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一集

  耳根圆通章第二十一集

  海云继梦和上

  今天我们把这个部分给各位做一个结论,这个所谓耳根圆通章里面,我们是怎么修的,这是一个关键处。大概这个地方最主要是讲能、所两部分,一个能、一个所。能就是闻性,闻性就是六根的作用,当它被无明所操纵的时候,那就叫识性,那无明未操纵之前,那就叫根性。那不管根性或识性,这个地方统称为闻性,所以闻性的意思,就是我们修学的能力,简单的讲,就是修学的能力。

  你现在生命必须进行一番改造,它有一个改造的动力,这个叫闻性。就这个修法,我们在修行的传统领域里,叫做闻性,印度叫做哈达瑜伽,我们这里叫做闻慧。这个老兄当年翻译,为什么用这个字,我们现在想不出来,那只能够你入定,去问般剌密帝跟房融,你们俩兄弟,当时是怎么决定用这三个字,叫闻思修。可能跟当时的佛教文化背景有关,当时闻思修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初唐、隋唐那个时代,跟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在讲闻思修的意义,跟你现在所谓的闻思修,那意义是不会一样的,而且会差距相当大,会差距很大。

  这种语言文字上的实际内容状态,有什么差异,这个疑情你要一直带着,一定要一直带着。这里面牵涉到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你说到,你佛教真实义的部分,的理解跟体会,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层面,你可以了解到,你在这个世间,你跟人家相处,到底你了解不了解人家。有很多人常这样讲,其实你不了解我的心,不是人家不了解,是你不了解人家的心。你常常会这样讲,哎呀你不了解我,话讲回来就是你不了解人家,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你用的语言意义跟人家用的语言意义不一样,看起来好像都用那个字。

  有很多人在讲同理心,同理心没有错,人都有同理心。可是你不知道,你在讲的同理心是,你要同理我的心,你从来没想过,我要同理你的心,所以你老是觉得人家不了解你,你从来不想说你不了解人家。所以你对于这种词汇的用法,古代怎么用、今人怎么用,要弄清楚。你要是带有这种疑情的话,在跟人家相处的时候,你就会去体谅别人。

  同样的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印度人对这三个字在讲什么?这原始教义,对不对?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翻成这样的文字来?那你又是怎么看它的?这个就是问题所在。你这个地方,你可能还体会不出来,你去看日本人看汉字,那你就发现了,那意义完全不一样。日本人对《心经》也都看懂,一个字一个字都懂,他们念下来就完全不懂。当然你也不懂,不过他比你不懂的,更是荒腔走板,看来都是汉字,完全不一样。那你就可以了解到,我们把梵文翻成中文的时候,那翻的那几个人,译经家,那几人应该懂,教给我们的,你就统统是你的法,不是佛的法,你无法去体会,这是一个我们跟各位提的地方。

  这闻思修这三个字,我们这样的解法,在历史上还没讲过,没人讲过。换句话说,这《楞严经》在这边,这部经为什么在当时印度的国王,不让它带出来呢?这部经在当时,应该是已经统合了,印度这三大行法在里面,所以我们在传说中,那或许是一种传说,把它歌颂得这么殊胜,那我们却很轻易的把它带过去,这显然是有问题,有一个严重的落差。里面要如何去调整跟说明,我们不做那种学术研究,我们只是从修法中,把这个部分提出来,来提供给各位做参考。

  那么现在呢从闻,闻慧,从哈达瑜伽这种修法来讲的话,那么它的重点是在能、所两个部分。这个修法就在能、所上面。能、所的这个问题,在整个大乘佛教里头,修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流,可以这么说。常常讲到能所双显、能所双泯,我们常常这样带过去。但是真正的讲能所修法的部分,其实就是这个地方,闻慧的这个修法。

  它讲闻性,闻性包括哪些呢

  那么有能就有所,所又包括哪些呢?这个就是我们要谈的了。那么你闻性,能闻,那么有这个闻、觉、空、灭四个部分。那所,就是动、静、根、觉、空、灭六个。闻性,第一个闻就包括对于动尘、静尘跟根性这个部分的一种穿透,能的部分,所以叫能闻。你从这个经文上面的情况来看,它一个能跟所,那我们在修行当中,现在难就难在,这个能你很难下手,掌握不到。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告诉你说,这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为这个修法的目的,是在矫正我们的身心的缺憾,我们的身体,受到我们心理的影响,因为心理受到生活环境的污染,所以你的生命能量被覆盖了,消失了。

  你完全是活在,那个无明以后,一直往后到最后的取、老死、生、老死那个地方,你一直活在那个地方。然后独头意思跟我执、自尊心的作用,你又以为你是阎罗王,你掌控一切生死,你什么都懂,那就完了。所以你一直在变异念那边生生灭灭、生生灭灭,这个没有办法。修行,尤其从闻慧这个地方来,闻慧不是听了就好,这个是一个修法,完整的修法,它就是要我们,把这一个障碍先给除掉,这个障碍先给除掉。所以我们说,修行人是越修越快活,为什么?因为他把这些乌云给掀开了,生命能量绽放了,所以这个不一样的。那你为什么会一直闷着呢?这个就是一个关键处。

  所以这个修法,对于生命能量的展现,那有很大的帮助。印度人呢,他发现了用这个修法是最好的,所以它构成一个系统,我们来学这个部分,就是要学这个系统。因此你怎么样培养这个能,那它从所来,它首先就从所来。所呢,它把这个能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动相,你直接正面可以看得到的。第二个是负相,这静相你从负面来看的,这个叫动静二黠。能够看到动的,这是一种智慧。看到静的,智慧比看到动的高一点。我们有很多人连动相也看不到,你不要以为这动的大家都看得到。当你的心被覆蔽的时候,被你的欲望覆盖的时候,你什么也没看到。

  师父百般叮咛,你听都没听到,你说有听到,有啊,都听到了,听到有用吗?心里不留着就是没听到,就是你没有那个能量,你留不住。你说声尘我都听到了,其实那都是综合法尘,你根本没有办法接受。同样的,当你在烦恼的时候,外面的境界再美,你也没看到,你在烦恼、失恋或者事业失败、或者失意,外面美有什么用,对不对?你根本没看到,看到也不起作用。阳光那么灿烂,你说哎呀进来,不要在那边晒太阳,烦死了,对不对?云雨霏霏在这山区里,这濛濛的雾多美啊,你说哎呀真烦死了,湿搭搭的。你什么也没看到,你看到什么,你这动相你都看不到,那静相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你那烦恼过重的时候,你别想修行,你世间生活的这些,你都看不到了,还修行什么。

  这里面,佛法在这里,这个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状况。透过动、静在这个地方,因为闻慧这个修法,是让你一步一步走上去。假如用修慧这个修法,那就不一样,以闻性,假如说是耳根对声尘的话,那以这一根来做训练的话,用修慧它就不是这样修,修慧是用唱颂名号。你不要以为念佛是什么,念佛的理论,中国的净土宗,到现在一个都没有,因为它抓不到要领,它不懂得。它这个理论就是指,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你把它叫南无也可以,南无你们大概也只能南无了,你也不知道南无叫什么意思。南无其实,我语言我是不通,语音我也不了解,假如按照判断,应该是属于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婆罗门教的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的名字其实叫做南罗玛,它的翻译应该叫做罗摩或那玛。那我们对他的皈依,就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叫罗摩、罗摩。我们来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其实他是走他这一派的行法,走他这一派的行法,因此称呼他就叫南无。

  南无是个名字,那我们现在呢,把它变成皈依,其实他在称念这个名号的时候,是有把他顶在奉持的意思,把这个人放在顶上,所以整个佛教里头,几乎很多这种描述法。它是直接南无、南无、南无,把这个南无跟佛连在一起,跟法连在一起、跟僧连在一起,这就变成佛教了。那么这后来呢,印度教它改变另外一个世代,他们不是追随这个南罗玛,它追随的是佛陀以后的那一个,那叫做采丹亚。他要跟采丹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叫哈瑞亚,他就不叫南无了,他叫哈瑞亚、哈瑞亚这样的称呼法。

  这里面他们不管是从一个下手,你现在认为说,你念皈依也好,你念胜利也好,或者你念南无也好,都可以。他只要创造一个声音,那个声音里头带有一种气质,就我要跟你融合,换句话那个声音的本质是果,那你是因,你的心是因,因要跟果合,这个叫因果合一的情况,就不是用能所了,而是用因果,这个是一个修法上最大的差别。那么你自己来创造那个声尘,其实是舌根的一种状况,然后用你的闻性再听回去。其实这里面有一种状况,大家稍微留意,因为你现在都受过教育你知道,我们自己发音以后,你自己发音以后,你静下来,那个声音,是一直在你的身体里回荡,一直在回荡,自己是个音箱,音箱你发音以后,它那个余音会存在。

  所以这个东西,来到中国以后,禅宗把它转变为念佛是谁,所以禅宗的人,每一个人都念佛,你放心没有不念佛,不念佛的话大乘禅无法参,念佛是谁怎么参。所以现代人在参禅,绝对没办法,因为你一定要经过念佛,而且非常专注的念佛,那个音箱的共鸣,它会持续很久。当你一静坐下来,佛号就起来了,佛号起来的话,那你才会去留意到声尘呢,还是闻性。这个东西在你自己本身里头发现,就在声尘闻性当中,你发现了本来面目,这是一个修法的关键。

  那么你从闻慧这边来修的话,你是从外尘来的,声尘变成外来的。你从修慧这边来修的话……这是他们修法中的差别。你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弄清楚的话,你怎么修?这叫盲修瞎练,你留意到这真实的、实质性的问题,实质性的东西。所以当你没有办法,看到外尘境界的时候呢,那你就要锻炼外尘。那你要修慧来的话,就自己来创造,看起来好像是…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