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二十六集
海雲繼夢和上
各位在談到的是核心的問題,第一個是前面所談的,變異念你必須要舍棄掉,假如你還經常受製于情緒變化的左右,那你根本就沒有發起菩提心,你所有的念頭都是叁惡道的業因。不要以爲說在佛門中怎麼樣,那是假借佛門名義。你不是真發心,那就是看你的情緒,你提不起勁只是這樣子,提得起勁叫做發心,提不起勁叫做發不起心,這個都不算,這個基本上都是叁惡道業,都是屬于變異念。
到了善惡念就是你能夠控製,就是你有意志可以控製自己,假如你沒有意志力可以控製自己,那你就沒有善惡念可言。你完全是憑自己的意識形態,自己的情緒在操縱,那個不算。所以在修養的人生裏,意志力就很重要,有所謂可以、有所謂不可以,那可不可之間,你有那一份堅持,這個就是善惡念的根本。
有了這個善惡念,你才有遵守道德律跟法律規範的能力,你假如連這麼一個意志力都沒有的話,那道德律跟法律你根本沒有辦法遵守,那你就變成社會上那些“大聲就贏”,對不對不管,反正我聲音大,我贏,就變成這種狀況,那都是意識形態。
我們談的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分出來,符合道德律跟法律的東西,那不一定符合真理,所以我們在這裏面分出來,它有兩個:符合道德律、符合法律,那很有可能就是染識,而不一定是淨識,那我們在善惡念裏,還要再把染識給除掉,剩下來是淨識。
淨識就是純善,你大概會去分辯說,這個法律是准許但也不必去做。喝酒法律准許吧,你可以不做,你也可以做,只要不酒後開車,不酒後打人,大概法律都不會禁止你。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喝酒本身,它有酗酒,就是喝到醉的;有一種跟喝茶一樣,叫做品茗,他只是品嘗一下,不影響你的,這個部分那就不屬于染識。
你站在生命的立場,譬如說今天天氣不錯,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很好吧,有沒有犯戒?花神可能出來講“你偷了我的香。”你把荷花的香味深深吸一口說,“嗯!好像哦。”花神就來了,“你偷了我的香。”那我告訴你,你要散播香,本來就要分享給人家,不是人家跟你偷的,你散播出來,人家聞到,哪叫偷呢?在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了,戒律學家們他會認爲說,你貪圖享受犯戒,那是聲聞戒。
大乘戒不這樣講,只要散播出來在法界中和合一體的,那都是既有的存在,你只要不傷害衆生,不傷害自己,那隨緣過去。你總不能花香進來,我吸進去然後說這個很醜,或者這個臭,對不對?明明看到一片很美的藍天白雲,你說“嗯!這個很醜。”明明就吸到一口清香的荷花香,你說“這個很臭。”這叫昧著良知,這叫精神分裂。你只是隨緣,嗯!這個是這個樣子,這樣一個表達,這不是偷香不偷香的問題,你在這裏面你會看得很清楚,這個就叫淨識。
假如你這裏面帶著那些意識形態,就是很多概念,這個受戒者、修行者不能穿好的,所以好衣服來都要把它剪一百〇八個洞,然後再把它車車補補,這樣叫做百衲衣,這叫神經。你要隨緣嘛,那沒有,那破衣服也一樣啊,有也一樣。這破衣服補一百〇八個洞,或者沒有補一百〇八個洞或者全新的,是平等平等啊。你拿到全新的你就穿全新的,拿破一百〇八個洞,你就穿一百〇八個洞,那沒關系,這個才對。而不是一定要把這個衣服去把它成壞色衣,一坨一坨的,那你買新衣幹嘛?
你要站在平等平等的立場來看,新衣我也一樣穿,破衣我也一樣穿,這個才對。那麼站在這樣的立場裏,你能夠看得很清楚,不被意識形態所幹擾,那就叫淨識;你被意識形態所左右,那就叫染識。染識也是選擇,你意識形態中好的就對了,可是淨識就已經抛離了那一些意識形態染著的部分。
那麼從淨識開始才能叫修行,就已經叫做初果向。各位在這地方這個一定要弄好。初果向開始啊,你就會嘗試著靜心。這兩天有個同修跟我在談,他現在雖然也五十幾了,我們年紀都差不多了,大小輩而已。她說她最近來學佛,她感到很高興,原來她也學佛,可是她不敢踏進來,因爲大家都罵她不對,一定要她受戒啊、定要她什麼灌頂呐、定要她怎麼樣,她覺得學佛一定要這樣嗎?
因爲她從小開始,四五歲開始,因爲她福報很大,什麼都不要做,像個小公主一樣,所以成天她沒事,除了穿得好好的,書包是人家把它送到教室去,她還不要背書包,就這樣子讀書。所以她成天沒事,早上起來也不要她吃的,所以她就先打坐,現在叫打坐,以前也不知道什麼,反正她成天沒事嘛,自己就坐在那裏腳就彎起來,然後就坐著,然後會冷就包這裏、包那裏,她說她坐在那裏也不知道做什麼。
她自己就會,四五歲的時候就會,一直到四五十歲。她成天不用做事啊,她鞋子不要自己去買,叁個月人家就送兩雙給她穿,她就想說“真討厭,這個鞋子才穿到習慣又要換了。”人家說要換了,那個舊了。你有沒有這種福報我不知道。可是她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她說“我是在幹什麼?”每天就這樣睡覺起來吃飯,睡覺起來吃飯,就這樣子而已,她也會覺得不對,她開始在找尋。
你要知道有些人天生的,她就會去想辦法把心靜下來,有些人他不會。現在各位進到這裏來都會想修行了,也沒有幾個說是強迫你來或押著你來,沒有吧,大家都是自己來,那不會,你也想辦法要學到會,可是外面那些人不一樣。現在我們就要告訴你的是,你既然來了,已經朝著淨識的方向,也就是朝著初果的地方來,這裏面有什麼不同?
這裏面你要留意到,我們的第一個前提,你一定要聽清楚,第一個前提,就是你要對于“你現在的人生對嗎”去思考。我這樣的決定對嗎
譬如我們說發菩提心,你真發菩提心嗎?還是自己想象?
我們最近,隆泉師在教呼脈,我就告訴大家,所有學密法的通通要學呼脈,可是我們發現,有很多天生就喜歡唱歌,很會唱歌的人,他以爲他會呼脈。因爲他會唱歌,而呼脈是聲音,他以爲他那個機械物理音就是呼脈了。那你差多了。我雖然不懂音樂,不過這一點敏感度還有,那個差別在哪裏?
你自己就要想,人家爲什麼叫呼脈,不叫唱歌呢?人家爲什麼叫梵呗,而不叫音聲呢?這有道理的。那個生命的原音,我告訴你,這句話是我告訴你的,全世界還沒人這樣講過,你就要去想說,我到底在講什麼?你有這麼好的因緣,能夠遇到這樣的機緣,可是你不懂得珍惜。什麼叫生命的原音?它是怎麼發音的?那是什麼?怎麼發才對?我們一直要在有這種情況,不懂的人要去知道分別,懂的人就更應該要會分別才對,而且還要會指導人家。
那你要知道,當你不是那一種修行根器的人,你根本就不會,你那慢心就障在那個地方。文殊菩薩第一個告訴我們就是要無驕慢心,那我們呢,那麼高張的我執、我慢,你還叫學佛人嗎?你還叫修行嗎?你能修什麼?你是在找一個足以讓你逞能、發揮的地方,這樣而已,那這個不算,這個不叫做修行,不叫做發菩提心,你只是在找一個足以讓你發揮的地方,而不是要找一個讓你修行的地方,你留意到這種情況,這個是我們普遍存在的。
有的人禅修也一樣,很快會進入狀況,那你進入是什麼狀況,這就是們第一個要跟各位探討的。昨天跟各位講說,你入坐以後,先進入的就是粗住,粗住降伏就是細住,細住降伏就是欲界定,欲界定過來就是未到定。未到定從細住開始,逐漸地就會有一些觸功德,所以細住到未到定之間呢,我們都叫做舒服禅。未到定以後的八觸十功德很明顯,你的色身、心理都會轉化,開始會産生心一境性、尋伺喜樂這五功德。然後你就進入初禅定、二禅定、叁禅定、四禅八定,你就一直上去了,這個叫外道禅。
但是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到初禅定我們也要修,但是我們有一個地方不同,你要留意到的是這一個不同。因爲你從粗住、細住到欲界定之間的奮鬥過程,最主要是壓抑,應該來講壓製你的心理活動。那我們在告訴各位從淨識開始,你是帶著一種“我這樣對嗎?人生這樣對嗎?”你要注意,主要是這兩個部分,它有很大的差別。你的基礎面是在于檢視真實生命跟虛幻生命,這是出離道的因,你這個因一定要下,這個就是菩提心。你假如沒有這個心,你沒有辦法去檢驗“我們這樣活著對嗎?我這樣的努力是正確的嗎?”
譬如說我們修行供養,你這樣供養對嗎?有效嗎?你這樣打坐對嗎?有效嗎?你有沒有這樣一再一再地去檢驗自己?或者只是你自己想你發心,我已經發心了,我這個叫發心,我都已經吃素了,我已經都剃頭了,我都已經進禅堂了,我都已經受戒了,所以我叫發心了。這個叫真發心嗎?對于這些文化跟意識形態的人,我這樣講是大不敬,對他們是大不敬。但是話講回來,依循佛陀真理腳步的人,那我們就要一再地檢驗,我跟著這個人走,到底是不是真的?我是跟對了嗎?我這樣跟對嗎?
我們在市場裏,常常看到小孩子丟掉。小孩子牽著媽媽的手,只要有手他就牽上去,就以爲是他媽媽的手,他不會去檢驗說這是不是媽媽的手,所以他才會丟掉。我們也是一樣,你到底跟著人家修學,你是真的跟著嗎?或者是像小孩子隨便拉著手就叫媽媽?你自己要留意到這個問題,你在這裏要一再地去檢驗你在進行些什麼。
那麼外道禅他不是,它是用壓抑、壓製的方法,把你的心理活動壓下來,那産生觸功德,所以直接就進入初禅定。我們在這裏並沒有這樣要求你,是告訴你在檢驗你的心念的時候,朝向淨識走,到最後你會很明確地發現“嗯,我的念起念滅是什麼。”你要留意到這裏,這裏是跟你講的是定功,但不是禅定的定,你要留意到這兩個區別是很明顯的不同。
那我們告訴你說要看那個識,由識到念這個地方來怎麼看的時候,這個重點我們主要告訴你的是,你對于念的最原始的起頭是什麼,這個是我們要分析的地方。那麼一般禅定,就外道禅的禅定來講,他不看這個,他只要把心止息,…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