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二十五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昨天簡單地把這個表,也就是一個修行人的資糧道,大概跟各位提了一下。資糧道在菩提道上來講,大概我們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講,那麼這裏面我是簡單地跟各位歸納成叁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你的人格性一定要健全,人格性健全不健全,我們從兩個地方看,第一個,你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或者反省到最後都是別人錯,自己有很多的理由在安慰自己,這個都是不健全的內在因素,這個你也不會承認。你假如是那一種都在自我掩飾,找理由、找下臺階,那這個沒有用。這個你不要僥幸,你在菩提道上混個一官半職,那個簡單,但是對你了生死完全沒用,而且呢這裏面的因果你可能會很慘,因爲你假借著菩提道的這種幌子掩飾自己,在裏面混飯吃,這個是很麻煩的事。而且那種思維模式養成以後,那就是你出入地獄的通行證,這當中是毫無阻攔的,所謂無間地獄業是這樣形成的。
在菩提道上,尤其進入佛門中,我們一定要求自己仔細地反省。反省以後,你要不要發露忏悔是一回事,但是自己總要去改進,找到一些缺點、一些盲點。這個部分我們常跟各位講說,當你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挫折、逆境、不順的時候,那就是你的業,那你有這個業的時候,你只有忏悔。不要以爲我沒錯,也不要形式上掩飾一下,敷衍一下,那個都沒用,這樣的話你再來的未來的歲月,那會很痛苦,這是第一個,你自己本身你自己知道的,這無可逃避。假如說“我檢討就這樣,我沒辦法,我沒能力。”這個時候你更應該要誠心忏悔,已經發生這種事,我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只有忏悔,你還是忏悔,反省檢討以後只有忏悔,沒有爲什麼。
那在這個部分裏,由于我們的設定,可能你有很多溝通不當。假如你學著溝通跟適當地表達,那有很多事情你很好處理。我們在這裏面發現,人格性有問題的人,他基本上在溝通上都有障礙,他會假設很多種狀況,假設這樣,假設那樣。很多人出家,“我要出家,出家以後我就要怎麼樣,要怎麼樣……”出家以後你要怎麼樣?出家以後你只有一件事——聽話,其他沒事。叫你去死你就去死,叫你晚上睡在水溝裏,你就睡在水溝裏,只有聽話一件事,你還要怎麼樣,你還能怎麼樣?“我要打坐,我要怎麼樣。”
我們以前來了一個很精進的,人家晚上在睡覺,他在打坐,白天人家在工作,他在睡覺,而且他睡得很厲害,他會躲在你找不到的地方睡覺。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不是。人家要吃飯他又不吃,人家睡覺他自己跑去找,翻箱倒櫃,這個不是,你不要想那麼多點子,你要想說我怎麼跟人家融洽相處,我怎麼樣接受命令,好好如實地去實踐,做一個非常順從的人,這就是修行所要做的事。所以你不要自己把自己想太多。
那有很多意見,很多狀況,難免我執、法執還在,那你要懂得溝通,適當地表達我們的意見,然後在表達的時候,也要能夠充分地了解跟接納別人的意見。這個能力沒有的話,你想你還有什麼人格性健康可言呢?表達能力跟接受的能力都沒有,那你人格還會健全嗎?你想想看嘛,一談到你的缺點,馬上,叁個頭六只臂都出來了;講到別人的缺點,尖酸刻薄,那不是啊,我們自己要能夠弄清楚。溝通,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要充分地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這個是你自己在反省以後跟別人溝通上的一個要領。
第二個地方看的就是你的人際關系。有的人溝通不好,可是他人品很好,人家很能包容他。你叫他做事洗碗,洗到結果所有的碗都破了,人家就知道,這個人不要叫他洗碗,因爲他太認真了,他爲了把碗洗幹淨都洗到破了,你還敢再找他洗嗎?可是叫他洗鍋子,那個鏽鍋子都洗到變不鏽鋼,他有辦法,爲什麼?他就很認真啊,你知道他認真,用在他可以認真的地方,你不要叫他去洗碗,除非你有鋼碗再給他洗。
這要看人家的狀況,因爲他這個人就是憨直,動作粗魯。粗魯的人不是壞人,他雖然不會表達,開口就好像罵人,要吃人一樣,但是你知道他這個是好人。他雖然不善于溝通表達,但是這種人通常很能接納別人的意見;或者他很直,他只聽師父的話,誰的話都不聽,一做起事來好像要吃人一樣,把你撕開一樣,但是呢他是善良的,這種人通常都能夠受到人家的接納,很受人家的歡迎。並不是說這種人就不好。
我們一般人你可以發現,最討厭的人是心機很重,城府很深,他稍微一動作就有人會受傷,厲害的就是你現在不知道你受傷了,過一段時間你才發現你已經被下毒了,這一種情況才是人人所可怕的。這種人的人際關系絕對不好,因爲一次兩次,短期間可能人家不知道,久了以後那種氣質會使人望而生畏。所以這種人常常你一講話,人家就會誤解,因爲你常常在欺騙人家,常常有深層的心機在算計人家,那以後你再講話,誰聽你的?所以當你說這個是白的,人家就說“你最好把他當黑的。”你說是紅的,人家說“最好把他當綠的,因爲他講話就是這個樣子。”那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可能在稱贊別人,人家會說你在罵人,因爲你謊話講太多了。
所以這種情況就會一直出現,像這種人他人際關系絕對不好。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錯,因爲他很會掩飾,可是實質上呢,你會發現他很單薄,就一個人,沒有周遭的人,沒有朋友,沒有所謂知心朋友,也沒有什麼叁五哈拉哈拉的那種朋友。有的都是跟你應付一下,因爲大家都怕你,必須防備你,在你面前都說好話,事實上心裏都沒有你。像這種人際關系不好的人,那我們都認爲人格有問題,哪裏有問題我們可能不太了解,因爲你也不容易看到,但是這種人要修行有困難。
所以人格性的問題,第一個一定先要弄好,這個也沒有辦法很詳細地講,而且每一個人都不承認自己人格有問題,尤其是越有問題的人越不承認有問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人格性很健康的人,他對于他的缺點他常常會發覺,然後會有慚愧的心,對于人家的指正會有感恩的心,他反而常常會承認自己的過失。但是一個有嚴重瑕疵的人,他絕不承認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當人格矯正以後,或者健康的人,他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會發現,我們現實的人生是虛幻的,是不當的,那麼他逐漸地他不想執著,想要改變他的生活方式,要去尋找一個“什麼叫做對的?”那這個叫做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發覺目前眼前是不對的,或者感覺到目前眼前的這種生活是不對的,而想要放下的人,這個就叫做發出離心。那“有沒有對的,到底什麼叫對的?”開始在追求的人,這叫發菩提心。
這兩個有點不同,有點類似我們昨天講的舍識用根跟轉識成智,我們距離很遠地看兩個都差不多,看天上的雲都一樣高,事實上你看有低層雲、有高層雲。我們在地上看上面,反正雲都在天空嘛,可是呢,那氣象專家飛上天空去看就知道了,有高層雲、有低層雲,我們在地上根本就分不出來,同樣的有這種情況,這個出離心跟菩提心之間有一點差別。
那麼你發起這個出離心或菩提心以後呢,你會開始去進行,現在的錯是怎麼錯?慢慢地去驗證,要找一個真的,真的到底是什麼?你要慢慢去摸索,那這個呢叫摸索階段。所以剛開始摸索的人,想學佛的人,通常會去算命、學八卦、學易經、學中藥,推拿、拔罐,這個通通來了,只要跟身體、跟生命有關的,你都會去探討,什麼陽宅、地理、風水,什麼看面相、看星座、血型什麼都來,這是什麼?這表示你開始對生命在注意,這個就是一種摸索。什麼宗教都去,什麼也拜,看到石頭也拜,綁一條紅帶子在樹上你也拜,你也不知道爲什麼,反正,這個時候是很虔誠的,這叫摸索。
摸索的時代沒有錯,常常有人說“師父,那裏在拜一個石頭公,你覺得怎麼樣?”拜就拜了,那個人在摸索,他發起虔誠心,拜個石頭有什麼不可以呀?你不要老是用我們學佛究竟意來看那種狀況,那你沒辦法。剛開始要發心的人,他一定有摸索的。就像到我們寺院裏頭來也是一樣,他站在那裏,“師父我現在要做什麼?”我怎麼知道你要做什麼,“我剛到廟裏來,我什麼規矩都不知道,不知道進來以後要做什麼。”像這個都是在摸索的人,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知道怎麼問,一問就錯。那你就不要覺得他哪裏錯,要引導他一步一步走。
那我們到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摸索過一段時間了,這個時候我們是假設各位這叁個條件都具足。人格性健康,這個健康我們是指七、八十分以上的;那麼出離心也發了,你一再地檢討,一再地發掘,假如你現在還經常有在世間事在發誓,“我絕對不會怎麼樣,我一定不放棄什麼。”那你大概就完了,那種人格大概一點都沒用,在修行上來講完全沒用,在世間人可能說你這個情誼很深,那個什麼堅持什麼愛的真谛,或者什麼堅持事業的理念,或者什麼理想,那都是世間的,不是不好,世間來講都很好的。可是你對于這個虛幻的生命你根本就沒有認識,你要先搞清楚。
你對于虛幻生命有認識的話,世間的美可以,不是完全不行,那你隨緣過嘛,世間緣未了,暫時保留著一點也很美,但是你要知道那不是我究竟的。在過程裏,過去生修來的福報,這輩子就有一個業障一直愛著我,愛著不放,連吃個菜他都嫌我營養會不良,那這種情況是你過去生中修來的好福報,你不要詛咒他,那你就耐著把這個緣圓滿了以後,那你精進再講精進,那你不能“咔嚓”就卡斷,你說釋迦摩尼佛半夜都可以爬牆出去,那你不能夠去比照這個。
所以這個因緣我們要能夠這樣確定,那麼有很多不可了的惡緣,剛才講的是善緣,也有一些惡緣,你還是要慢慢地帶著,不能逃避它,把它圓滿了,那你要精進再精進。但是你現在那個出離志應該有了,舊有的、現有的第一世界、第一生命的虛幻你已經清楚了,你應該是在追求真實的生命,追求真實生命跟真實世界的同時,舊有的這些你把它保留著就好了。那個緣一轉變,你就業盡情…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