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魄力這樣把它刪掉,你要知道,現場多少人反對呀。他在哪裏翻呢,他在草堂寺逍遙園翻,各位有沒有去過,沒去過,哪天可以帶你去,在西安的郊外,非常有名的一個寺院,他在當場做這樣的決定。一般來講你翻譯經典,十方佛就十方佛,一個也不漏,沒有就不講了,有了爲什麼不翻呢,他刪掉了,但是一千五、六百年來,多少人在誦這部經,沒有人說他不對,對不對。從藕益大師特別稱贊,寫要解,蓮池大師寫疏鈔,有沒有,大部頭大部頭一直出來,近代淨空法師也一直講,怎麼沒有人批評他,對不對,因爲他確實把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抓住了。那麼我們現代人來看,卻又完全誤解了,怎麼誤解呢,我們慢慢的講給你聽,你聽到你誤解的地方糾正就好。

   好,我們先看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我先把這句簡單的介紹,我不按照傳統的講,傳統你看注解很多了。爲什麼這部經在祇樹給孤獨園講,你大概不知道。那麼你按照意識形態來講,這是寫經的格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裏哪裏,與諸比丘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共同講這部經,這好像就結束了。不一樣,這裏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曆史背景。

   因爲佛陀原來講經是到處走的,在靈鹫山上講,這是最有名的,靈鹫山這個聖地,後來在這個祇樹給孤獨園講,他住的時間最長,佛陀講經弘法的時間四十九年,將近五十年,在這裏就住了一半的時間,二十五年。你知道二十五年是怎麼樣嗎?你想不起來,因爲你大概沒有一個地方住二十五年。住二十五年,有四分之一世紀了,對不對。當他一群人,在他身邊住了二十五年的時候,他有哪些現象會産生,你知道嗎?前面叁五年,大家都在適應環境,對不對,叁、五年適應以後,大家就穩定下來了,穩定下來每天都做同樣的生活,同樣的工作,是不是。好,當你一再的反複重複這些生活的時候,你是不是叫做穩定。當你生活穩定下來以後,跟生活不穩定的時候,你的觀念是兩種的,你注意看看,你生活穩定跟不穩定是不一樣的哦,有沒有留意到?所以人一直在生活中生活的人,你都要留意,當不穩定生活産生,你能不能適應?不穩定的人不要緊,因爲你一直在不穩定中,當穩定下來你就好適應了。

   可是你會知道,現在講的是你家庭教育的問題啊,你的孩子假如一直都在你家裏很穩定長大他是很乖的乖兒子的時候,你就要留意了,當他生活開始起變化,他可能就會進入叛逆狀態,它會引發他出來,這是生命的一種什麼——人性。你一直很穩定的孩子,將來結婚以後,他才要開始叛逆,那你就災難了,我跟你講,孩子要叛逆趁早,越早越好,成本越低,年紀越大叛逆,成本越大。你去留意這個東西,你不要以爲這個,這個牽涉的範圍太廣,我不講太廣,我只是跟你提一下。

   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是,當這些修行者,一直在祇樹給孤獨園住這麼長的時間以後,已經穩定下來,十年以後就穩定了,穩定了以後有一些狀況産生。本來這些阿羅漢,因爲後面講的“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舉了十六個阿羅漢,對不對。大家都知道,《阿彌陀經》是跟阿羅漢講的,但是你要留意,跟你講《阿彌陀經》的人,都忽略了這一句話,他自己講他也忘了,十六個大阿羅漢,對不對,通通在啊,十六個大阿羅漢通通在。後面他只提到四個菩薩,這四個菩薩很特別,一個是文殊師利法王子,一個是阿逸多菩薩,一個是幹陀诃提菩薩,幹陀诃提菩薩叫做不休息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你知道,智慧第一,對不對,那個阿逸多菩薩是未來佛,下一個,一生補處的佛,對不對,這兩個當然最大,不用講。可是後面這兩個,一個是不休息菩薩,一個是常精進菩薩,那你就知道,你要修這個法門要記得這個東西,一個不休息菩薩,一個常精進菩薩。這個法門我告訴你,還真難修,你要具備這兩個條件:要念佛,不管你把《阿彌陀經》當作是念佛也好,或者禅修也好,或者密法也好,這我不管,你只要定了這個,它基本條件就是不休息,第二個就要常精進,怎麼樣常精進,怎麼樣不休息,我們等一下再講。

   這裏告訴我們,爲什麼他跟這十六大阿羅漢講呢,這個就涉及到爲什麼我要提到祇樹給孤獨園住二十幾年的問題,當大家都跟著佛陀東奔西走,有沒有,佛陀不是四處講經弘法嘛,一大堆人跟著,這些人跟著。其實他們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譬如說要跟的話,大家上火車,火車一千兩百五十人,每個車箱點一點,有沒有到齊,到齊車子開走嘛,可是以前不是,大家都走路,有的走快,有的走慢。我跟你講,走一走就很多人丟了,丟掉了,然後走一走,又不知道從哪裏又跑出來,又接上去了。古代都是步行走路的,佛陀也是徒步的,所以很多這種狀況,你不知道。所以當大家在外面奔波的時候,那沒有什麼問題,就跟著佛走就好,至少有飯吃,可是當他在祇樹給孤獨園住下來,安定下來以後,那就不一樣了。

   這個時候我把這十六個阿羅漢名字念一遍。他講“長老舍利弗”,這是第一個,這部經後面除了這一個舍利弗,跟最後還有一次舍利弗,這兩個舍利弗以外,還有叁十四個舍利弗。你記得,每一次佛陀叫舍利弗,都等于叫這十六個人,你要記得這個原則,所以他是排第一個。第二個“摩诃目犍連”,第叁個是“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喬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少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一共十六個,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幹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護法只舉一個——釋提桓因。

   你要知道他現在在序言裏出現叁種人:阿羅漢十六個,菩薩四個,護法天王一個。這個各位你不懂得經典的語言模式你不知道,這個他是告訴你生命的結構,是以阿羅漢爲主,換句話說,這部經是告訴我們,佛陀是跟阿羅漢講話。你已經弄清楚了,主要是跟阿羅漢講的,不是跟我們講的,你先把這弄清楚。

   而怎麼講呢,是因爲這些人在生活穩定以後,他發生一種現象,這一點我相信是沒人會跟你講的,因爲你沒有在那個時代生活過。大家知道,舍利弗、摩诃目犍連這些人,當時原來是什麼?都是外道,包括佛陀也是外道。你必須要肯定這一點,佛還沒成道之前,他是外道,他在婆羅門那邊修法,你不要以爲佛天生就是佛,沒有那回事。佛陀當時所有的弟子,每一個都是外道,尤其這十六個,沒有一個是佛度的,都是外道,周利盤陀伽是了,那也是笨蛋,外道的笨蛋,人家都開悟了,就只有他一個不開悟,哭著哭著要走出去,剛好碰到佛陀,佛陀叫他回來,掃地掃到開悟的就是他。這很簡單的情況,要不然其它像目犍連、迦葉都是外道啊,而且是外道的領袖,你要知道這一點。

   好了,當大家在外面奔波的時候,沒問題,因爲確實,大家都到了非想非非想定,已經到了那個時候。好了,現在佛陀說“善來,比丘”,他們都證阿羅漢了,爲什麼?因爲他們了解苦集滅道,了解叁十七道品,這些都是當時外道沒有的,他們從佛陀學到這個東西,是真正證得阿羅漢,也出叁界了,這個沒有問題。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南傳的佛教,所謂講南傳,就是原始佛教,其實佛陀是跟四禅定、四空定的人講的。你聽好,原始佛教的部分,佛陀跟這些大阿羅漢講的那些記載,其實都跟四禅八定講的,都是色界、無色界的人,不是欲界的人,所以你不要瞧不起小乘,修小乘的人他的善根都是色界、無色界的,你要留意到,四禅八定啊。

   你要留意到,佛陀跟他們講,是跟這些根器的人講,所以你修不來,你也沒四禅,也沒八定,你跟人家修什麼。所以我們老是覺得說,這個小乘阿羅漢小,小乘阿羅漢哪小啊?小乘是你講的,你有資格講嗎?他們都四禅八定的大善根人,我們還是欲望雜想一堆的人,你一點禅定都沒有,你跟人家比什麼?所以阿含,你修不開悟,因爲他是跟有禅定的人講的,我們沒禅定啊,你留意沒?大家老是覺得阿羅漢小,菩薩大,你哪是什麼菩薩,有沒有留意到?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差別。

   好了,這些人本來在克裏希納這邊,是不是叫克裏希納,婆羅門他們信仰的是克裏希納,那麼他們說,他們當時到了這個時候,不只阿羅漢,他們有的是牟尼,釋迦牟尼嘛,很多牟尼啊,有的是阇梨呀,有的是和尚啊,他們都是已經有成就的人,當然都可以回到——最後就回到克裏希納的國土去,這個問題沒問題吧。你因爲不在那裏,你不知道,因爲你也沒有那個國土,你也沒有那個身份證,但是他們都有。可是現在我來到你這裏,你說我證阿羅漢我出叁界,請問你,那我死後到哪裏去?這個問題是這樣産生的。

   而當時這些阿羅漢,因爲生活穩定下來,這十六個人,我想十六個大概都有,還不只這十六個,那五百阿羅漢,幾乎每一個都跟佛陀問這個“那我們死後要到哪裏去?”你知道嗎,每一次吃飯碰在一起,“佛陀,我們死後要死到哪裏去?”問一次,佛陀可能笑笑,講一下就好,當一天好幾次問的時候,我告訴你,佛,你看他的頭就知道了,毛起來了啦,火大了,你知道嗎?所以他就跟這個人等于十六個大阿羅漢,所有大阿羅漢,這一千兩百五十五個人都到的時候,他發脾氣了:“我告訴你們,你們要死到哪裏去,我就講給你聽。”是這樣的情況。

   當然講佛陀生氣好像很奇怪,佛是不生氣的,可是這個地方,確實是告訴我們有這樣一種狀況。因爲這些阿羅漢原來在婆羅門那邊,他們都有克裏希納的國土可以去,現在…

《佛說阿彌陀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