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一集

  耳根圓通章第二十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我們把這個部分給各位做一個結論,這個所謂耳根圓通章裏面,我們是怎麼修的,這是一個關鍵處。大概這個地方最主要是講能、所兩部分,一個能、一個所。能就是聞性,聞性就是六根的作用,當它被無明所操縱的時候,那就叫識性,那無明未操縱之前,那就叫根性。那不管根性或識性,這個地方統稱爲聞性,所以聞性的意思,就是我們修學的能力,簡單的講,就是修學的能力。

  你現在生命必須進行一番改造,它有一個改造的動力,這個叫聞性。就這個修法,我們在修行的傳統領域裏,叫做聞性,印度叫做哈達瑜伽,我們這裏叫做聞慧。這個老兄當年翻譯,爲什麼用這個字,我們現在想不出來,那只能夠你入定,去問般剌密帝跟房融,你們倆兄弟,當時是怎麼決定用這叁個字,叫聞思修。可能跟當時的佛教文化背景有關,當時聞思修這叁個字的意思,就是初唐、隋唐那個時代,跟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在講聞思修的意義,跟你現在所謂的聞思修,那意義是不會一樣的,而且會差距相當大,會差距很大。

  這種語言文字上的實際內容狀態,有什麼差異,這個疑情你要一直帶著,一定要一直帶著。這裏面牽涉到兩個部分。一個是對你說到,你佛教真實義的部分,的理解跟體會,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層面,你可以了解到,你在這個世間,你跟人家相處,到底你了解不了解人家。有很多人常這樣講,其實你不了解我的心,不是人家不了解,是你不了解人家的心。你常常會這樣講,哎呀你不了解我,話講回來就是你不了解人家,那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爲你用的語言意義跟人家用的語言意義不一樣,看起來好像都用那個字。

  有很多人在講同理心,同理心沒有錯,人都有同理心。可是你不知道,你在講的同理心是,你要同理我的心,你從來沒想過,我要同理你的心,所以你老是覺得人家不了解你,你從來不想說你不了解人家。所以你對于這種詞彙的用法,古代怎麼用、今人怎麼用,要弄清楚。你要是帶有這種疑情的話,在跟人家相處的時候,你就會去體諒別人。

  同樣的還有第叁個作用,就是印度人對這叁個字在講什麼?這原始教義,對不對?我們中國人,爲什麼翻成這樣的文字來?那你又是怎麼看它的?這個就是問題所在。你這個地方,你可能還體會不出來,你去看日本人看漢字,那你就發現了,那意義完全不一樣。日本人對《心經》也都看懂,一個字一個字都懂,他們念下來就完全不懂。當然你也不懂,不過他比你不懂的,更是荒腔走板,看來都是漢字,完全不一樣。那你就可以了解到,我們把梵文翻成中文的時候,那翻的那幾個人,譯經家,那幾人應該懂,教給我們的,你就統統是你的法,不是佛的法,你無法去體會,這是一個我們跟各位提的地方。

  這聞思修這叁個字,我們這樣的解法,在曆史上還沒講過,沒人講過。換句話說,這《楞嚴經》在這邊,這部經爲什麼在當時印度的國王,不讓它帶出來呢?這部經在當時,應該是已經統合了,印度這叁大行法在裏面,所以我們在傳說中,那或許是一種傳說,把它歌頌得這麼殊勝,那我們卻很輕易的把它帶過去,這顯然是有問題,有一個嚴重的落差。裏面要如何去調整跟說明,我們不做那種學術研究,我們只是從修法中,把這個部分提出來,來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那麼現在呢從聞,聞慧,從哈達瑜伽這種修法來講的話,那麼它的重點是在能、所兩個部分。這個修法就在能、所上面。能、所的這個問題,在整個大乘佛教裏頭,修學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派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主流,可以這麼說。常常講到能所雙顯、能所雙泯,我們常常這樣帶過去。但是真正的講能所修法的部分,其實就是這個地方,聞慧的這個修法。

  它講聞性,聞性包括哪些呢

  那麼有能就有所,所又包括哪些呢?這個就是我們要談的了。那麼你聞性,能聞,那麼有這個聞、覺、空、滅四個部分。那所,就是動、靜、根、覺、空、滅六個。聞性,第一個聞就包括對于動塵、靜塵跟根性這個部分的一種穿透,能的部分,所以叫能聞。你從這個經文上面的情況來看,它一個能跟所,那我們在修行當中,現在難就難在,這個能你很難下手,掌握不到。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告訴你說,這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爲這個修法的目的,是在矯正我們的身心的缺憾,我們的身體,受到我們心理的影響,因爲心理受到生活環境的汙染,所以你的生命能量被覆蓋了,消失了。

  你完全是活在,那個無明以後,一直往後到最後的取、老死、生、老死那個地方,你一直活在那個地方。然後獨頭意思跟我執、自尊心的作用,你又以爲你是閻羅王,你掌控一切生死,你什麼都懂,那就完了。所以你一直在變異念那邊生生滅滅、生生滅滅,這個沒有辦法。修行,尤其從聞慧這個地方來,聞慧不是聽了就好,這個是一個修法,完整的修法,它就是要我們,把這一個障礙先給除掉,這個障礙先給除掉。所以我們說,修行人是越修越快活,爲什麼?因爲他把這些烏雲給掀開了,生命能量綻放了,所以這個不一樣的。那你爲什麼會一直悶著呢?這個就是一個關鍵處。

  所以這個修法,對于生命能量的展現,那有很大的幫助。印度人呢,他發現了用這個修法是最好的,所以它構成一個系統,我們來學這個部分,就是要學這個系統。因此你怎麼樣培養這個能,那它從所來,它首先就從所來。所呢,它把這個能的培養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動相,你直接正面可以看得到的。第二個是負相,這靜相你從負面來看的,這個叫動靜二黠。能夠看到動的,這是一種智慧。看到靜的,智慧比看到動的高一點。我們有很多人連動相也看不到,你不要以爲這動的大家都看得到。當你的心被覆蔽的時候,被你的欲望覆蓋的時候,你什麼也沒看到。

  師父百般叮咛,你聽都沒聽到,你說有聽到,有啊,都聽到了,聽到有用嗎?心裏不留著就是沒聽到,就是你沒有那個能量,你留不住。你說聲塵我都聽到了,其實那都是綜合法塵,你根本沒有辦法接受。同樣的,當你在煩惱的時候,外面的境界再美,你也沒看到,你在煩惱、失戀或者事業失敗、或者失意,外面美有什麼用,對不對?你根本沒看到,看到也不起作用。陽光那麼燦爛,你說哎呀進來,不要在那邊曬太陽,煩死了,對不對?雲雨霏霏在這山區裏,這濛濛的霧多美啊,你說哎呀真煩死了,濕搭搭的。你什麼也沒看到,你看到什麼,你這動相你都看不到,那靜相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當你那煩惱過重的時候,你別想修行,你世間生活的這些,你都看不到了,還修行什麼。

  這裏面,佛法在這裏,這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狀況。透過動、靜在這個地方,因爲聞慧這個修法,是讓你一步一步走上去。假如用修慧這個修法,那就不一樣,以聞性,假如說是耳根對聲塵的話,那以這一根來做訓練的話,用修慧它就不是這樣修,修慧是用唱頌名號。你不要以爲念佛是什麼,念佛的理論,中國的淨土宗,到現在一個都沒有,因爲它抓不到要領,它不懂得。它這個理論就是指,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你把它叫南無也可以,南無你們大概也只能南無了,你也不知道南無叫什麼意思。南無其實,我語言我是不通,語音我也不了解,假如按照判斷,應該是屬于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婆羅門教的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的名字其實叫做南羅瑪,它的翻譯應該叫做羅摩或那瑪。那我們對他的皈依,就直接稱呼他的名字叫羅摩、羅摩。我們來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其實他是走他這一派的行法,走他這一派的行法,因此稱呼他就叫南無。

  南無是個名字,那我們現在呢,把它變成皈依,其實他在稱念這個名號的時候,是有把他頂在奉持的意思,把這個人放在頂上,所以整個佛教裏頭,幾乎很多這種描述法。它是直接南無、南無、南無,把這個南無跟佛連在一起,跟法連在一起、跟僧連在一起,這就變成佛教了。那麼這後來呢,印度教它改變另外一個世代,他們不是追隨這個南羅瑪,它追隨的是佛陀以後的那一個,那叫做采丹亞。他要跟采丹亞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叫哈瑞亞,他就不叫南無了,他叫哈瑞亞、哈瑞亞這樣的稱呼法。

  這裏面他們不管是從一個下手,你現在認爲說,你念皈依也好,你念勝利也好,或者你念南無也好,都可以。他只要創造一個聲音,那個聲音裏頭帶有一種氣質,就我要跟你融合,換句話那個聲音的本質是果,那你是因,你的心是因,因要跟果合,這個叫因果合一的情況,就不是用能所了,而是用因果,這個是一個修法上最大的差別。那麼你自己來創造那個聲塵,其實是舌根的一種狀況,然後用你的聞性再聽回去。其實這裏面有一種狀況,大家稍微留意,因爲你現在都受過教育你知道,我們自己發音以後,你自己發音以後,你靜下來,那個聲音,是一直在你的身體裏回蕩,一直在回蕩,自己是個音箱,音箱你發音以後,它那個余音會存在。

  所以這個東西,來到中國以後,禅宗把它轉變爲念佛是誰,所以禅宗的人,每一個人都念佛,你放心沒有不念佛,不念佛的話大乘禅無法參,念佛是誰怎麼參。所以現代人在參禅,絕對沒辦法,因爲你一定要經過念佛,而且非常專注的念佛,那個音箱的共鳴,它會持續很久。當你一靜坐下來,佛號就起來了,佛號起來的話,那你才會去留意到聲塵呢,還是聞性。這個東西在你自己本身裏頭發現,就在聲塵聞性當中,你發現了本來面目,這是一個修法的關鍵。

  那麼你從聞慧這邊來修的話,你是從外塵來的,聲塵變成外來的。你從修慧這邊來修的話……這是他們修法中的差別。你沒有辦法把這些東西弄清楚的話,你怎麼修?這叫盲修瞎練,你留意到這真實的、實質性的問題,實質性的東西。所以當你沒有辦法,看到外塵境界的時候呢,那你就要鍛煉外塵。那你要修慧來的話,就自己來創造,看起來好像是…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