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魄力这样把它删掉,你要知道,现场多少人反对呀。他在哪里翻呢,他在草堂寺逍遥园翻,各位有没有去过,没去过,哪天可以带你去,在西安的郊外,非常有名的一个寺院,他在当场做这样的决定。一般来讲你翻译经典,十方佛就十方佛,一个也不漏,没有就不讲了,有了为什么不翻呢,他删掉了,但是一千五、六百年来,多少人在诵这部经,没有人说他不对,对不对。从藕益大师特别称赞,写要解,莲池大师写疏钞,有没有,大部头大部头一直出来,近代净空法师也一直讲,怎么没有人批评他,对不对,因为他确实把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抓住了。那么我们现代人来看,却又完全误解了,怎么误解呢,我们慢慢的讲给你听,你听到你误解的地方纠正就好。
好,我们先看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我先把这句简单的介绍,我不按照传统的讲,传统你看注解很多了。为什么这部经在祇树给孤独园讲,你大概不知道。那么你按照意识形态来讲,这是写经的格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哪里,与诸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共同讲这部经,这好像就结束了。不一样,这里我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历史背景。
因为佛陀原来讲经是到处走的,在灵鹫山上讲,这是最有名的,灵鹫山这个圣地,后来在这个祇树给孤独园讲,他住的时间最长,佛陀讲经弘法的时间四十九年,将近五十年,在这里就住了一半的时间,二十五年。你知道二十五年是怎么样吗?你想不起来,因为你大概没有一个地方住二十五年。住二十五年,有四分之一世纪了,对不对。当他一群人,在他身边住了二十五年的时候,他有哪些现象会产生,你知道吗?前面三五年,大家都在适应环境,对不对,三、五年适应以后,大家就稳定下来了,稳定下来每天都做同样的生活,同样的工作,是不是。好,当你一再的反复重复这些生活的时候,你是不是叫做稳定。当你生活稳定下来以后,跟生活不稳定的时候,你的观念是两种的,你注意看看,你生活稳定跟不稳定是不一样的哦,有没有留意到?所以人一直在生活中生活的人,你都要留意,当不稳定生活产生,你能不能适应?不稳定的人不要紧,因为你一直在不稳定中,当稳定下来你就好适应了。
可是你会知道,现在讲的是你家庭教育的问题啊,你的孩子假如一直都在你家里很稳定长大他是很乖的乖儿子的时候,你就要留意了,当他生活开始起变化,他可能就会进入叛逆状态,它会引发他出来,这是生命的一种什么——人性。你一直很稳定的孩子,将来结婚以后,他才要开始叛逆,那你就灾难了,我跟你讲,孩子要叛逆趁早,越早越好,成本越低,年纪越大叛逆,成本越大。你去留意这个东西,你不要以为这个,这个牵涉的范围太广,我不讲太广,我只是跟你提一下。
现在我要跟各位谈的是,当这些修行者,一直在祇树给孤独园住这么长的时间以后,已经稳定下来,十年以后就稳定了,稳定了以后有一些状况产生。本来这些阿罗汉,因为后面讲的“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举了十六个阿罗汉,对不对。大家都知道,《阿弥陀经》是跟阿罗汉讲的,但是你要留意,跟你讲《阿弥陀经》的人,都忽略了这一句话,他自己讲他也忘了,十六个大阿罗汉,对不对,通通在啊,十六个大阿罗汉通通在。后面他只提到四个菩萨,这四个菩萨很特别,一个是文殊师利法王子,一个是阿逸多菩萨,一个是干陀诃提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叫做不休息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你知道,智慧第一,对不对,那个阿逸多菩萨是未来佛,下一个,一生补处的佛,对不对,这两个当然最大,不用讲。可是后面这两个,一个是不休息菩萨,一个是常精进菩萨,那你就知道,你要修这个法门要记得这个东西,一个不休息菩萨,一个常精进菩萨。这个法门我告诉你,还真难修,你要具备这两个条件:要念佛,不管你把《阿弥陀经》当作是念佛也好,或者禅修也好,或者密法也好,这我不管,你只要定了这个,它基本条件就是不休息,第二个就要常精进,怎么样常精进,怎么样不休息,我们等一下再讲。
这里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跟这十六大阿罗汉讲呢,这个就涉及到为什么我要提到祇树给孤独园住二十几年的问题,当大家都跟着佛陀东奔西走,有没有,佛陀不是四处讲经弘法嘛,一大堆人跟着,这些人跟着。其实他们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譬如说要跟的话,大家上火车,火车一千两百五十人,每个车箱点一点,有没有到齐,到齐车子开走嘛,可是以前不是,大家都走路,有的走快,有的走慢。我跟你讲,走一走就很多人丢了,丢掉了,然后走一走,又不知道从哪里又跑出来,又接上去了。古代都是步行走路的,佛陀也是徒步的,所以很多这种状况,你不知道。所以当大家在外面奔波的时候,那没有什么问题,就跟着佛走就好,至少有饭吃,可是当他在祇树给孤独园住下来,安定下来以后,那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我把这十六个阿罗汉名字念一遍。他讲“长老舍利弗”,这是第一个,这部经后面除了这一个舍利弗,跟最后还有一次舍利弗,这两个舍利弗以外,还有三十四个舍利弗。你记得,每一次佛陀叫舍利弗,都等于叫这十六个人,你要记得这个原则,所以他是排第一个。第二个“摩诃目犍连”,第三个是“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一共十六个,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护法只举一个——释提桓因。
你要知道他现在在序言里出现三种人:阿罗汉十六个,菩萨四个,护法天王一个。这个各位你不懂得经典的语言模式你不知道,这个他是告诉你生命的结构,是以阿罗汉为主,换句话说,这部经是告诉我们,佛陀是跟阿罗汉讲话。你已经弄清楚了,主要是跟阿罗汉讲的,不是跟我们讲的,你先把这弄清楚。
而怎么讲呢,是因为这些人在生活稳定以后,他发生一种现象,这一点我相信是没人会跟你讲的,因为你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大家知道,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这些人,当时原来是什么?都是外道,包括佛陀也是外道。你必须要肯定这一点,佛还没成道之前,他是外道,他在婆罗门那边修法,你不要以为佛天生就是佛,没有那回事。佛陀当时所有的弟子,每一个都是外道,尤其这十六个,没有一个是佛度的,都是外道,周利盘陀伽是了,那也是笨蛋,外道的笨蛋,人家都开悟了,就只有他一个不开悟,哭着哭着要走出去,刚好碰到佛陀,佛陀叫他回来,扫地扫到开悟的就是他。这很简单的情况,要不然其它像目犍连、迦叶都是外道啊,而且是外道的领袖,你要知道这一点。
好了,当大家在外面奔波的时候,没问题,因为确实,大家都到了非想非非想定,已经到了那个时候。好了,现在佛陀说“善来,比丘”,他们都证阿罗汉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了解苦集灭道,了解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当时外道没有的,他们从佛陀学到这个东西,是真正证得阿罗汉,也出三界了,这个没有问题。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南传的佛教,所谓讲南传,就是原始佛教,其实佛陀是跟四禅定、四空定的人讲的。你听好,原始佛教的部分,佛陀跟这些大阿罗汉讲的那些记载,其实都跟四禅八定讲的,都是色界、无色界的人,不是欲界的人,所以你不要瞧不起小乘,修小乘的人他的善根都是色界、无色界的,你要留意到,四禅八定啊。
你要留意到,佛陀跟他们讲,是跟这些根器的人讲,所以你修不来,你也没四禅,也没八定,你跟人家修什么。所以我们老是觉得说,这个小乘阿罗汉小,小乘阿罗汉哪小啊?小乘是你讲的,你有资格讲吗?他们都四禅八定的大善根人,我们还是欲望杂想一堆的人,你一点禅定都没有,你跟人家比什么?所以阿含,你修不开悟,因为他是跟有禅定的人讲的,我们没禅定啊,你留意没?大家老是觉得阿罗汉小,菩萨大,你哪是什么菩萨,有没有留意到?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差别。
好了,这些人本来在克里希纳这边,是不是叫克里希纳,婆罗门他们信仰的是克里希纳,那么他们说,他们当时到了这个时候,不只阿罗汉,他们有的是牟尼,释迦牟尼嘛,很多牟尼啊,有的是阇梨呀,有的是和尚啊,他们都是已经有成就的人,当然都可以回到——最后就回到克里希纳的国土去,这个问题没问题吧。你因为不在那里,你不知道,因为你也没有那个国土,你也没有那个身份证,但是他们都有。可是现在我来到你这里,你说我证阿罗汉我出三界,请问你,那我死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
而当时这些阿罗汉,因为生活稳定下来,这十六个人,我想十六个大概都有,还不只这十六个,那五百阿罗汉,几乎每一个都跟佛陀问这个“那我们死后要到哪里去?”你知道吗,每一次吃饭碰在一起,“佛陀,我们死后要死到哪里去?”问一次,佛陀可能笑笑,讲一下就好,当一天好几次问的时候,我告诉你,佛,你看他的头就知道了,毛起来了啦,火大了,你知道吗?所以他就跟这个人等于十六个大阿罗汉,所有大阿罗汉,这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都到的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告诉你们,你们要死到哪里去,我就讲给你听。”是这样的情况。
当然讲佛陀生气好像很奇怪,佛是不生气的,可是这个地方,确实是告诉我们有这样一种状况。因为这些阿罗汉原来在婆罗门那边,他们都有克里希纳的国土可以去,现在…
《佛说阿弥陀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