經家他的用法,這個譯經家他本身也是個行者,他行了以後,他內心裏頭有所收獲,他有證量,有證量他一定可以用他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他的語言,就把安那般那變成安般守意,那假如沒有的話,經過人家解釋,你可以直接翻成數息觀,數息觀弄來弄去,就是注意息入息出,你只有這個技術而已,守意的部分你就完全沒辦法了,這個時候傳諸久遠,一定産生偏差。
所以我們要看很多的這種原始資料,就在這個地方,因爲這一兩千年來,我們已經偏差到哪裏去了,你可能不知道,但是我們看原始的舊有資料裏面,你就可以了解到,我們偏差的地方好修證,那從這裏我們看出來的就是每一部經典的翻譯,譯經家有譯經家的思維模式,這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很多了,每一個覺者,覺者本身有覺者的思維模式,你把所有的覺者都叫做釋迦摩尼佛也無所謂了,我可以告訴你啊,釋迦摩尼佛他在他的行法當中,他不是單一行,你要知道,一個覺行圓滿的人他是法門無量,所以當他從這個法門切入的時候,那就有這個法門的思維模式,當他從這個法門切入的時候,他有這個法門的思維模式,不一樣,所以我要是跟各位講說,楞嚴經的覺悟者不是釋迦摩尼佛,你一定會抗議,說你等一下不要下來,我會揍你,我跟你講說金剛經的覺悟者是釋迦摩尼佛,楞伽經的覺悟者不是釋迦摩尼佛,你絕對不會同意,你說他都寫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裏,我告訴你呀,是不是都無所謂呀,就算是,這兩部經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截然不同,完全不一樣,你要了解,一個人能夠講兩種不同的語言呐,這是天才了,這已經不是人了,你會說,當然只有釋迦摩尼佛能,那我也敗給你了,那也無所謂呀,一個覺者他是不執著的,而事實上你要這樣講也可以構成一個系統,我也可以替你講的很完美,但是呢,從曆史的發展來看,那有好多人覺悟,他的覺悟是從某一個方向切入的,從這個行法切入,那麼他的記錄就構成哪一部經,知道嗎。
所以這個時候那個人切入他的修行方法,他的思維模式構成他特殊的語言模式,所以解深密經有解深密經的語言模式,法古經有法古經的語言模式跟法古經的思維模式,密嚴經有密嚴經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完全不一樣,你知道嗎,那你說硬是同一個人,那也無所謂,但是我告訴你,不同一個人,但是這些證量,最主要我們所要的是,他是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的的,那個方法你要找出來呀,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行者、覺悟者的本身有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當他講出來做成文字記錄下來的時候,那個叫經家,假如同一人,那當然這兩者合一的可能性比較大,假如不同一個人,他思維模式不一樣,那就有兩層了,那麼那部經是用印度語言記錄下來的,當他翻過來到中國的時候,就有譯經家了,就有譯經家不同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有叁層了,那麼現在從我們這裏來看他,我可以告訴各位,我們有很大的出入,我們會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你必須要有適當的調整,這個是先給各位了解一下我們在看經文的時候,他的語言跟思維模式出入的狀況。
這個地方他提到守意有叁個層次,第一個,守意令念不得生,第二,若念已生,當疾滅,第叁,若念轉事已行,當從後悔,計億萬劫不複作也。首先是守意呀,令念不得生,這個意呀,在我們這地方,那就是守住鼻息呀,使念不生呀,就是守意令念不得生,守住鼻息,你的注意力,注意在鼻息這裏,不産生其他的作用,這個叫做守意令念不生,第二,若念已生當疾滅,假如念已經生了,要趕快消滅,換句話說,心被妄念遷走以後,要怎麼樣攝之令返,要趕快攝之令返,那假如都不知道,這念生不但生,而且已經去做了,我就坐在這裏打坐啊,然後打坐坐一坐,我怎麼跑到櫃臺去做事啊,那念生了,那身也跑了,不是念跑而已呀,身體也跑了自己都不知道,那麼當這個時候發現以後,那你就應該忏悔了,要忏悔了,這個地方這樣講很清楚了,但是我告訴你呀,這裏有一個矛盾的地方,你看得出來嗎,他講守意呀,是令念不生,但是前面講守意有二因緣,一者壞癡,二者開慧,意從因緣生,故當,當緣因緣而莫著因緣,那請問你,要著因緣而又令念不生,你怎麼修?文章一直看過去很快呀,這個念下來,都是方塊字,我們都懂,這裏沒有念ABC的,大概只有喇嘛不懂而已,其他都懂啊,但是你看起來懂啊,我告訴各位,經典的東西就在這裏,你說你懂了,我說你絕對不懂,這個地方說令念不生是雜念不生,這個守意,守意的那個意在還法當中,那個意我們數息,你守住的時候,他會起變化境界出現,那個變化境界你就開始用那個意去牽引那些變化境界,那才是功夫,當那個變化境界被我們鎖定了在某一個地方,那就一定要在那個地方,知道嗎。
大家看十六觀經有沒有,這淨土叁經有一部叫觀經,觀經有十六觀法,十六觀法有觀月有觀日,那月亮出來我就坐在那邊看,坐在那邊觀月嘛,那月亮不會停在那裏呀,幾個鍾頭就不見了,他會走掉啊,你觀日也一樣,太陽會走掉,你坐在那裏看看,太陽會不見,那我問你,這樣你會開智慧呀,這樣你會修成定啊,都不可能,月也好,日也好,觀水也好,觀什麼也好,他都只是個媒介,你就觀佛身也一樣,他只是個媒介,今天我們看千手觀音好莊嚴,看看看看看看看就哪一天那個千手觀音走出來跟你講話,你叫頭殼壞去,我們是借著這個觀音的媒介,那麼你在起觀的時候,這個像他會因爲你守住鼻息了,從你鼻息到眉間之間,他會貫通,那麼你會在這個地方起種種的相,那你這個時候你要攝心把那個化境降伏,來調服他,譬如說有觀音出現,有地藏出現,有彌陀出現,你要觀哪一個,你說,哦,阿彌陀佛最大,我拜108拜,觀世音菩薩第二,我拜107拜,我告訴你啊,我告訴你,阿彌陀佛說,可憐的孩子,怎麼教,你不是要找誰拜啊,你說我這麼多菩薩來佛來我很高興啊,行者在這個時候鎖定一個,我這個時候在修什麼,你要確定啊,我在觀日啊,既然在觀日怎麼跑出佛來,遣掉,這叫佛來佛斬,你知道嗎,你現在觀什麼沒有啊,你沒有辦法降伏你的心境嘛,你就坐在那邊像看電視一樣,一幕一幕,這個節目完了又那個節目,這個節目一直來,看完了,看完了叫凡夫,你一定要鎖住那個地方,就等于把那個節目止住,不要動,我就守住那個,其他的化境我都不要,那我要把那個化境我要能夠去控製他。
這個意念在這裏起作用,就是說當緣因緣而莫著因緣,我告訴你這個比什麼都還著因緣呐,你那個化境一定要守住要降伏,我們下禮拜就可以開始講正行的時候,你就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爲什麼要這樣做,所以行法絕對不是你自己想象的。臺灣多少人在念佛,全世界念佛密度最高的,臺灣,所以以前的人叫福爾摩沙有道理的,以後不叫福爾摩沙,以後會叫阿彌陀佛,會叫阿彌陀佛island。不是福爾摩沙island,你放心。因爲這邊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阿彌陀佛,但是你知道嗎,他不懂得如何念佛,他的念佛像錄音帶一樣。叫做有音無心,有音呐音有了,無心呐,都沒有心,那你不能成就,絕對不能成就,我跟你講絕對就是絕對,這裏面沒有絲毫通融的地方,你有多少心才有多少成就,你沒有心絕對無法成就,是這個法殊勝的地方,所以你要看這個行法當中,同樣是講守意,守意到底是令念不得生呢,還是守意令念得生呢,到底是當緣因緣莫著因緣呢,還是要緣因緣特別著因緣呢,都不是你想象的。
所以這就我們一再跟各位強調,語言文字有他僵執行,僵化的執著性,絕對不著文字相,不著語言相,不著心緣相,這是修行的要領,你這要領沒有的話,你很難很難有所成就,你會一直在這邊哦,忙來忙去,下面講,守與意又各不同,這個不同都是安世高的語言模式了,我們只是提供給各位做參考,守者,護十方一…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