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要再轉嘛。塵的時候就不是講根塵,它直接就是講色跟相的問題啊,有沒有?問題就在這裏啊,所以爲什麼我們前面要把那個地方跟你講清楚,關鍵就在這裏啊,要不然我們講到這裏啊,就要停下來,再把前面那八堂課再講一遍。所以我在跟各位講,你來跟我學華嚴在學什麼,我跟你講就學這一點,這一點我就牛啊,就很傲慢啦。因爲我必須很肯定的講,我假如不肯定把這一點講出來,你根本就不知道學華嚴跟學其它有什麼不同。

  《耳根圓通章》臺灣少說也有二十個人以上在講,你講的跟他有什麼不同,我不是爲了不同跟他不同,我跟你講我本來就跟他不同,因爲我們從法義這個地方講,我不是從教理這個地方講。那我既然要講法義的話,這整個結構我通通弄清楚啊;但是,他從教理講他沒辦法把這結構弄清楚,因爲他思維模式就卡在教理上嘛。那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在法義上面,所以這基本上是不同的東西啊。

  你是“彼佛教我”,那個“教我”開始嘛,我是從爲什麼他教我,對不對?我要問觀世音菩薩爲在那個地方爲什麼跟他學這個,爲什麼嘛?就是上帝創造人,你上帝是吃飽太閑捉一條蟲在那兒一癢一癢的,你什麼意思?你要把這個弄清楚啊,這個就是法義嘛。那你有透過這種探討跟追尋的時候,你的系統是一致的,我不是只有跟觀世音菩薩一致,也是跟觀世音佛一致,所以我跟各位講,這個法它本來就從自古以來恒常存在,那我們一講就是“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他會進到那個地方去。

  你假如只有教理講的話,那大概你也只能講給釋迦牟尼佛聽而已,你十方世界你去不了。釋迦牟尼佛說,對啊,我的徒弟就只有這樣而已。你沒有辦法入法界啊,所以你要入法界,這裏入啊,從法義就直接入啦。

  但是要翻開法義這一章沒那麼容易,你假如一直卡在乖兒子理論裏頭,你永遠走不出去,因爲沒人講你就不會,一定有人講你才會嘛。那就麻煩啦,那與其這樣的話,你就不要太自大,老老實實的修行,停心觀、四念處、四神足、四如意足,一步一步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你不要說,啊,那個小乘,我只要七寶池八功德水就好。你還是回到那裏去啦,你那個都不要,結果還要在七寶池裏,有蓮花大如車輪,然後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還不是又回到四念處去了。一樣啦,那是語言模式不同而己啊。這關鍵就在這裏,所以我們要這個先弄清楚。

  那這裏呢,既然傳統都講“耳根圓通”,那基本上我們還是從耳根跟聲塵上來講,這樣才能比較符合一點。事實上,假如有時間啊,我可是希望各位發心,你從眼根來講,從鼻根來講;有些人愛吃的,你從舌根來講,都可以啊,六根都可以講,怎麼不行呢?它又沒有特別跟你講是耳根。“這裏頭根本就沒有啊,人家佛佛相傳厲害呀。”你仔細看清楚啊,仔細看清楚這經文!我們都用慣性啊,耳根圓通,耳根圓通,你眼根圓通不行啊?它只是因爲排隊排到這裏,排到我,輪到我講耳根嘛,他就上來啊,他也沒有特別講耳根啊,是排隊跟他排耳根啊。這個是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你要有那個宏觀的氣度,那宏觀就是來自于你的深化,深化就是講高度嘛,雖然詞句是不同,它的意義就在這裏。

  好,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入流是指塵境跟你的根相觸的時候,假如你有無明作用,那個部分我們叫識塵相蕩,識性跟你的塵境互相激蕩,這個時候不能入流,你必須要訓練到能夠轉過去,到第二念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就不跟你講理論啦,告訴你心境要平靜下來,平靜……那麼當有個塵境來的時候,這個地方,你的心湖裏會有一點漣漪;從那個漣漪上面看,你的慣性、你的識性很強的時候,你馬上“叭”跳出來:狗在叫,那是阿美叫的,那小黑叫的,一大堆東西都跑出來,那你已經被拖走了,拖到很遠去了。你假如那個塵境一來,嗯,有塵境!有塵境的那個時候,馬上要退進去了,不能夠再分辨什麼塵境,你要留意到那一個關鍵。塵境一到,你連個什麼色塵聲塵都不分別,知道有塵境,就是你知道有狀況,你就退回去了,這叫入薩婆若海。

  你現在那個塵境看得很清楚:啊,一道光出來,哇,那光好亮好亮!那就完了,己經被抓走了嘛,對不對?問題是你在這個地方識性太強起作用你不知道,你要能夠看到識性跟根性之間的差別嘛。那個塵境一到,那你馬上要注意到,那塵境來的時候,我是識性、根性起作用,這叫動靜二相,到後面去。那你假如沒有的話,你這地方不知道啊,被拉走了,但是你要在住位裏面修行的話,這塵境來的話,你會發現色開始要轉入,就是說,這個色塵來了,我接受了,到要進去阿賴耶識去判斷說是什麼塵境的時候,馬上要收回來,這個就功夫在這裏,這是很嚴密的功夫啊。

  我這樣講是時間太長了,在那個禅坐中的境界,其實是瞬息萬變,那個應該來講是幾千萬分之一秒,它時間是非常短的,那語言沒辦法講的。你在那感覺的時候,嗯,嗯,只有你知道,根法無法表達嘛,我這個表達人家叫饒舌啦。你繞那麼長幹嘛,但是沒有辦法,只好用放大鏡把它放大出來看嘛,Point 嘛,你才看得到,藏在那裏面,你怎麼看得到,對不對,要放大出來嘛。放大出來其實那情境是不真啦,不真,可是你要模擬進去,所以這個地方講,你一定要修行到這裏。

  “入流亡所”的意思,就是當色到受,受要經過想的時候呢,你能夠倒回去叫做入流,不往阿賴耶識那邊走啦,一到阿賴耶識那邊就失敗了,已經五六念了,對不對?不往阿賴耶識那邊走,這個停住,倒回來,到色再止住,然後想要跨過去,這個才叫入流啊。那這個時候其實你在用功的狀況,無所,哪有所?那個時候哪有所?你自己都是你的心念在作用,對不對?那個時候叫做入流就亡所嘛。你從這個地方來看它沒有所,當你一直抓著所的時候己經去了,因爲你一入阿賴耶識就有所啦。狗叫,阿美又再叫啦,就來了,你已經到所裏面去了,不可能亡所,也不可能入流嘛。所以真修行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訓練到這個地方,第二個階段——住的階段,那五蘊在運作的時候你才能夠看得到。

  那當你在這個地方,你看看,所入——亡所嘛,亡所的話,所入就寂了。塵境一來,我已經丟掉啦,因爲我不讓它進阿賴耶識,退回去嘛。這入流了以後,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不可得。動靜二相,那這一個動沒有,爲什麼沒有?我要把它拿掉,進到無明那裏把無明給除掉,那就由色到相退回去啦,有沒有?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功夫在這裏啊。

  那和各位要先談的是:你要到生滅念這裏來,住位的生滅念,你才有辦法回到第二念——色,然後再從色講,入相,進第一念,那時候無明你可以破啊。但是,你現在假如不是這個樣,你是在變異念或者善惡念那邊,那就不一樣啦。你在第叁階段“異”,生住異滅的“異”這裏,那就不同啦,那是修養。

  修養當中包括“忍”在裏面,這個“忍”啊,世間人講的“忍”不是佛法講的“忍”,佛法講的“忍”是智慧,忍是智。那世間人講的“忍”是你欺負我,我忍下來,那個忍跟智慧無關。我們講的“忍”是“無生法忍”的“忍”,就是無生法智,它是智的意思。那是在漢朝到魏晉南北朝之間,他們翻譯的經典裏大部分都用“忍”,用“忍”不是用“智慧”。因爲當時,般若智慧到中國來,那個般若不知道怎麼翻,當時的人就把它翻成忍,就是智慧的意思。後來我們就全部都用智慧,忍就不用啦,所以很多人在看經典中的“忍”,又把“忍”翻譯英文的忍,忍耐的忍。那老外看不懂,他就問:“這個字怎麼忍耐啊?”我說:“你不用問,我看不懂,但我告訴你,只要是忍就是智慧。”那老外一看:“啊,這樣我懂啦。”就是在這裏,因爲你把它翻成“忍耐”就不對,它是智慧。

  那你在善惡念裏面一定是用忍耐,那就不對啦,智慧的産生啊,是到住以後,住以前才有智慧,那個時候智慧你慢慢成長。在異以前沒有智慧,你只有福報跟業力。那在異這邊還可以修福報,還可以修善因緣,還可以修善根,是可以這樣子。但是在變異那邊就沒有辦法,異滅的滅那邊,你就沒有辦法修,你只有耗損你的福報以及造業。所以凡夫爲什麼一定要到異這邊來,最少你修福報嘛,不要修苦報。一般人來講,所講佛法,大概都在異滅這邊;所以在異滅這邊所講的佛法,就是佛教故事、佛教笑話,最高級的是講一些佛教知識,名詞解釋給你聽,這個佛法就講得不錯啦,要講到住這一塊來,就很難很難,不是沒有,偶而你也會聽到,但不多。我們是比較不信啦。專門講這一塊,所以你會聽得很累,那個在講什麼,講什麼你會聽不懂,那你就用功吧,這裏要你修行啊,所以你一定要從住這個地方開始,入流你把那個背景弄清楚。

  入流一定在“住”這邊,那我們在這裏會有很多次的失敗。這塵境一來,尤其是法塵,法塵的出現,你會掌握不住。我們同修們在講,那個修行過程裏,剛才講的那種情況,有人己經到這裏了,那幾個我希望你們趕快報名,跟那個正師父表達清楚。你常常到那個地方,息很細,那麼要找息找不到,跟你講那不對,你已經被息把你騙走了,你要守住風門,息來很細就隨它細,你還是守住風門,你只是要知道息如何就好了,然後不要理它。

  很多同修用功到這種程度啊,那你就要提出來小參。這個地方你能夠守得住,你就在“住”這邊開始起作用啦,因爲你再跟著它走,你就己經進到第八意識裏面去了,到阿賴耶識裏面去了,那裏面有很多境界,包括光,包括氣動,觸功德等等。那你開始要做整理,因爲那裏面,在這個地方你只要安住在這裏,那個塵境一來,你如何處理的問題。那個處理會很快就到第二念啦,到第二念我們叫“你己經拿到Boarding Card”,Boarding Card知道嗎?登機牌啦,Stand by,開始等著要上飛機了。到第二念再來…

《耳根圓通章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