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定要再转嘛。尘的时候就不是讲根尘,它直接就是讲色跟相的问题啊,有没有?问题就在这里啊,所以为什么我们前面要把那个地方跟你讲清楚,关键就在这里啊,要不然我们讲到这里啊,就要停下来,再把前面那八堂课再讲一遍。所以我在跟各位讲,你来跟我学华严在学什么,我跟你讲就学这一点,这一点我就牛啊,就很傲慢啦。因为我必须很肯定的讲,我假如不肯定把这一点讲出来,你根本就不知道学华严跟学其它有什么不同。
《耳根圆通章》台湾少说也有二十个人以上在讲,你讲的跟他有什么不同,我不是为了不同跟他不同,我跟你讲我本来就跟他不同,因为我们从法义这个地方讲,我不是从教理这个地方讲。那我既然要讲法义的话,这整个结构我通通弄清楚啊;但是,他从教理讲他没办法把这结构弄清楚,因为他思维模式就卡在教理上嘛。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在法义上面,所以这基本上是不同的东西啊。
你是“彼佛教我”,那个“教我”开始嘛,我是从为什么他教我,对不对?我要问观世音菩萨为在那个地方为什么跟他学这个,为什么嘛?就是上帝创造人,你上帝是吃饱太闲捉一条虫在那儿一痒一痒的,你什么意思?你要把这个弄清楚啊,这个就是法义嘛。那你有透过这种探讨跟追寻的时候,你的系统是一致的,我不是只有跟观世音菩萨一致,也是跟观世音佛一致,所以我跟各位讲,这个法它本来就从自古以来恒常存在,那我们一讲就是“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他会进到那个地方去。
你假如只有教理讲的话,那大概你也只能讲给释迦牟尼佛听而已,你十方世界你去不了。释迦牟尼佛说,对啊,我的徒弟就只有这样而已。你没有办法入法界啊,所以你要入法界,这里入啊,从法义就直接入啦。
但是要翻开法义这一章没那么容易,你假如一直卡在乖儿子理论里头,你永远走不出去,因为没人讲你就不会,一定有人讲你才会嘛。那就麻烦啦,那与其这样的话,你就不要太自大,老老实实的修行,停心观、四念处、四神足、四如意足,一步一步来,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你不要说,啊,那个小乘,我只要七宝池八功德水就好。你还是回到那里去啦,你那个都不要,结果还要在七宝池里,有莲花大如车轮,然后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还不是又回到四念处去了。一样啦,那是语言模式不同而己啊。这关键就在这里,所以我们要这个先弄清楚。
那这里呢,既然传统都讲“耳根圆通”,那基本上我们还是从耳根跟声尘上来讲,这样才能比较符合一点。事实上,假如有时间啊,我可是希望各位发心,你从眼根来讲,从鼻根来讲;有些人爱吃的,你从舌根来讲,都可以啊,六根都可以讲,怎么不行呢?它又没有特别跟你讲是耳根。“这里头根本就没有啊,人家佛佛相传厉害呀。”你仔细看清楚啊,仔细看清楚这经文!我们都用惯性啊,耳根圆通,耳根圆通,你眼根圆通不行啊?它只是因为排队排到这里,排到我,轮到我讲耳根嘛,他就上来啊,他也没有特别讲耳根啊,是排队跟他排耳根啊。这个是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你要有那个宏观的气度,那宏观就是来自于你的深化,深化就是讲高度嘛,虽然词句是不同,它的意义就在这里。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入流是指尘境跟你的根相触的时候,假如你有无明作用,那个部分我们叫识尘相荡,识性跟你的尘境互相激荡,这个时候不能入流,你必须要训练到能够转过去,到第二念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就不跟你讲理论啦,告诉你心境要平静下来,平静……那么当有个尘境来的时候,这个地方,你的心湖里会有一点涟漪;从那个涟漪上面看,你的惯性、你的识性很强的时候,你马上“叭”跳出来:狗在叫,那是阿美叫的,那小黑叫的,一大堆东西都跑出来,那你已经被拖走了,拖到很远去了。你假如那个尘境一来,嗯,有尘境!有尘境的那个时候,马上要退进去了,不能够再分辨什么尘境,你要留意到那一个关键。尘境一到,你连个什么色尘声尘都不分别,知道有尘境,就是你知道有状况,你就退回去了,这叫入萨婆若海。
你现在那个尘境看得很清楚:啊,一道光出来,哇,那光好亮好亮!那就完了,己经被抓走了嘛,对不对?问题是你在这个地方识性太强起作用你不知道,你要能够看到识性跟根性之间的差别嘛。那个尘境一到,那你马上要注意到,那尘境来的时候,我是识性、根性起作用,这叫动静二相,到后面去。那你假如没有的话,你这地方不知道啊,被拉走了,但是你要在住位里面修行的话,这尘境来的话,你会发现色开始要转入,就是说,这个色尘来了,我接受了,到要进去阿赖耶识去判断说是什么尘境的时候,马上要收回来,这个就功夫在这里,这是很严密的功夫啊。
我这样讲是时间太长了,在那个禅坐中的境界,其实是瞬息万变,那个应该来讲是几千万分之一秒,它时间是非常短的,那语言没办法讲的。你在那感觉的时候,嗯,嗯,只有你知道,根法无法表达嘛,我这个表达人家叫饶舌啦。你绕那么长干嘛,但是没有办法,只好用放大镜把它放大出来看嘛,Point 嘛,你才看得到,藏在那里面,你怎么看得到,对不对,要放大出来嘛。放大出来其实那情境是不真啦,不真,可是你要模拟进去,所以这个地方讲,你一定要修行到这里。
“入流亡所”的意思,就是当色到受,受要经过想的时候呢,你能够倒回去叫做入流,不往阿赖耶识那边走啦,一到阿赖耶识那边就失败了,已经五六念了,对不对?不往阿赖耶识那边走,这个停住,倒回来,到色再止住,然后想要跨过去,这个才叫入流啊。那这个时候其实你在用功的状况,无所,哪有所?那个时候哪有所?你自己都是你的心念在作用,对不对?那个时候叫做入流就亡所嘛。你从这个地方来看它没有所,当你一直抓着所的时候己经去了,因为你一入阿赖耶识就有所啦。狗叫,阿美又再叫啦,就来了,你已经到所里面去了,不可能亡所,也不可能入流嘛。所以真修行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训练到这个地方,第二个阶段——住的阶段,那五蕴在运作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得到。
那当你在这个地方,你看看,所入——亡所嘛,亡所的话,所入就寂了。尘境一来,我已经丢掉啦,因为我不让它进阿赖耶识,退回去嘛。这入流了以后,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不可得。动静二相,那这一个动没有,为什么没有?我要把它拿掉,进到无明那里把无明给除掉,那就由色到相退回去啦,有没有?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功夫在这里啊。
那和各位要先谈的是:你要到生灭念这里来,住位的生灭念,你才有办法回到第二念——色,然后再从色讲,入相,进第一念,那时候无明你可以破啊。但是,你现在假如不是这个样,你是在变异念或者善恶念那边,那就不一样啦。你在第三阶段“异”,生住异灭的“异”这里,那就不同啦,那是修养。
修养当中包括“忍”在里面,这个“忍”啊,世间人讲的“忍”不是佛法讲的“忍”,佛法讲的“忍”是智慧,忍是智。那世间人讲的“忍”是你欺负我,我忍下来,那个忍跟智慧无关。我们讲的“忍”是“无生法忍”的“忍”,就是无生法智,它是智的意思。那是在汉朝到魏晋南北朝之间,他们翻译的经典里大部分都用“忍”,用“忍”不是用“智慧”。因为当时,般若智慧到中国来,那个般若不知道怎么翻,当时的人就把它翻成忍,就是智慧的意思。后来我们就全部都用智慧,忍就不用啦,所以很多人在看经典中的“忍”,又把“忍”翻译英文的忍,忍耐的忍。那老外看不懂,他就问:“这个字怎么忍耐啊?”我说:“你不用问,我看不懂,但我告诉你,只要是忍就是智慧。”那老外一看:“啊,这样我懂啦。”就是在这里,因为你把它翻成“忍耐”就不对,它是智慧。
那你在善恶念里面一定是用忍耐,那就不对啦,智慧的产生啊,是到住以后,住以前才有智慧,那个时候智慧你慢慢成长。在异以前没有智慧,你只有福报跟业力。那在异这边还可以修福报,还可以修善因缘,还可以修善根,是可以这样子。但是在变异那边就没有办法,异灭的灭那边,你就没有办法修,你只有耗损你的福报以及造业。所以凡夫为什么一定要到异这边来,最少你修福报嘛,不要修苦报。一般人来讲,所讲佛法,大概都在异灭这边;所以在异灭这边所讲的佛法,就是佛教故事、佛教笑话,最高级的是讲一些佛教知识,名词解释给你听,这个佛法就讲得不错啦,要讲到住这一块来,就很难很难,不是没有,偶而你也会听到,但不多。我们是比较不信啦。专门讲这一块,所以你会听得很累,那个在讲什么,讲什么你会听不懂,那你就用功吧,这里要你修行啊,所以你一定要从住这个地方开始,入流你把那个背景弄清楚。
入流一定在“住”这边,那我们在这里会有很多次的失败。这尘境一来,尤其是法尘,法尘的出现,你会掌握不住。我们同修们在讲,那个修行过程里,刚才讲的那种情况,有人己经到这里了,那几个我希望你们赶快报名,跟那个正师父表达清楚。你常常到那个地方,息很细,那么要找息找不到,跟你讲那不对,你已经被息把你骗走了,你要守住风门,息来很细就随它细,你还是守住风门,你只是要知道息如何就好了,然后不要理它。
很多同修用功到这种程度啊,那你就要提出来小参。这个地方你能够守得住,你就在“住”这边开始起作用啦,因为你再跟着它走,你就己经进到第八意识里面去了,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那里面有很多境界,包括光,包括气动,触功德等等。那你开始要做整理,因为那里面,在这个地方你只要安住在这里,那个尘境一来,你如何处理的问题。那个处理会很快就到第二念啦,到第二念我们叫“你己经拿到Boarding Card”,Boarding Card知道吗?登机牌啦,Stand by,开始等着要上飞机了。到第二念再来…
《耳根圆通章 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