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零八拜,再拜。你會說:“我真倒黴,學佛一直拜。”修行就是這樣。拜完以後,“我這樣做對嗎?當然對,不過要怎麼樣證明對,我還沒找到答案,我明天會再繼續努力。”兩腳一伸棉被一拉又睡著了。明天你會高興的笑醒,高興什麼不知道,這個就是行者啊。
不要跟人家開口閉口佛裏佛氣:“我們華嚴是講入法界的,成就法身的,我們師父說全法身一法界。”光是撿我的口水在那邊溜,會臭酸,那個沒用。你光是背我的知識語言,那你不能成就的,你只有這樣去做。做了以後,你還帶著一點疑情,帶疑情是讓你的生命活起來,讓你進了法界以後你會真正的精進,很快到達止于至善,而且是一個燦爛的、芬芳的永恒的生命。他的殊勝是在這裏,不是要你背一堆語言文字,那沒有用。你把我講的通通背下來,你也不得成就;你把佛陀叁藏十二部通通背下來,照樣生死輪回。不是說你背的多就好,不是。所以我們叫做修行,不是修背,你要修行你才會成佛,不一樣。所以不是你背的多讀的多,不是,是你如何行,行的正確,行的完整。行有一套模式,從你心靈發起的,所以我們叫做心靈方程式,關鍵是在這裏,所以這個基礎你一定要弄好。
那麼剛才所講的這個部分,事實上它包括兩個,一個是技術面、一個是工程面。自己在進行歸零功課的時候那是技術面,但是你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那一些——人家對你的誤會、誣賴、毀謗或者使你內心傷心,意志消沈,這個就是工程面了,看你能不能夠突破了,要不然經常你就會被魔所攝持,經常會有這種情況。那要怎麼樣穩固你這部分呢?多誦經。兩部經,最簡單的,第一個是叁品中的《淨行品》,你要是初學的話,第二部要增加你大福報的話就《賢首品》。一般同修們我們都叫你讀誦《華嚴叁品》,那是華嚴經行法中的叁個階段,叫做華嚴叁品。你有時間那最好,沒時間你最少《淨行品》或者《賢首品》,要經常讀誦,免得心被外塵境界所誘惑,而使自己墮落,被魔所攝持,那個時候你就會以邪知見來替代你的正知見,那你就完了。
所以我們修行中一再要求叁個東西,一個是知見,第一個,知見正那你才能下功夫,有了功夫那就看你的行願,這是叁個。這一般在看的,知見正、行願深廣、功夫要紮實。那我們最重要跟各位談的,推動這叁個東西就是要疑情。疑情是經常的檢點自己:我這樣做對嗎?這個進行了以後真的能兌現嗎?我真的能夠找到生命的故鄉嗎?這樣做下去人生真精彩嗎?真的有意義嗎?這個東西會一再浮現,這個你才有辦法把你推上路。
當你這些,一般來講這些通通叫資糧道,具足以後你就上道了。工程面你會一直放下,意識流、概念包一個一個放下,不過、可是、但是、還有,很多很多,通通放了。當你發現到最後——這樣對嗎?戒律不是這樣說嗎?學佛不是要這樣嗎?這個叫染識,你的中心價值觀開始在幹擾你了,但是你已經把所有的噪聲放下了,剩下最後一關,這一關過了就到淨識,到了淨識修行就可以開始了。
一般人剛到淨識的時候還無法起修,因爲那個時候你會感覺人生這樣真美好,因爲那是已經到舒服禅的境界,雖然技術面你都沒有啓動,也會到舒服禅,那麼你技術面一啓動的時候,舒服禅很快就過了,很快就會過。那你假如工程面沒有到淨識,只有技術面,那你會被技術面的舒服禅所迷惑。那就在粗住跟細住那個過程裏,粗住跟細住是産生舒服禅,尤其是到欲界定的時候,舒服禅最高興、最舒服啦,那一般人在講修學的時候死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人看起來像入禅定,他不是禅定,他是類初禅,類似初禅的舒服禅。這種類似初禅的舒服禅那是很麻煩的,因爲那個時候跟你講你都不相信,因爲你很舒服而且境界也很清楚。
(看開悟之路圖)這個地方舒服禅,技術面你開始動的時候到欲界定(禅坐—粗住—細住—欲界定)。從欲界定開始修行,有一種定叫未到定,不是真的定,好像是定,到未到定。未到定再來的你身心會有變化,叫八觸十功德,我們簡稱觸功德,這是第二個階段,這是真的開始在修行了。但這個地方不是修行,舒服禅不叫修行,只是調整很粗的身心而已,調身調氣那個時候。
那麼到這個地方是調心的時候,觸功德這裏是調心——當你身心放下,身、心放下的時候呢,你平常的緊張,那個緊張就是你用大腦,你只要用腦筋去思考事情,那你身體哪裏緊張你就不知道了,那個經常用的你的思維模式,你用大腦的思維模式會使你的身心開始受傷,它會在哪個地方拉緊,你不知道。肝病怎麼來的?是你的思維,每次思維就把肝捏一下捏一下,本來水汪汪的肝被你捏到變豆幹所以叫肝,豆幹就是這樣來的。有的是胃潰瘍,對不對?有的會造成糖尿病,都是因爲你的思維造成那種現象,因爲經常刺激那個器官,所以有那種情形,有的會心髒病,有沒有?你不知道,但是你修行到這個地方(觸功德),把這個身心放松以後呢,那個地方就開始恢複正常。恢複正常的時候,身心就起變化,那個叫好轉現象,開始有好轉的情況了。
那麼這個地方(觸功德)什麼時候才會好,你不用在意,你只要注意我們的基本:數息,放輕松,然後息出息入清清楚楚,你注意你的風門,置心一處,就這叁個條件,到這叁個條件完成,到觸功德到置心一處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參禅金叁角:置心一處、放輕松、息出息入清清楚楚,這叁個要件弄好以後是第二個階段,完成以後我們開始看念頭。這就是華嚴禅的特色。那麼其它的是共外道禅: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橫出叁界呢,我們就不是四禅八定了,來到這個地方(置心一處)就橫出了。有沒有?師父真的要指導你的是在這個地方。當你到這裏來,是師父要忙的,師父跟你講說,你只要開始修行,有事你找我,你放心,保證你出叁界,入法界,關鍵是在這裏了,關鍵是在這地方。
禅不可說,很抱歉,我們通通說了,你可能會用斜著眼睛的角度來看:“真的嗎?禅都不可說你還說。”我師父跟我說:“那密法是秘密的,怎麼說,說了就不密了。”對不起,修行通通要說,你不要不會說就說不可說,你說“不會說、不會說”,你不要說“不可說、不可說”,搞清楚。我們在該講的地方都跟你講了,不可說的是——你的心靈方程式我不可能跟你說,你知道嗎?但是架構心靈方程式所要的參數跟變量,我們就通通跟你說了。你到底是什麼個東西,你的方程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那個系數那個常數不可能是零的,最小要一,那幾個你不可能沒有。你說“我就修慧就好”——有人主張:我慧解脫就好,爲什麼一定要身解脫?對不起,身解脫你都不修就是零,零是不可能,定慧要等持,你哪有只慧不定的?你說:“我只修定就好,人家慧能也定,廣欽老和尚也定。”他書一個字都不會,你最好是跟他一樣,誰叫你讀到大學畢業?你不可能只定不慧的,所以定慧等持,所以我們跟你講的是這個部分,技術面是這樣。
我不跟各位講說你是往這邊(四禅八定)或這邊(四果橫出叁界),都不是,是舒服禅你都過不了,那你別講了。你之所以沒有辦法接受這種東西,那告訴你只有兩個現象,第一個你在工程面你是活在意識流裏,你對佛法根本就是零分,因爲你除了佛裏佛氣的那些意識流噪聲一堆以外,你跟佛陀根本無關,你死後跟叁寶也毫無關系呀。因爲你腦袋裏頭生命裏頭沒有一點叁寶的東西,你只是現在記憶的那雜質裏頭有很多的這些叁寶的名相而已,那死後腦筋一腐化你什麼都沒了。你要把那些東西轉化成你的生命因素,它才能夠在你臨命終時一刹那際,常在其前導引其人往生極樂世界嘛。對不對?那你要講那個東西呀,那個就是你的生命因素。
所以我們現在在修行要把它變成你的生命因素,那兩個條件一定要有:第一個先把意識流概念包給丟掉,把這些東西回歸到淨識這個地方,這個工程面你一定要做到這裏;第二個就是技術面你一定要到置心一處,不管怎樣有沒有只要你能夠透過觸功德,但是你就是不能停在舒服禅。現在社會上那些會催眠術的都在舒服禅裏面,你看看你去跟那催眠術的要學舒服禅幹嗎?全部是邪知見,更不要講邪定聚了。你到了觸功德以後要到置心一處的時候我們才講邪定,正定跟邪定的問題,你在舒服禅這邊只有邪知見跟正知見的問題。這兩個關卡要能夠通過,沒有成功不要緊。你光是這兩個條件,一個到淨識,一個到觸功德這個地方,你保持正知見跟正定,絕對往生極樂世界,而且上品上生。你到了極樂世界不是在大如車輪的蓮花上化生,而是在岸上,這個時候只能站在岸上。你假如是經過這個部分(淨識—生命觀境—法身境)過來入法身了,到極樂世界那就有華蓋,有須彌座。知道嗎,那是不一樣的。所以看你修行,你認爲說我們學佛就是我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已經邪知見又邪定了,你怎麼會一心不亂,都是你自己講的。知道嗎,修行不是自己想的,想當然爾,不是語言文字這樣講,不…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