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主林神衆——像大樹一樣
複次,布華如雲主林神,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擢幹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普清淨解脫門;生芽發耀主林神,得增長種種凈信芽解脫門;吉祥凈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門清淨慧恒周覽法界解脫門;妙莊嚴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衆生行海而興布法雲解脫門;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解脫門;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解脫門;華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解脫門。
由德號上可看到主林神多屬現象界,我們借著樹和林的自然界現象把它轉過來。不只是外面的境界,如世間事業、身體健康,甚至爲了考試種種,把那個境界的感受都轉成內心的情境,以佛法的轉化能夠凈治人心,使我們圓滿許多解脫門。佛法有這樣的妙用,但一個尚未學佛的人,不知道佛法能發揮什麼作用,而我們進了佛門,便要了解它是怎麼發生作用的,假如這點不弄清楚,就會産生迷信,因爲這裏面有很多事情,不是用你我的觀念便能求證到的。我們先要有接受的信心,若連接受的信心都沒有,即是沒有福報。我們說誦經、念佛會帶來福報,這福報對大家是絕對公平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這樣投入?譬如整理講經的錄音帶,前後不用半年,生命質量便會整個轉變了,故我們要學著投入。
同樣地,我們看到外面的情境、自然界、人事相的種種,從一早睜開眼所看到的開始起觀,一直到睡眠時,都回歸到我們的心靈裏面,絕對可以改變我們生命質量。可是我們平常的用心都落到名利、是非、得失、毀譽這方面,倘若能回歸到我們心靈的寶藏裏,就如經典所說「一切災殃化爲塵」,所以認識「實質」爲何?這才是根本所在。
提升生命質量,絕對要用心投入,應常思惟,一心思惟,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我把境轉過來,轉入我性德裏面,心能轉境,則同如來,一切障礙皆可除掉,心被境轉,就是凡夫。
「布華如雲主林神,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布華如雲」是指樹開花很茂盛的現象,現在把它轉入自己的心境裏,要去享受它。布華如雲是個主要的現象,可「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智海相當廣泛,不局限在某一個地方,它是我們性海裏面所具足的,亦即每個人的自性,這個自性是十方叁世所有衆生皆然。人類最能開發出自性,是故我們自己所下的功夫,不管在哪一個層面,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一個人若不能開發性海,就失去了靈性。真正的靈性,須反省自己的生命有「無限力量」、「無限光芒」和「無限智慧」,其無窮寶藏應如何挖掘出來?要經常仔細思考這些。
人隨著年齡成長,經過人生的曆練,到了中年以後,一些逆境、順境都會感受到,因此,開始有種深沈的反省,這樣一來他的靈性就快解脫了。假如善根夠,當下就解脫了。尤以處在順境中人,更要警覺到珍惜現有的福報,不被那些無形之物束縛著,而能夠毅然放下。故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要生活在黑白無常的監督之下,自己當家做主,這時候心境就沒有被外境轉,而把外境都轉回心靈裏才,此乃根本修法。
「擢幹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普清淨解脫門。」「廣大修治」是沒有局限,在修行和對治我們的缺點上不預設目標。只要有任何缺點都要對治,而每個對治的部分都是清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省思,有很多境界現象,以一個爲主,其它爲輔地觀察,如此生活就會多姿多彩,富有彈性,生命力會很強韌。若你局限在一定的格局裏,就不能充分發揮生命力。
「生芽發耀主林神,得增長種種凈信芽解脫門。」剛長出的嫩葉顯得特別青翠亮麗,名「生芽發耀」。見到這種現象轉爲我們內心情境:「得增長種種凈信芽。」「信」是起步,像種子冒出芽來。我們是否經常增長自己的信芽?此信芽清淨、無目的,如同樹花只是生長而已,沒有目的。同樣地,我們學佛的信心也只是爲了學佛,在學佛過程中遇有障礙、挫折需要突破,它會自然圓滿地轉變。倘若學佛是以某種功能爲訴求,便會學得很辛苦。
由于我們現在有缺陷,生命是空虛的,所以會出現種種障礙。學佛是生命的資糧,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使之一再成長、充實,那些障礙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以正常生命的成長爲訴求,而不要以某種功用作爲目標。
「吉祥凈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看到「吉祥凈葉」,我們轉爲內心情境裏:「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各種樹型,不論它排列組合爲何都是清淨聚合。我們不只希望它清淨聚合,更是「清淨功德莊嚴的聚合」。
樹葉有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功德,它對于整棵樹的生命,維持著生生不息的根源,這就是「功德莊嚴」。我們現在發心進入菩提道,讓我們的法身慧命成長起來,此亦是「功德莊嚴」。
樹的成長過程中,因爲沒有其它目的爲訴求,所以會成長得很自在。把樹做成盆栽,或是想把別人塑造成某一種人時,其生命靈性正常的成長就會被扭曲,而造成畸型的現象,甚至會做出令人無法想象的事情來,此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所以要有健全的認知,生命只是爲了成長而已,不需要太多拘束,這值得我們經常去思惟。
「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門清淨慧恒周覽法界解脫門。」「垂布焰藏」是樹枝茂盛的現象,見到這種現象我們轉爲內心的性德:「得普門清淨慧恒周覽法界。」「普門清淨」是指各部分都很清淨。
自然界有一種現象,自然成長的東西通常都趨向于圓型,我們身體也是圓型的,一棵樹從上面往下看,分枝布影,影子就是圓型,自然界的東西一定有一處使你看起來是圓型的。古人觀察得很微細,用圓型代表整個境界,像是中國的「陰陽兩儀」,一黑一白,白的這邊有一點黑,黑的這邊有一點白,都是圓型的,此爲全世界所能畫出的圖型中最美的一個,裏面所代表的意義是無有窮盡的,整個宇宙的現象都包含在內。它不只兩個圓,一個圓裏再有一個圓,故有好多個圓,它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以圓來表法界無盡。
從垂布焰藏這個境界,我們能否觀察到其境界、其作用,而一再思惟、探討?我們說看山看水,你要會看山看水啊!就一個境界、一個現象,一再反複體會。那個境界一直呈現在你我面前,從這個境界裏帶進來,你會覺得人生多美妙,到處都是生命力的展現,我們要這樣來看。
若能看出樹跟林這種美的境界,心靈能有所領受,就不會砍伐它。人們只看到利益這一面,沒見到靈性這一面,所以就把它砍下來,這樣不僅傷害你的靈性,同時得罪了樹神、主林神,你也因動手而造業,這要背因果的。
世間有成、住、壞、空,本來就一直在變化,它是無常的,與其說要把樹砍掉,不如說只是自然界純粹在移動變化而已。但是你無知于變化,乃是你靈性法身慧命的灼傷,自己在傷害自己而已。如能覺知這變化,那是你靈性法身慧命的成長。佛法講的就是這個究竟義。
「妙莊嚴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衆生行海而興布法雲解脫門。」在一些原始森林裏沒有路徑,每走一步,仿佛開辟出一條新路的感覺,在那樣的境界裏,可以學到好多東西。森林如同一部活的百科全書,這裏面的信息非常多,我們一直這樣去感受,自然可以獲得好多總體性的知識。它以這地方所展現出來給我們看的就叫作「妙莊嚴光」。
到海邊玩水,同樣可以學到很多經驗讓你去感觸。不論站在沙灘或沿岸上,或者嘗試潛水觀看海中境界,每個感受都不同,每一種境界皆有「妙莊嚴光」,使你生命的成長和滋潤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感受在看書的時候最多,每一本書拿起來看,其感受性完全不同,自己去體會。
「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可意雷聲」是風吹樹的沙沙聲,遇到這樣的現象轉爲耳根所能接受的「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不可意聲」是不喜歡聽的聲音,現在要你忍受下來演變成清淨音。此清淨音無意識形態汙染,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既不遷就亦不排斥的狀況,很自然正常地來演變。
「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解脫門。」見到香光普遍的作用以後,轉爲我們自心的性德:「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在十方沒有局限的空間裏來展現我們本身應有的對治情形,如同樹林本身所發揮的效用一樣。
「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解脫門。」「妙光回耀」的「回」有「回饋」、「回向」之義。「回饋」是我賺的錢拿一部分給社會做公益。佛法說的「回向」是連本帶利通通給你,統稱「回耀」。譬喻樹林的成長,一切完全奉獻給整個自然界,它無有選擇。我們是否和樹木一樣,把我們的努力整個回向給自然界,或是設定了某些目標,把自己定在那個範圍內呢?樹木本身不設限,等因緣到了,它就全部送出來饒益世間,…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七 主林神衆——像大樹一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