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叫作「八觸」;這個是色界的四大極微與欲界的四大極微,在進行轉換更替工程時所發之觸相——色身已經要轉變了,開始要進入初禅了。這時候會有十功德,也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十功德。「八觸」是指身的部份,「十功德」是指心的部份,八觸十功德則是身心剛好同時起變化。
所謂八觸,並不只有那八種,他有很多種狀況,有時會交揉在一起;對于這種情況,不必害怕,那不是「走火入魔」,你還沒到那種功夫啦!除非你本來就有「狂病」,再坐下去的話,就會走火入魔,這時通常我們會叫你不要再坐了。還有一種是「別有目的」,「嗯!我坐下去以後要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那就難保你不會走火入魔,因爲你帶有目的。不管什麼目的,那都不當。否則,按照我們提供的修法,不會有問題。
一個是色身變,一個是心變,境界相應(在數息觀裏會談這些境界相應的事情)一成立時,這個境界還是幻境;雖然能相應,但還是幻境。譬如打坐的時候,我觀想一只狗:「嗯!那只狗是地藏王菩薩身旁那一只,以後我要走了,只要一坐,那只狗就會把我帶到地藏王菩薩身旁去。」假設你這樣子觀,境界會相應,你每次打坐,就會有一只狗在。出現一只狗還不要緊,可不要出現一只癞蛤蟆。
有個公案,有一個人每次打坐,就出現一只蛤蟆一直跳過來,而且愈變愈大,他跟師父說:「我很想准備一只刀子,從它肚皮上劃下去!」師父說:「不要那樣!它來的話,用毛筆在它身上畫個叉,做個記號,再看怎麼辦」他想想,也好。那天他打坐,蛤蟆果然又來了,他立刻用毛筆在蛤蟆身上打個叉,畫個圈圈,再點一點。等打坐完去洗澡,發現自己的肚臍旁邊怎麼被畫了個叉,還有個圈圈,又點了一點。原來那只蛤蟆就是他自己!所以我看你還是觀「高級」一點,不要看一只狗,否則下輩子,你就變成那只狗了。
禅定的境界中,相一定會出現,因爲四禅天是色界天,它有形有相,所以你觀形、觀相,一定會相應。如果你打坐一直想:「我要到海邊去看!我要到海邊……」下輩子,你一定生在海邊。要是一直觀想:「我要住到山上,那裏很美,旁邊還有個湖。」那下輩子你肯定生在山上的湖邊。但是,這還要看個人的功夫,雖然生在湖邊、海邊,還得要看你福報夠不夠,可不要變成一只生在湖邊的癞痢狗,或變成一只生在山上的熊。所以,境界現前,它所呈現的就是你生命的本質,你一定要肯定這個部份。境界相應會有,那是心裏所起的,「心一境性」嘛!心設定在某一個境界裏面;設定在一個境界,不能設定二個,兩個境界你禅定不會成就。
初禅定的五種功德叫作「初禅五支」,分別是:覺支、觀支、喜支、樂支、一心支;覺支、觀支,又稱「尋伺」,所以五支叫作「尋、伺、喜、樂、一」。「一心支」就是「心一境性」,一境性的意思。這是整個修行的過程。
八觸十功德是初禅才有的,所以叫作「初禅特相」——二禅以上就沒有了,因爲色身已經轉變了,已經把「四大」由欲界轉成色界了——這時的色身會有很大的變化:細胞、血液、骨胳、DNA通通都變化了,連神經系統、內分泌也都起了變化。所以會有「八觸十功德」,身心同時起變化。
大家要注意,身會變化,心也會變化,那就告訴我們「身要寂靜,心要覺觀」;所以修禅的人不是坐著像石頭那樣不動,心的「覺觀」同時要有,所以在欲界定時是「豁爾心地進一分開朗,見身如雲如影」;到了未到定,「心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褥」;進入初禅特相,「身心豁虛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然後開始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十功德産生。我們進行覺性訓練的時候,大概這十個要同時運作,以後有機會再仔細講這十個心理作用的狀況;第一個是空,第二個是明,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要留意的。後面的二禅、叁禅、四禅,都是從初禅當中再進一步用功。進入初禅,大概鼻根、舌根可以不起作用了;一入初禅定,你就可以不吃東西,一坐兩個禮拜沒問題,不入初禅定就無法坐那麼久。
十幾年前,基隆某個山裏蓋了一間廟,裏頭有個修道人,自稱已經練成「金剛不壞身」,所以要閉關一百天,要人家在出關後把他裝成金身。結果他進去才一個月,人家就聞到屍臭味了,守門人還堅持要等足一百天才開。那個臭味四處飄溢,附近的人都已經沒有辦法忍受了,後來警察跟鄰裏長協同,才強製打開。結果打開一看,屍體已經腐爛了,剩下骨頭跟衣服。要坐一百天,最少要初禅定以上,不能自己用想的,你沒那功夫啊!想是沒有用的,這是從真正功夫來的。色身一轉變,經過八觸的變化以後,可以不腐爛;可是未經八觸的轉化,沒有辦法。你如何了知自己色身不腐爛呢?從心理的十功德變化。那就要心理的十功德變化才有可能,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通常將八觸十功德連在一起講的原因。八觸跟十功德一樣,每一個又分好幾個階段;裏面綜合起來,有千千萬萬種的變化,而每一個人所遭遇到的,也幾乎都不一樣。
初禅以後要不要再進修二禅、叁禅、四禅,那就看你自己了。假如你什麼法門也沒有,只有這一個,那不妨到二禅天看看,到叁禅天走一走,或到四禅天參訪一下,都可以!但是起碼初禅天一定要成就;四處遊走之後再回來,還是回到初禅,因爲從初禅開始,你就可以出叁界了。其實,當你還想要到二禅、叁禅去走走看看,那就表示你還有欲望,初禅定實際上沒有成就,所以不要被騙了!
叁界九地諸天
九地又稱爲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欲界五趣雜居地:欲界爲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故又稱爲五趣雜居地。欲界六天,依照欲望的多寡,分別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六天仍有男女、飲食、睡眠諸欲,所以叫作「欲界天」。當中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依須彌山立,故稱「地居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懸空而立,所以稱爲「空居天」。
二、色界:色界十八天有四地,遠離俗欲,俱妙色身,故名色界天。
(一)「初禅」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清淨離欲,名「離生喜樂地」。此天不須分段食,無「鼻、舌」二識作用,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與叁識相應,而且有「覺、觀」二支。
(二)「二禅」叁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入定發光,叫作「定生喜樂地」。二禅天以上衆生,已經沒有「眼、耳、身」叁識,僅有意識一項與「喜、舍」二受相應,也沒有「覺、觀」二支。
(叁)「叁禅」叁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身心最凈,名「離喜妙樂地」。此天僅有意識,有「樂、舍」二受與意識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凈妙,故爲樂受非喜受。
(四)「四禅」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凡夫所居;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叁果所居。此天僅有意識與「舍、受」相應。此九天離樂舍念,所以叫作「舍念清淨地」;後面五天就是「五不還天」。
叁、無色界:無色界四天有四地,無色身,但具心識,故名「無色界天」。
(一)空無邊處天:厭色籠,舍色想,緣「無邊之虛空」與之相應故。修得無邊處定,生空無邊處天,稱爲「空無邊處地」。
(二)識無邊處天:厭外空而緣內識爲心,心與「識無邊」相應故。修得識無邊處定,生識無邊處天,稱爲「識無邊處地」。
(叁)無所有處天:厭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故。修得無所有處定,生無所有處天,稱爲「無所有處地」。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厭其識,舍無所有,泯然寂絕,清淨無爲故。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生非想非非想處天,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地」。
我們簡單把上面這些跟各位介紹一下。欲界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的處所,所以又稱爲五趣雜居。爲什麼叫「五趣」呢?因爲色界天不算在裏面,所以我們通常稱之爲五趣,其實也就是六道,六道是多了阿修羅道。告訴各位,要修行,五趣雜居地是很好的修行處,它有各種境界、挫折、逆境考驗你。這時候你要建立一個正念——所有的挫折跟逆境,對自己的修行都是有幫助的。假如在這些挫折、逆境當中,你一直懷恨、計較,或是要去辯解、澄清,那你恐怕還不具備修行的條件。所以,面臨橫逆阻撓就要承擔起來,生命才有辦法超越。假如你一直要尋找平步青雲的修行方式,那你很難修,修行的過程本身就會有很多挫折。
修行固然會有很多挫折,但事實上,不修行也有挫折,只是世間人遇到挫折的感覺跟修行人不一樣。世間人遇到挫折可以轉移,修行人遇到挫折無處轉移。唯有面對。就整個社會來說,世間人事業不順,可以從家庭的幸福安…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玖 行者本色——完全承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