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十集
海雲繼夢和上
這經文到這裏我們算是講完了,接著就是結論,“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是經家的結論,經家所做的結論,當然也是鸠摩羅什所翻譯,但是這部經在這裏作結束,有點突兀。因爲佛講經講到這裏,講到說這個舍利弗,這是第叁十四次叫舍利弗,叫了,“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到這裏他沒有作結論,他只說到這很難,教你們更難,沒結束啊,下面還有什麼呢?有沒有感覺到經文講到這裏好像有點斷了,有沒有?這個就是這部經是從某一個地方摘錄出來的。假如各位要做研究,我想我提供給各位作研究的情況是相當豐富。當然鸠摩羅什本身把經文刪除的刪很多,這是事實,也是個前提,但是基本上它是很完整的,這個地方應該有一個圓滿的收尾,有沒有,這裏都沒有,就到這裏,突然間緊急刹車,結束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你注意到,這裏有一個東西沒有——菩薩,有沒有,這部經沒有菩薩,很特別的哦,這是大乘經典哦,而且講大乘法門的人,非常推崇這部經哦,而這裏面沒有菩薩,這是爲什麼?這不是我加的,我只是提醒你看經典,你不要說我又在批評什麼,我沒有批評,我只是跟你提出來給你看一下,這部大乘經典裏爲何沒有菩薩,有沒有?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換句話說,這部經本來就是爲舍利弗及諸比丘所講的,爲這些阿羅漢講的。這就回到我們前面的基本定義,他是告訴這些阿羅漢說不要吵了,反正你們死後通通死到極樂世界去,不要再問我要死到哪裏去。
前面就跟各位講,他就是問這個問題,這些阿羅漢天天都在吵,我們在克裏希納那邊,死後還可以到克裏希納的天國去,現在來到你這裏說出叁界,出了叁界要死到哪裏去,那不然失蹤了,消失了嗎?在法界中就不見了嗎?不是。那要不是,到哪裏去呢。佛告訴我們說,你們這些阿羅漢有成就的,通通到報身佛的世界去,因爲你們都已經修學成就了,所以都到報身佛的成就的極樂世界去,有沒有,講的很清楚。雖然這大乘經典裏,不像我們現在用語言、理論指導得很清楚,但是在這個地方,這一切都表達很清楚,你看的很清楚,他不是跟菩薩講的,要跟菩薩講的就直接入法界了,有沒有,因爲羅漢,所以到報身佛的世界。所以這一部經它的殊勝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欲界的凡夫們,你要進入報身佛還是容易的,要直接入法界是要下點功夫,到報身佛世界不難,只要你在生活中有所覺醒。
我常跟各位講說,世間人有很多人都成就了這個覺醒的工作,但是他因爲沒有佛法的指導,所以他不知道死到哪裏去了,死了還是再來。而那些世間人,在工作上某一部分有所成就的,某一部分,各位有沒有看過那建築房子的那工人,一次十個磚塊,十個磚塊,這邊五塊這邊五塊,一次十個兩排,啵!丟上去,啵!丟上去,上面的人,啵!就接過來,有沒有?我們丟一塊都丟到頭破血流了,比較功夫夠的就五塊,咻!上去,上面的人,咻!接過來。功夫厲害,就老師父就一次,這手不知道怎麼那麼大,我就搞不懂,一撐開,這邊五塊,這邊五塊,然後手一伸,咻!上去。真的是,小時候看他們好厲害,我兩塊丟上去趕快抱著頭跑,掉下來會打到自己。你不要看這個,他們都有所覺悟的人,你不要看那個工人,他也是大修行人,不信你去丟五塊石頭看看,五塊磚塊看看,你丟上去就五個人要進醫院。即使這小動作,它都要很高深的技巧,所以古人他那個工作都很幸福也很快樂啊,對不對。你不要看,嘿!嘿!嘿!每天這樣嘿多少次,因爲他們一塊磚算多少錢,一次十塊就等于丟了十次,不能丟破,破了要賠哦。所以你不要看古人,看起來比較窮,窮是我們講的,他比我們幸福跟快樂,即使那個最基本的粗工,對不對,粗工的生活他很快樂啊,很幸福啊。
我們看夜市場,炒面,炒粿條給人家吃,你看他炒的好高興,有沒有,一鍋子都是火,嘩!嘩!我們很好吃,很好吃,你知道,炒的人他也很高興,有沒有,爲什麼?他從中産生樂趣,從中入了叁昧,光是那個叁昧就是一種覺醒,知道嗎,那個叁昧力就可以改變他的業力。要改變業力只有叁昧力,叁昧力的意思就是業寄法界,轉了。所以你不管在人生中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到産生叁昧力,就産生興趣啦,簡單講啊,興趣要一直做一直做做到很熟練,這個就是一個要領。
我們可惜的是,這些世間人有了這個能力以後,他很自負,自負啊,你講什麼他不信,佛法變成流俗的一個小技巧,你跟他講不起作用。所以他們要能夠覺醒到佛法重要的時候,那個時候,其實都在像法時代,在末法時代佛法就難了。所以我們現在要的是全方位來調整,重建佛教的價值觀,你才有辦法讓這個世間對佛法有重新的認識。
要對佛法重新認識,一定要肯定生命存在的價值,假如生命存在世間沒有價值的話,佛法絕不會興盛,它變成服務人民的一種工具而已。它不是服務你的欲望,它是在解決你欲望的束縛,聽懂嗎?佛教是在解決人被欲望束縛的那種痛苦,要把你解除掉,它不是服務你的欲望,知道嗎?所有的知識都在服務你的欲望,所有的知識,包括學術,包括政治,包括什麼社會主義,什麼福利製度,都在服務你的欲望,只有佛法是幫助你解除束縛你內心造成痛苦的那個欲望。人只有解除欲望的束縛,他才能夠解脫。
你記得,我們要解脫,就是要解除那個欲望對你的束縛,你能不能放下,你放不下,佛法在幫你做這件事。你假如想到這一點要來學佛的話,那就對了,就對了。你什麼欲望束縛你,你看得到嗎?看不到,至少你感覺到那種痛苦,對不對,找不到欲望,這是凡夫的通性嘛,找得到,你就快解脫了,對不對,看破了嘛。因爲你找到你就容易看破,你找不到你就看不破。所以無明,無形的欲望叫無明,一直掐著你,只有佛法能做這一點。而佛法這一點,世間人又把它當做說佛法是服務欲望的工具,那就錯了,它不是服務欲望的工具。
就像很多人說宗教都是勸人行善,佛教當然也勸人行善,可是它不止于勸人行善,你又不能講佛教不是勸人行善,對不對,你不能這樣講,你說佛教是勸人行善的嗎?好像不敬佛教的意思,所以在回答這一類話的時候,你都要知道,這話裏頭是有陷阱的。佛法不止是在勸人行善,它是在消除你的欲望,因爲欲望掐著你,使你産生痛苦,它不是服務欲望的。都在勸人行善也在服務欲望,對不對,行善是你的欲望,佛法不是,佛法是解除欲望對你的束縛,這個一解除,你沒束縛,你就解脫了,你就沒痛苦了,是不是?把終極目標給弄清楚。OK,今天這一會我們就跟各位講到這裏,有問題的你就提出來。這裏有幾個問題,簡單的跟各位作答。
問:請問報名參加課程的詳情如何?時間、地點、法門、費用?
答:這個報名以後,我們統計以後再通知大家。詳細的情況,這個我們要上的課程,我們會再進一步跟你通知。因爲有很多課程我們要分類。我們想要再派師父過來,也要看我們這邊同修的狀況,因爲大家這種層次、類別,各有參差,要怎麼進行好呢,我想我們是大家各種資料彙集以後我們再研究最妥善的方法。
問:請問在房間面向窗口做歸零功課可以嗎?
答:那你這個時候就觀想窗口外面的天空就像個大壇城一樣,諸佛菩薩就在那裏接受你的歸零功課。OK。
問:爲什麼在道場誦經或禮佛時會感覺到有衆生在附近?或是背後感覺到有壓力?爲什麼有些人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答:這個常有,每個人的時間、因緣不同。你有這種感覺你不用在意,這一點跟剛才這個同修問那個持咒可否産生一些不可思議的力量一樣,這兩個我合並跟你作答。有些人會有一種感覺,這持咒的時候好像背後有一些衆生跟著你在做功課,或者一堆人跟著你。通常有這種情況,你的這個人是屬于比較敏感性體質。這個敏感,過敏性體質,跟醫生講的會過敏的那個過敏不一樣,這是心理上的一種敏感性。本來我們這個世間,就有所謂鬼道跟神道的衆生,本來就有,但是我們一般人是感受不到。你大概會聽到人家講我經常遇到鬼,某些人遇到鬼,這些會常遇到鬼的人,是體質偏向陰,但是你很少聽到說我遇到神,或者我遇到上帝,大概很少遇到,假如會遇到的人,是體質偏向陽,陽剛之氣比較多。所以陽剛之氣的人,從來不會感覺到有什麼鬼的問題,可是他經常會有一些瑞相出現,也就是遇到神。遇到神你不會說我看到神,可是遇到鬼,你會見到鬼,因爲你在擬人化的過程裏,鬼比較容易因爲你的錯覺而遇到擬人化的鬼;可是天神你通常不會遇到,因爲天神很難被你擬人化,天神是種陽剛之氣,是一種燦爛、光明的那一種喜悅的氣氛;鬼的感覺是一種悲傷、憂郁、陰沈的氣氛。它只是應該來講用氣氛比較貼切,可是因爲你容易把它擬人化,就會以爲會見到。誰說鬼那麼大福報跟你長一樣?你大概不知道,因爲你遇到鬼的時候是向後跑,向後轉就趕快跑,大概你跑的最快,兩只腳大概像兩個輪子這樣滾,這是你最快的速度。可是當你遇到鬼的同時,你向後轉的時候,我告訴你,鬼也向後轉,但他用飛的。所以你會說當我回頭的時候就看不到,當然看不到,他已經飛走了。你不過是向後轉兩腳發軟,跑不掉,你就回頭看一下,當然你看不到他…
《佛說阿彌陀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