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識的汙染是最淺的,大概來講只有汙染百分之叁十。到了善惡念這邊,概念的汙染大概百分之六、七十,因爲它還有一些,不是很好的概念。那麼人都不見得都百分之百,大概八、九十的很多,七、八十的很多。越少的越好轉爲概念的善惡念。這個六、七十越接近叁、四十的,越好轉爲生滅念。生滅念,百分之叁十是最高的。
所以剛開始我們入流的時候,在處理這些特別難。我們講七次天上人間往返,大概就分七個階段。七個階段,大概你七個輪脈,你知道嗎,七個輪脈。當然我們在講這個部分都有關,但你要去把這個部分講完,它又需要一堆時間跟行法,那我們就不講了。你這一個從百分之叁十左右,一直要降到百分之十這個地方,大概就最後一個,最後一圈的地方了。這個地方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你的動靜二相,你所接觸的都會完全不一樣。你現在可以經驗一些,這個鼻根跟嗅覺,回家有香水拿起來先聞一下,看你能不能把它記錄起來。當你進入生滅念以後,再聞那個香水,同樣的香水感受不一樣。
我舉個例子你大概就知道,小時候我們吃過很多東西很好吃,譬如切仔面、最近廣告的福隆便當,你們要住宜蘭的人都知道,要到臺北來,因爲火車八個小時才會到,所以都要在福隆那個地方買便當吃,那個時候那個便當確實好吃。現在你再吃那個便當,現在我是沒吃了,你找不到那個味道,爲什麼呢?因爲早期,爲什麼兒童時代,早期那東西好吃,現在會不好吃?東西是一樣的,因爲那個時候接近生滅念,你現在是接近變異念,不好吃了。你現在在接觸一個塵境都一樣,越接近生滅念它會越,我們叫越清楚。越清楚它越純,知道嗎,因爲它汙染少。你越接近變異念的時候呵,它是越汙濁。
所以小時候你在哪個地方,像以前我們吃地瓜,烤地瓜很好吃,你現在再吃什麼烤地瓜、什麼連鎖店的,都不好吃,因爲你汙染太多了,你都在變異念裏頭。你不是用生滅念去吃的,你用生滅念吃地瓜,那生滅念、一定好吃,不是生滅念好吃(衆笑),對啊,生滅念好吃啊。你用變異念,那什麼東西也不好吃了。所以修行人他爲什麼,他到了他的淨土以後會很美,因爲他清淨,清淨都回複到原味,原味就好了。那你現在都汙染了,綜合法塵太多了,所以你的世界就混濁了,就混濁了。你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到,淨土是什麼個形像,也看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進入生滅念以後,你的六塵境界,因爲它一直會接近到純六塵。剛到生滅念的六塵,它還有一些綜合法塵的汙染,但你在善惡念的汙染太重了,到了變異念,已經都是綜合法塵了,你看不到六塵了。但是在這個住裏頭,那六塵你會逐漸顯現出來,所以你這個地方你去留意一下。一般講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根本都是綜合法塵的境界,你跟六塵都還抅不上邊,有沒有留意到。所以我們在講修行,你一定要把這個地方框得很清楚。
當然你能夠看到淨相,真的淨相,那個生命的感受,就絕對比動相的感受強,感受強,而這個地方的感受,是都可以講的。但你這個時候就會感覺,看到動相就比善惡念跟變異念強。其實你再注意看,善惡念對生命的感受,是比變異念對生命的感受強。看到動相的塵境,那種生命的感受,絕對比善惡念的生命感受強,看到靜相也一定會比動相強,你去慢慢的去體會這一點。那麼它逐漸接近的時候,你到了識性要進,從第叁念到第二念的時候,你生命的感受力很強,那生命能量就會很大了。生命能量不夠大,你不可能破無明,這很簡單的一個問題,是不是這樣,你留意看看。一個人意志不夠堅定、勇氣不夠的人,他沒有辦法做任何決定,你去留意看看,這就是一種生命能量。好了,現在你要破無明了,生命能量一定要到某一種水平以上,那你沒有那樣高的這種水平,這關鍵處。
破了無明以後進入根性,其實,假如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講,習氣都還在識性這邊,習氣還是都在這邊。因爲你的智慧還不能起作用,你只是用根而已。用根的話當然生命能量很好,所以這些人,大部分都會內守悠閑,內守悠閑,因爲他喜歡那種境界。那比起用識性、用無明這邊的話,那生命境界太好了,但是它有一種限製就是很窄,很窄,因爲他一動就到無明那邊去了。這邊他又展不開,你知道嗎,第二生命那邊他展不開,所以他完全就卡在那個地方,因此他內守悠閑,內守悠閑只是這樣講。就是他守住根跟塵境的關系,因爲那個時候,他跟六塵境界相處是根塵相接。那很舒服的,用剛才講的,你越看越清楚、越看越清楚。那個時候你生命看六塵是晶瑩剔透的,它就是存在而已,沒有任何的綜合法塵,沒有任何的綜合法塵,它只是六塵而已。
我們是活在綜合法塵裏,所以很複雜。那你要是真的只活在六塵裏,只有識性,那就色,而不是相,那個人生也很好。那我告訴你,很多人,很多人修行到第二念這邊,他沒有破無明進入第一念,你看不出來。因爲有破、沒破對你來講都一樣,都一樣,因爲你根本就不知道,除非你已經破無明,你才知道那個人有沒有破無明。要不然在第二念,應該來講第叁念、第二念跟第一念之間,你分別不出來,因爲他的人生是很美的,他生活中已經到處都是晶瑩剔透。是不是黃金爲地,那他可能都以爲是黃金爲地,因爲他所看的都是塵境的實質狀況,但是他用無明分別,第二念、第叁念,第一念不用無明,你要留意到這一點,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進到根性以後的人,他會很堅定不動,第二念、第叁念的人會動,差別只有這裏。就跟我們跟各位講的,那大梵天王叁十二相莊嚴,有沒有?大梵天,叁十二相莊嚴,他就到第二念來了,知道嗎,到第二念。他叁十二相莊嚴,但是他會動,所以眼睛會眨,雖然目犍連分不清楚,舍利弗說我看得到,因爲他走過這一關。因爲在第一念的,佛陀在第一念以後,所以眼睛不會眨。所以佛跟大梵天在一起的時候,目犍連分不出來,因爲兩個都叁十二相莊嚴,舍利弗用智慧,他知道。什麼叫智慧?因爲他有覺、空、滅,他用覺空滅一看就知道,哪個在第一念、哪個在第二念呵,就看得出來了。那你沒有覺空滅,你看不出啊,關鍵就在這裏。
我這樣講你沒聽過,第二念、第叁念在哪裏,你根本不知道,這經文都講得很多,可是經文用別的方式講,不是用我這個方式講,你看這很清楚嘛。佛到大梵天應供的時候,爲什麼目犍連會分不出來?爲什麼舍利弗分得出來?就在這裏啊。沒有答案?你們用大腦去找答案怎麼找得到,你只有用修行才知道,原來就是這樣喔,要不舍利弗怎麼比目犍連還厲害,二個都阿羅漢。你說目犍連在哪裏,你看就很清楚嗎,他是阿羅漢沒有錯,神通第一,他在第一念,他走不出去呵,走不出去啊。舍利弗、富樓那彌多羅,他們都在這邊,都在覺空滅裏面,不一樣。修行不能騙人,不要以爲你高明,你要高明你就要去揚州,高旻寺裏面的人都很高明。不然不行,真修行,真修行!
好了,根,到了根這邊你要有這樣的差別,看清楚了,這我很難跟你講什麼理論,因爲你沒到那裏。不過舉個故事給你看看,這些故事你們都清楚的,你講不出爲什麼所以然來,你講不出來嘛。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個用根不能停了。如是漸增,能聞所聞盡了,根不用了,這個時候覺就現前了。覺現前的老羅漢很多,老羅漢很多。那覺一現前,他又有很多狀況,那個就很精彩了,這人生就很精彩了。
老和尚要到村子裏去,從山上下來,就跟小沙彌講,這路上老虎很多,這個就是覺。他已經知道了,會不會在碰到哪一只老虎,那其實不重要,他是告訴你這個社會有這些狀況,我先跟你打預防針。看到老虎你要小心,它很可怕的,這種話現在講實在是不公平,其實不是老虎可怕,是男生的意志力不夠,老虎才可怕。不是老虎吃掉人,根本就是想吃老虎肉嘛。所以這一點可怕,不是老虎可怕。這個時候你就看到,他用覺在處理事情,講講講講…講到那邊,他發生問題了。小沙彌說剛才看的那個是什麼?他說那個就是老虎啊。他再走他說我還是喜歡老虎。那是他想吃老虎肉,不是老虎可怕,擬講清楚嘛,對不對?是他喜歡老虎,老虎又沒有咬你,你今天老虎可怕,是因爲老虎來吃你,老虎又沒吃你,是你想吃老虎肉呵,是問題在這裏。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跟一個凡夫差別,他就在于這個地方,他能夠先越過這個階段,然後知道往後要發生什麼,這個就是覺。這個生命能量,那就不是遇到才知道,在還沒到,他就能夠先處理,就能夠先處理。這個東西問題就來了,我們看世間人處理事情,就有這種情況。就他所知道他一定做,可是往後呢,我怎麼知道?在他所知道的範圍裏,他會一直跟你爭、跟你計較,往後的他不知道,那我不知道。因爲你不知道嘛,你沒有智慧嘛,你就執著在你的範圍裏,人家一定要依著你,這就問題,這就是執著。
所以這個時候你看到,他根本不是在修行的範圍裏,他完全在變異那邊,他是用他的所知在做揀別,然後他知道的,一定要強迫大家接受,他所知道的。而他沒有辦法去接受,別人所知道,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那麼他對往後要發生的事,他完全無知,等事情發生的時候,他說我本來就不知道,你們也沒講,這個就是情緒,就是情緒。因爲還沒有發生你告訴他,他根本不知道,所以他沒聽到,聽不進去,也沒有辦法接受,因爲他不接受你那些,他所不知道的意見嘛,你要留意到,這個時候都是在變異念,沒有辦法修行。
所以修行人他有一個基本心態,那就是人格問題,還是人格性問題。要接納人家的意見。你留意看看,你不要一直看說,這裏面寫些什麼,你在生活中所做的,在這裏都能印證,都能印證。能覺所覺,這盡聞不住,就是覺一直在成長,到這個覺盡了,覺到巅峰、覺到邊際的時候,就到空性了,就到空性。空是智慧,覺也是智慧,到了空的這個智慧,跟覺的智慧不太一樣。覺這個智慧,…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