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了,那這個就要人給你調了,就像我們要打香板一樣,你坐正坐好,你一定要那個照相的師父給你調一下,爲什麼要這樣,那你不知道啊,那是你身體上的慣性,所以自己動一下,然後自己檢查。

  

怎麼檢查的我們看一下“挺正端直,令脊骨相對,頭頸 皆正,鼻與臍對”鼻子跟肚臍要相對,兩肩要輕松平正,如此不偏不斜,全身正住”。這個都是你自己要留意的。你要在入座的時候,我們巡堂的師父會跟你大概簡單的提一下,那麼你功夫越久,越提這個就越小兒科,所以自己就要知道要調整的好,我們打坐的人一坐下去,他有一定的模式,你自己的模式你知道嗎?所以打坐的人他的習氣,跟念佛人一樣,所以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習氣,我現在要來打坐,他自己的蒲團坐墊拿來,他不要坐道場的,因爲你在家裏天天坐那個,那個屁股坐下去的那個模子已經坐出來了,現在來坐道場是新的,那個模子沒有了,所以他坐下去會坐不穩了,那你會有那個習慣,不要緊,但是你自己一定要調好,你坐下去一定要調好,服裝也一樣,你自己要調好。那僧衆的這種褲子,褲管,我們雖然是不穿襪子可是你還是要綁帶子,那襪套要解開,你不要綁在那裏,現在我們大家功夫都不夠,你都沒有障礙,你知道嗎,你功夫用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告訴你襪套是很大的障礙。所以現在要坐的時候,襪套就要先解開,那麼大家最好,尤其是冬天你穿的運動服,運動服那個褲子是松緊帶,你會用比較厚的,要比較厚松緊帶就比較緊,那你要想辦法,這個你要想辦法,我們沒有辦法替你想辦法。你不要束的太緊,你自己在這個地方要去留意,這個都是一些小技巧。

  

“再其次,深呼吸,開口吐去胸中郁氣”,真的修行,包括持咒念佛,都一樣,要開始靜坐之前,這個這口氣可是要吐一下,你不要吐到生病的那種吐法,所以這個吐都是很輕松的,這個胸口的一口郁氣把他散發出去就好,不要通通要在禅堂裏面散,散出來都是你們自己再吸進去,所以要進禅堂之前就要先有一個准備,在外面舒展一下,把這胸部拉一下,把這個氣調一調,放輕松以後進來,坐下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輕松。

  

“放氣之法,不可急粗,綿密行之,一切穢濁乃至百脈氣郁,皆隨吐氣而出,氣盡閉口,由鼻納清氣,如是反複,直至身息調和”。慢慢的,這個都屬于比較微細的部分了,你自己,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去注意啊,那你當然就沒有這些,那你逐漸的用功以後,這種情況,他就會逐漸的浮出來,浮出來你也不用太執著,這個調整過程人人都有的。

  

“身體調和之後,自然閉口,唇齒相拄,不可用力”這個臉上的功夫你自己留意一下,一個是不要咬牙切齒,很用功,這個叫精進,你不要把這個地方守的太緊,同時,臉上的上半部也一樣,要精進沒有錯,不是叫你認真成那個樣子,都是要很輕松,所以我們打坐之前眼鏡一定要拿下來,戴眼鏡的一定要拿下來,這個臉部一定要先這樣子,一定要先把這個自己解開,到耳朵,你要坐之前就應該要有這個動作了。不是要下座才有這個動作。要坐之前就要有,先有這個動作。這很麻煩了,學佛師父還要講這些。我在講都覺得不好意思,你聽了之後不知道會不會不好意思,不過這些都要留意。

  

“令舌抵上颚,次當閉眼,叁分慈眼用斷外光而已。”我們叫做慈眼叁分示衆生,那麼假如是叁分,你這樣輕輕的閉起來也不要緊,閉眼睛也不必要閉到那麼痛苦,一定要把它..,那不是,你輕輕的,假如說叁分慈眼,那你閉起來都不要緊,那意思就是說,讓眼簾自然下垂就好了。

  

“如是檢視端身正坐,猶如磐石,收攝四肢,不動如泰山,故曰”坐如鍾”也,不寬不急,身心輕松,不可繃緊身心,是謂身調相。是謂行者出入禅定之時,調身之法。”大概這個部分你稍微留意一下,身第一個。

  

“調身之後次當“調息”,息有四相。”我們一個一個跟各位談一下,四相就是風、喘、氣、息。

  

“風相,鼻中息出,出入息有聲”。這個是跟各位講一下你了解這種狀況就好,大概很少人有這種情形,不過你匆匆忙忙從外面趕緊來的話,那你坐下來就有這一相,這個叫風相。

  

“第二個是喘相,息雖無聲,然息出入結滯不通”。通常都數一、二,叁發生問題了,就是結滯不通,所以叫喘相。

  

“第叁,氣相,息不結滯,然息出入不細。”當然他已經比較通暢了,但是呢,不細,這個是我們一般人留意到自己鼻息的時候的一種相狀,但是這個呢,我們經過訓練,他會消失掉。

  

那就進入第四個叫息相。“無聲,不結、不粗,出入綿密,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豫悅”。這個是我們一般講的這個息,有靜坐的人你就比較能夠感受到這個狀況,我們一般人是第叁種,假如你整天都是喘相跟風相,那保證有病,通常的情況,一般人都是氣相比較多。息相你感受不出來,可是我們開始靜坐,你馬上就可以進入這種狀況,這是健康的情形。

  

“前叁爲不調相,息相爲調相,行者若著風相,則身心不甯,若停在喘相,則身多毛病,若守氣相,則易覺勞頓困厄,若遇息相,則心易住定中”。這裏面大概就跟各位講的很清楚了。

  

“行者于息不調相中,若欲調之,當依叁法”。怎麼調呢?“調風相”,就是最粗的這一相,先安心使甯靜,放下身心世界,所以當你有這種情況,不宜現在就入座,就應該在外面,譬如我們外面椅子上坐一下,讓這個喘的,那種急的情況,先把他擺平,你不要到裏面去坐,人家裏面平靜無聲了,那你一進來,那你就像鯨魚一樣,全部被你吵醒了。

  

“調喘相”,喘相呢,“放寬身體,以使情緒放輕松,務使心靈緊張”,這個是比風相來的微細一點,但是還是一樣,自己要怎麼樣放輕松。

  

“調氣相,觀想氣行遍毛孔肢節,越微越妙”,這個就直接我們要修行的時候,所以這一相你是可以入座的。

  

“調則障礙不深,障患不生,則心易定,心越細則息越微,此中不澀不滑,神情怡悅,是息調相,是名行者出入禅定時的調息方法”。這是我們鼻息之間的情況。

  

“調息之後次當調心,調心有二意,第一,調服妄念亂想,不令逾矩。心散意亂乃欲界衆生之特質,故調伏妄念心思,使心意安穩,乃此界修定之初方便也,而斷諸思覺,乃入禅調心之初相”。這裏頭我把他列了幾個給各位參考一下。要調這個心的沈浮寬急,要到達適當的地方一共有四項,我們來看一下。

  

“治沈相”,所謂“沈相”就是精神渙散,提不起心意,精神不好”,這個叫做沈,一坐下去就一直沈下去了,很簡單講,這個沈相就是愛困,就昏沈,叫做沈相,這種精神不好,疲倦困頓,坐的時候低頭彎腰垂頸,想睡則是,有沒有這種情況,所以當你沈相發生幾次,要調你調不起來的時候,那我看你還是出公差比較好,要不然你就要吃香板,這個部分自己一定要調,當你每次都發生這種狀況,那就有問題了。

  

這個要怎麼治呢,“治此沈相,那平時宜多補充綜合維他命”。你常常會這樣子昏沈,基本上你的生命能量非常不夠,先從物理現象來,先補充營養,要補充營養,尤其僧衆不要太迷信也不要太古老。一定要燉,買人參去燉哦,我告訴你再怎麼燉,還是燉出綜合維他命而已,所以維他命丸很便宜,人家也供養很多,你就勇敢的吃他幾顆,但不是入座的時候吃,要按照那個規定量,每天要吃,你不要維他命丸不吃,一直吃黑棗,人參,烏骨雞,那營養不會比維他命丸要好,那只是說你貪吃而已,所以爲什麼要補充啊,這是你營養不足的現象。

  

臨坐之時,要治這個沈相,平常你就要注意了,那麼“臨坐之時,當系念鼻端”,這個是從正法修行上面來的,那你就是因爲守不住正念,所以你才會昏沈,所以還是要再提醒你,臨坐之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鼻息或者所緣之法中”。比如念佛,系住佛號,我們是數息觀,那你就系心鼻端,“令心意集中,無分散意,如此兩肩可治沈相”。兩者同時來。

  

第二個治浮相,”所謂浮相就是精神亢進,精神飽滿,此時心意浮動,精神抖擻”,一坐下來,哦,怎麼妄想都出來,幾年前,哦那個對,哦,他叫什麼名字,想起來了,那你就完蛋了,不是叫你去想那個人叫什麼名字。爲什麼呢?這個是心浮動,所以他浮動以後,“精神抖擻,心好飄動,心思不一”,不能專一,“身亦躁動,心念多緣”,坐在那裏,人家都坐的好好的,這個腳突然翹兩下,這個手動兩下,這個手指頭動兩下,那這就表示你的身在躁動,心念攀援太多了。

  

“治此浮相”,要怎麼治呢?那麼,“平時宜少刺激之食物”,要吃少刺激的,如五辛,補品海鮮魚蝦牛羊肉等”,這些你都要少吃,僧衆當然沒有問題,你不會吃這些,但是在家衆,你有沒有常素我不知道了,你這些還是,身體太好,營養太豐富,多余的能量太多,要消一消,不要這些東西吃太多,尤其是身壯之士有此浮相,引宜注意,臨坐之時,應少刺激性飲料,刺激性味覺視覺,刺激性飲料,我要打坐怕打瞌睡,康貝特P啦,現在什麼牛很多,你不要猛吃那個…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