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境性的地步,那你要是不到那個地步啊,那不算!不算!它是一種化境,那個境界是化境。是幻境,是虛幻的。因爲是虛幻,所以才叫做色界天。它有相有形啊,但是無欲無想,你要了解這個部分。

  然于欲界中修禅乃爲出離叁界之牢縛。故不能只停留在色界中。但是也不是叫你從色界再往上爬,爬到無色界去。那也不一定,你要再這樣修也可以,因爲那是禅修的功夫而已。我們在講正行時候,在哪個地方禅修可以開出所謂的旁門左道,你知道嗎?什麼叫旁門左道,就是修到這個地方就好了。你應該要進入裏面修了,結果你就從哪裏去了,所以叫左道。旁門。從旁邊的們在開出去,你可以再深入,弄那麼一堆,你可以有神通變化,但是跟了生死無關,所以叫旁門左道。我們右邊的叫正確,左邊的叫不正確的。是指這個意思。這是第二段告訴我們的,你大概知道修禅的方向是什麼。第叁段,因此在中國禅宗的含義裏,就不再是屬于色界中的禅而已。中國人在講的禅不是指色界的這個禅,印度人講的禅是色界的這個禅,那我們中國人講的禅是從這個地方再包含出離叁界的部分。所以他說,不再是屬于色界中的禅而已。在出離系縛的前提之下,禅宗的所謂禅,其體所指,乃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之謂。雖雲寂靜之體,但是仍有審慮之功。他還有審慮的作用。他體是寂靜沒有錯,但是他有審慮的作用。

  假如你修到就是那個如如不動,心都不會動,像一塊石頭。那你差不多了,那個叫頑空,那個叫野狐禅。野狐禅,狐狸有沒有,狐狸坐在那裏就望著月亮,動也不動,一坐就五百年,那個叫野狐禅,或叫枯木禅。枯木啊,木頭死掉了,在那個地方。你不要看哪,我們後面那裏種了一棵樹,種到樹死掉,真會種!我們才說要傳戒而已,他又活起來了,你不知道哦,枯木都可以逢春呢,他已經死掉了,沒有錯是死掉了,說我們道場要傳戒了,他很高興,又活過來了,但是你要修枯木禅的那就麻煩了,一枯下去,就活不過來了,再怎麼傳戒也沒用了。所以修禅的人你要注意,他體是寂靜沒有錯,但他有作用。不能夠沒有作用,這個我們要跟你講清楚。寂靜者,止息一切欲界雜思妄念。你在修學的時候,就要開始要帶有這個部分存在,他是就他的本體來講,他沒有雜思,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有欲望所以叫做寂靜。審慮者,慧觀明思法界一切萬緣生滅之法。就是你還有這個作用。

  所以我們不會學的人,常常講,師父不是說,怎麼怎麼嘛?那叫執一廢一,執著在一邊,廢棄另外一邊,我們那天跟這些行政人員講,你們來這裏幫忙道場,那麼領行政的工作。可是呢,有這麼好的緣聽經行法,你還是要參加。就很高興,現在只要一講經,他就坐下來。有工作要你做,師父說要講經的時候,就要聽經,以後人家打電話進來就叫他打到外太空去,打到阿彌陀佛那邊去就好了。你要知道,有這些事要做,那我們要盡量去配合,它兩方面同時要有,那你要去拿捏得好,要去分配得好。不是說全部這邊,或全部那邊,不是這個樣子。在這當中要如何銜接,那才有意義。你做這個就是做這個,做那個就是做那個,這個不是。它在這一法中,禅修的這一法,兩者可以並進。本體寂靜沒有錯,但是它有審慮之功。它可以起這個作用,所以我們不要以偏概全。先把這個部分,跟各位提出來。今行者欲求無上正覺,必經禅修一途。雖雲方便有多門,門門之體不離禅,故雲禅修而出生一切行法,一切行法總雲修禅之謂。你不管修什麼,統統叫做修禅啦。尤其我們在正行的時候,跟各位講你要修到正行的時候,那個止法轉過觀法最起碼要到這裏。你就算不入初禅定,那個止法也要完成,那已經給你很偷懶了。人家應該是講,那個60分算及格、你修到止法那只能夠算40分啦。40分照講要死當啦,就給你補考啦,活當而已。你連續補考兩次,那也算給你過去了。就是說,下學期成績就不能這麼差,再這麼差,就把你當掉。要這種夾帶過關的方式,還勉強可以啦。但是這個不是很好的修法。真正的修法,你最好是修到初禅定,也就是數隨止觀還淨把它完成。二禅叁禅,那你說這個我不喜歡用功,那倒也無所謂。但是呢,你如果初禅沒有得到,那麼一個修道人要有一點道氣,那最起碼也要有止法的基礎,止法才到一半而已。60分來講它只有30分而已,我們加幾分給你,算40好啦。

   這個後面,這些都是名稱給各位作參考,這個總說的部分。我們這裏,你看38頁---從修法中看禅定的名稱大約有七。這個地方,按照很多資料來看,我們應該把它分成九,而不是分成七。分成九,叫作九住心。它這個都是梵名,這個梵文。印度的名字把它翻成中文。什麼叫等引,等持,等至,靜慮,心一境性止,現法樂住等等。我敢肯定,你再怎麼看,你都看不懂。再怎麼解釋,你都解釋不懂。這個可以這樣講,在整個禅修的修學過程中,你的心境可以把它劃分十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我們禅坐,坐下來的時候,你對自己的心是一片茫然。這個時候我說,你用牧牛圖來看最清楚。就是我要找牛,牛在哪裏,牛跑掉了,只是說我要找牛。爸爸說去找牛,牛在哪裏,去找,你不知道到哪裏去找,牛跑掉了。這個時候剛坐下來大概就是那種狀況。你有心要找牛,但是叫你出門呢,糟糕,牛不知道在哪裏。不知道向左轉,還是向右轉,還是在哪裏,這個就是一個問題。那麼很多人在這裏茫然,就始終說,我不知道怎麼修。其實很簡單,你就走出去就對了。要找牛,牛在哪裏,你不管,你出去找。你不要老是站在門口說牛在哪裏。你要去找牛,我們大家一起來找牛。怎麼少了這頭牛,不是那一頭,是你這一頭。你不要去找別人的牛。別人的牛與你無關,你要把你的牛找出來,那麼這個是第一個狀況。第二個狀況,就是你去找,找了老半天以後,我看到了,你不是看到牛,你是看到牛蹄,見迹,見到牛的腳印,牛的腳印在這裏。大概在這個地方,我不要再跑到那裏去了。這叫見迹,見到牛的足迹。看到了,就是看到你心的痕迹。所以我在跟各位講的時候,你要靜坐的時候,要先看你的呼吸狀況。你自己的呼吸狀況都看不清楚,影子都沒有。牛迹,牛的腳印你要先看到,那你才知道,牛在哪裏,是不是這樣。

   現在找牛,第二個階段先看到是這種狀況,你的呼吸狀況。息入息出的狀況大概看到了,然後你就會朝那個方向再進一步。我真的看到牛了,爲什麼,那牛尾巴在搖,這是看到牛尾巴,影子看到了。

   第叁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時候看到就趕快要把牛整個拖出來,那把這個繩子綁上去。這個時候呢你要拉它,它不來。你就拼命的啦,牛站在那裏,牧童拉不動啦。各位有沒有拉過牛,拉拉拉拉,很用力拉它就不動。有時候,它頭往那邊轉的時候我們還被它拉過去。拼命拉,它就是不動,好吧,用力一拉,它頭轉過來,你就翻了好幾個筋鬥下去了。這個時候叫做駕馭,你開始要駕馭,要調服這頭牛,它就不聽話,你又老是拉一拉,被它拉走了。大家坐下來開始數息,數一數呢,怎麼又跑掉了。結果要去找,現在發現要把那個跑掉的心要找回來。結果連那個心也被跑掉的心給拖走了。有這種情況,這個是駕馭的。這個時候是第四個階段。

   然後經過這個階段後,那個牛好像馴服了。被你拉了拉了以後呢,終于跟著你要回家了。然後回到家,這個一條路,慢慢的調服它。你拉得動,它會跟著你走的時候。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當過牧童,當牛要跟著我走,一次,兩次要跟著我走以後,我就會想到,要爬到牛身上去坐了。坐在牛背上,怎麼爬上去,不知道。那要爬得上去,才叫牧童。爬不上去不叫牧童,那叫隨童。這個叫駕馭,駕馭到能夠調服以後,你要把牛牽回家。那這個時候呢,這個時候叫做得牛。然後回到家裏呢,就會忘牛存人,把它綁在牛棚子裏面就忘牛,存人,人存著。你開始做你的事,人牛會兩忘。這個就一步一步的境界。大概它這個地方講的七個階段是講這個部分。那我們在修學的時候,也一樣,這個是中國古代的禅師們,教我們做的一個方法。那我們現在在訓練,要按照這個方法,來形容自己的心境,也可以。你不按照這個方法,來形容你自己的心境,也可以。譬如說,我們剛開始這個的心,像那個球一樣,第一階段的心,像打棒球。砰,一打,它跑掉了,球跑掉了,你找不到球了。這個第一個階段的狀況。第二個階段呢,那就有點像打回力球一樣,打過去,你抽得回來抽不回來呢,你開始要做這種訓練。那個球要能夠控製,可是你會發現,我這個球一 丟 出去,就像保齡球一樣,它會歪一邊。杆子也打不倒,只有自己的球倒到水溝裏面去。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叁階段,你這個心會有點像回力球,打出去,會拉的回來,可是接不住。這個心跑掉了,拉回來,拉回來,拉回來就開始打妄想。那麼到第四個階段,你會拉得回來,你接住再打,接住再打。這個就比較調順了,但是呢,一打這個球都跑很遠,再跑回來。就第四個階段,到第五個階段呢,就有點像像運籃球,它一直在你的掌握中,砰、砰、砰,距離就拉近了。你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看你的心,你調禦你的心,是怎麼調的。這個是從你心理控製的狀況來看的。那麼直接從這裏看,我們這樣講,它只講到一部分而已,它沒有講到全部。你的息,你的身,你的心,叁個部分是一體的。它現在是就心的部分來講,你的息跟身,還是配合在裏面的。這個我們通常用講的,用語言講的,你體會不到。所以才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參加共修,你不要光是坐在自己的家裏,坐到最後,你會跟那個佛祖一樣,你被人家把你供在那裏,那個你就變枯木禅,一定要出來參加共修。所以跟各位講,爲什麼修行一定要緣念道場,要緣念善知識。法門你是沒有問題,你會緣念法門一直修,但是,你那個叫死修,臺灣話比較像,講成…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