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六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經文講到這裏,它是越到高峰是越精彩。聽經的人有個毛病,尤其是遇到很會講的法師,當然不是指我,那你就會好像你就是裏面所描寫的那種成就者。所以爲了打破你這種自以爲是的觀念,我們就會把你再拖回來從最基礎上開始,問你說有沒有做到這些?這個是一個講經師的第二個原則。什麼第二個原則呢?第一個原則是什麼?第一個原則是不能講錯,第二個原則是不能給人家聽錯。你講是沒講錯,可是人家都以爲他成就了,你講得那麼好,他聽一聽都已經開悟去了。爲了避免這些,所以我們要回過頭來,因地的部分你有嗎?這是第二個原則。
第叁個原則,還要你講出去,你不能講錯。因爲講的人他都會講錯了,聽的會聽錯,那你再轉出去又轉錯了,那個越遠就越麻煩了,所以我們有這叁個原則。做爲一個弘法師要經常自己檢點自己:我這樣講有什麼後果、負作用沒?不要講一講,人家住十八層地獄,第十九層地獄都給講經法師住的,那麻煩了,對不對?每一個講的都以爲我講的對啊,可是你不知道你講出來,人家聽錯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一再一再地警告。
那也因爲如此,因爲講到因地來就有很多人:咚!自己中箭下馬。那個箭在天上飛,你不要自己伸手去拿來插自已,對號入座,而且對的那麼准。講經的人不會針對某個人講,你絕對放心。爲什麼不會針對某個人講,而你又會以爲人家在講你呀?當然這是一個很鮮活的例子,因爲你活在娑婆世界裏,這是人性共通的缺點。假如你認爲說這個在講你的話,而你就負傷而逃,我告訴你不是佛弟子,因爲你忘了佛教的基本前提。因爲佛陀他罵人就最凶,所有娑婆世界的人通通被罵了。假如按照你會中箭下馬負傷而逃的情況來看,那你就是說佛陀罵遍天下人,因爲他講這個世間一切皆虛妄,他說這個世間都是假的,他說這個世間都是如夢幻泡影的,他說這個世間你所做的都錯,有沒有?那你怎麼不中箭?那你又跑來這裏聽經,然後又說人家罵你。誰罵你呀?因爲在娑婆世界裏本來就有這種狀況,你不要以爲只有你經曆過,別人沒經曆。
我舉例跟你講,般舟叁昧大家有修過吧?我修過一天,它是四十九天,我去參加過一天,一天以後,告訴你結論就是跑好似飛呀。因爲一天一夜沒睡,又不能蹲下來,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後來我回來躺了叁天叁夜。般舟叁昧搞一天,要睡叁天還補不回來。所以我再仔細地研究經文啊,我說它是僞造的經典,不是佛陀的。因爲般舟叁昧這個法佛陀修過,因爲他還沒成道前,在婆羅門教的範圍裏是真修過,但是他從八正道以後他就不修這個了。現在我們一些土包子拼命修呀,所以我一批評那個人就中箭了,他說我批評他修般舟叁昧。我哪知道你修般舟叁昧?你來哪時候填寫報名單說你修般舟叁昧?我只是把我的經驗列了一下,你就自己萬箭穿心。
我說不倒單,你有學過不倒單嗎?我學過啊,我告訴你,我十五歲就不倒單了。那時候師父教我數息法——我家吃飯的飯桌是二十幾個人坐的大圓桌,因爲怕說萬一睡著跌倒怎麼辦,我就把飯桌上的菜碗通通拿掉,坐在上面,我告訴你,金山銀山呀,所有菜香味通通跑出來。你知道嗎,那個圓木桌怎麼擦都擦不幹淨,那油、湯、醬油什麼東西都在上面,一坐下去那真是什麼五味雜陳、百味俱陳。爲了要排除那雜味,只好一路精進,從一數到叁千多。人家數息法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師父沒教我,我那個時候自己數息就一一直數數到叁千多。你以爲數到叁千多那麼好數,數到七八百的時候常常忘了,是七百八十九還是九百八十七,你去數數看,數到天亮,不倒單呀。因爲常常那邊弄錯了,記得是一千八百多,怎麼好像又變成八百九十幾,一千到底有沒有?算到最後你就會自己停止,好好想一想。後來精進學佛了,我跟各位講,我師父叫惟宗法師,惟覺法師的師兄弟。另外一個叫光宗法師,他住在山上精進,他不倒單,我到山上去跟他不倒單,我還沒倒我就看他倒,他也不正式倒。他下山來,到我家來,我們也不倒單呀,我看他那種搖來晃去怎麼會不倒?好像刮強烈臺風一樣。所以跟你講怎麼樣不倒單?我隨便提一下你也中箭。
你要精進,我們不是不知道,我們都精進過。你日中一食,我講日中一食,你也中箭。我講禁語,禁語你也中箭,我怎麼知道你禁語?我怎麼知道你日中一食?你要知道啊,這些都是娑婆世界的現象,你要成爲一個佛陀的弟子,你就應該知道佛陀都喝斥這些不正確的精進者。我們這裏曾經有一位來這裏很精進的,四十九天不倒單,然後斷食,不吃。那很精進很好啊,然後他的精進就幹擾別人了,人家休息他要精進,人家上殿他跑去睡覺,那你這怎麼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情況。
因爲我們有這些實際的例子,告訴你,你不要走在佛教的叛徒上面當這一種佛教徒。我們要你做的是佛陀的弟子,跟隨佛陀真理的足迹而前進的,那你要能夠真的拿到佛陀所教的用心方法。文化的部分是可以轉化的,可以轉變的。有一些初發心的人需要一些佛教文化的這種提攜與勉勵。但是假如經過十幾年了,你還一直停留在那個地方,那是沒有辦法,已經成爲佛教文化的信徒而不是佛陀的弟子,這個是我們在前面一再地跟各位講過。只要你能夠在這裏嚴辨,很嚴格地辨別清楚,你是走在佛教文化的軌迹上面,還是走在佛陀真理的足迹上面,你分辨得出來嗎?這是很重要的。你來到這個道場裏,沒跟你講什麼,你把這一點學起來,你福報就不可思議。
我們進入佛門,假如你要的只是跟一般民間拜拜的,那叫叁教九流的佛教,不反對,那個外面很多,你到那裏拜拜就可以。來到這個地方,我們認爲你要來到這個地方你不是要找那一些叁教九流的拜拜,你要的是佛陀的真理,跟外面那些是不同的,那你就不是要找叁教九流的佛教,你要的是叁家之學。
儒家理學,本地有;道家玄學,本地也有;本道場最大的招牌菜:佛家的論學、佛家的行法。要的是要你要得到這個,這是叁家之學,你要學這個東西。你假如對于佛陀基本命題:娑婆世界的一切皆虛妄,你不能肯定,只肯定你自己要的,你不是佛陀弟子,也不是佛教的信徒,你是佛陀的叛徒,你要知道,因爲你已經否認了佛陀的基本命題。我們從這個地方跟你提起,我們要追求的是佛陀真理的目標,你一定要弄清楚這些,所以你不要以爲說我一直講,我講的佛法跟別人的佛法不一樣。我告訴你,我講的佛法絕對正確,我講的是大家要到達的終極目標的那個地方,我不是一直在講佛陀的基本命題那個部分。原始佛教對于佛陀的基本命題是非常強調,我們認爲各位在這邊呢都已經具足這個基本命題才來的。那你假如這個基本命題不能肯定,那你想要在這裏精進就很困難。
所以這個基本問題有叁個:第一個這個世間,娑婆世界的假像你必須肯定,你必須肯定,你要記得。第二個你的日常生活裏,家庭,尤其夫妻,你要處理得圓融,這個叫人格性,人格要健全;遵守道德與法律的能力;自我約束適應團體生活的這個能力要有,沒有的話這個人人格有問題,這五大人格性我跟各位解釋得很清楚了。
所以一個出家人爲什麼要出家?他對團體的僧團的生活他必須要能夠遵從,約束自己適應僧團的生活習慣,你必須要能夠遵從、服從,要不行,你不是僧團的人,你要留意到。同樣的,你來到這個道場裏,這個道場有共同的製約,就是圓融、和諧,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不要老是跟人家講說和上說,和上要我怎樣,沒有那回事了。團體,尤其當你用和上說去抵觸其它師父說,這是犯根本戒,因爲你是攜天子以令諸侯,對不對?你就知道和上說,別人都不知道和上說?這根本就不對嘛,僧團有僧團的運作,我們學會有學會的運作,那是整個的製度問題,不是你跟和上有特別關系。有什麼特別關系?那個關系沒用,一定是團體的運作,那團體運作的規則你不能遵循的話,你人格有問題呀,對不對?人格呀,你自己想很多,都是你自己想的,不是。這是第二個,這包括五大人格性,人格是第一個。
所以從這裏面你就可以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由于你人格性不健全,你犯了很多人性中的毛病。那一天,那個卑男族族長雕了一個東西“人都愛人捧”,人人都是愛人捧,他自己雕刻的。人爲什麼愛人捧?愛人捧的人是什麼人?人生觀不健全,你爲什麼愛人捧?關鍵就在這裏。不是,我們有一個很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生觀的人,他是走在健全的人生大道上。
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很多人問,師父我這樣對不對?你問對不對幹嗎?你要用功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都不耕耘,你憑什麼收獲?那也不過是前輩子不小心,你在野外拉一泡尿的時候,剛好澆了種子,那種子長大果實你沒有接,它掉下來剛好掉到你這輩子,你揀到的。你以爲飛來的?不是,是你前輩子不小心種的,這輩子不小心得到,只是這樣而已呀,那你再祈求第二個,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求的是,你要認真修法,認真修法!你是個修禅的,禅的特質會顯現;你是修密的,密的特質會顯現;你修淨土的,淨土的特質會顯現;你修經教的,經教的特質…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