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好,你開始去進行生命改造的過程,你就可以叫作心靈工程師,那才是真正的行者。會不會教人還不知道,小工程師嘛,當你的成績到達六十六分以上的時候,那你當然會教人。這裏面不要證書,也沒有證書可發,所以你一定要去進行自己的心靈方程式。你不要拿著紙和筆來說“師父你寫給我”,沒有那回事,你要自己去架構,所以你就能夠有這種狀況。

  

你很想要度衆生,煩惱一堆,不算,你那個都是用你世間的意識形態想要度衆生。所以我跟各位講說,學佛不要想當然爾,不要一廂情願,不要自以爲是。你都用你想的,你哪在學佛,你根本就在改佛——佛陀講什麼也不想弄清楚,望文生義自己解釋。

  

這世間,《華嚴經》從新疆應世以來,基本上像這種經文這個地方都沒人解,都沒人解釋,這是給各位保留一個覺悟的空間,你應該從這裏去參破它,我想我們要參破它都很難,我沒講你一定不知道,我講了你更不知道。你看下面我要不講你會知道才怪,但是前面的這幾個理論假如你能夠回去好好的架構起來,後面的你再用功幾年你就會懂了。這個經文通常我也不太喜歡講,因爲講了是剝奪各位開悟的權利,是剝奪各位你成就的權利。我要講了,不講又不像講經,講了,有這種矛盾,所以我才跟你講,我講過的你一定要去整理,整理成你的理論,而你會發現那理論跟文字好像沒有直接關系,爲什麼?因爲它都是行法嘛,都是境界嘛,而這種語言文字它只是一個媒介,透過這些語言文字襯顯那個東西而已。

  

唐朝時代,不管是佛陀跋陀羅那時代的人,或者賢首國師那個時代的人,或者四十華嚴,是清涼國師那個時代的人,我們相信在落筆成文的時候,他們都很清楚這些是什麼東西,絕對清楚的。因此他透過這些語言文字表達那種佛境界的時候,不用多費筆墨,因爲這個文就已經表達了。可是到現在我們完全不懂,因爲譯場的那個場景你沒有,曆史文化的背景你也沒有,你現在所擁有的是滿腦子的佛教噪聲,意識形態噪聲,那你怎麼會了解這些東西呢?所以我們有必要把它重說一遍。你說講完了以後我要不要再重講一遍,我告訴你都難了,因爲這種經文很多地方都出現,而遇到這種經文真的是沒辦法講,依文解義又沒意義。所以這些東西你要把它翻成英文那都很困難,它不是照著文字翻的。所以你就可以想象得到,這些語言文字,你就算不把它翻成英文,再重新把它翻回梵文悉昙字,你都是困難的,因爲他是從境界翻的,他不是從文字翻的,這是最嚴肅的一個課題。

  

當時幾千個人,那些大德,有語言專家,有思想家,有專門修行的行者,有成就的,有沒成就的,這些人彙聚在一起,手執梵本,口誦梵語,一字一字逐字的對著翻。翻好以後再去調整叫作正譯,正譯以後還要再潤文。正譯對于前面的文字就大修正了,把意義調整好,是中文的意思,讀中文的人要看得懂,看懂以後還要再潤文。爲什麼要潤文,知道嗎?這個潤文就不是我們華嚴奶媽在跟人家潤文的那種潤文,他不是那種潤文。他從這個文字上要去表達佛陀境界的那個部分,原來的文字是直接就佛陀境界講的,那文字長長短短,你看他都改成四個字四個字,有沒有?那用最短的文字,表達他那一個最真實的境界。你能體會嗎?

  

我記得叁個月前到山西壽陽去,我們李通玄長者在那道場,開光。開光我看到那些大和上們,開光安座,拿個鏡子在那邊照,這個鏡頭裏有一個東西我覺得很好玩,就鏡子把太陽的陽光反射到黑暗的大殿裏頭。這一點我要告訴各位的就是,語言文字就跟那個鏡子一樣,佛陀的境界就像那陽光一樣,這個鏡子跟語言文字就是那個鏡子。這個語言文字就像鏡子一樣,要怎麼樣子調那個角度,讓你那個無明黑暗的心裏的大殿能夠被佛陀的陽光照到,語言文字是這個作用。那麼講經師呢,講經師就是調整,在調那個鏡子,調到正好把那個佛光引進來,然後“咚”送到你心房裏去,是不是這樣?講經是這個作用,所以它不可能是一定的角度,對不對?現在太陽在哪個地方,你的黑暗在哪裏,要去弄這個,有沒有?是不是這種工作。叁個東西要有,所以現在你能聽得到,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佛光是永遠存在,沒錯,但是要有鏡子,不然你的黑暗還是黑暗;有了鏡子,角度又不對,你老是把它供在上面也不翻翻看;翻了也看不懂,去找人家,他也不會懂得調鏡子。那怎麼辦?所以當你能夠遇到這叁個因緣具足,第一個因緣沒問題,第二個因緣你好像也沒問題,可是你要碰到第叁個,能轉動這個*輪——這個鏡子的人,那是難呐。因爲有時候你看到他也不起眼,你知道嗎?鏡子怎麼長這個樣子?在你來講那個鏡子應該怎樣,你的意識形態嘛,你鏡子還要有框,還要鍍金,還要怎麼樣,給你搞到最後,你都是金子又太重了又轉不動了。所以因緣難遇,所以我們常常講說難遭之想。這個跟各位談了,你應該懂得珍惜。

  

下面一句,“入法界藏,智無差別”,這個對菩薩來講,到了這種境界是沒問題,語言上好像也沒問題。他“入法界藏,智無差別”,這個語言文字講起來是簡單。什麼叫法界藏?他怎麼不講入智慧藏、入虛空藏?

  

我們密法,跟各位講,你修密法所得的福報就像虛空藏一樣,虛空藏菩薩,整個虛空都是你的寶藏,修密法可以把它開發出來。所以我們胎藏界(圖),這個是虛空藏菩薩,他從這個地方下來,透過這個明王,這個叫持明月,持明菩薩,破你的一切,你就會展開你的虛空藏寶藏,虛空藏,生命中的寶藏如虛空那麼多,然後這個寶瓶就兌現了,這是未來佛的意思。

  

他也不入虛空藏,他“入法界藏”,這裏面講什麼意思,這裏面告訴我們修普賢乘直接就入法界,不是到哪個淨土去。人家問你:“那你們修普賢乘的學華嚴的,要死到哪裏去?”我們不死到哪裏去,我們叫入法界。念佛的死到極樂世界去,學華嚴的就直接入法界了,在這裏是最後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在這裏死了,死了就死了,只是你不喜歡用這個字,你叫入涅槃,入法界了,入涅槃,我們叫“入法界藏”。

  

法界是全方位的,性起、緣起都在一起,這是大成就啊。他不是說讓你的生命成佛,成佛以後,劇終,是嗎?不是。證阿羅漢,證阿羅漢,劇終,是嗎?不是。入法界沒有結束,繼續波瀾壯闊的生命旅程,燦爛、芬芳,是一個非常絢麗的生命狀態,那個才叫作入法界藏。我們跟各位展開的生命領域是這一種。你希望說從這邊來,到這個時候,他在性起法界裏,他的智慧,智慧的成就相應于——他不是娑婆世界,是緣起法界的業力無有障礙,因爲沒有障礙,所以叫“智無差別”。我們不是,你想做什麼都有差別。

  

這次我們到泰國去,泰國有一個很現代化的寺院,叫作法身寺。法身寺在佛教界裏算是最進步的,我們雖然有這個願力我們沒福報,沒他這種福報。他在講經的時候,可以有多國語言馬上即席翻譯,不管你哪一國人耳機一戴,你按你的國家名字,就有人翻譯給你聽。那些翻譯者,只要他法師講經,所有翻譯者,因爲曼谷是很方便的,它比新加坡、比臺北都發展得早,它翻譯人才相當多,只要法師講經所有翻譯人才就位,就馬上這邊聽進去,這邊講出去,所以你那邊接進去就是你的語言,這個就“智無差別”了。

  

我們現在有困難,你的智慧是選擇性的在這個世間,你都有選擇了,你沒有辦法做到不選擇。但是在法身的世界裏,他們不選擇,根本沒有選擇的問題,他是法,法是真理,真理的本體,在真理的本體裏,你生命因素交融的,不是大腦的語言記憶在交流,所以智無差別,他是這種智慧,這種無差別智。

  

我跟各位談,當你七信位破我執無明的時候是舍識用根九信位破法執無明的時候可以轉識成智;到十信位一分保衽你才完成,開始要得根本智,不是已得,開始可以慢慢運用根本智;到四住位根本智才完成;根本智要到七住位你才會靈活運用,那是六十六分的時候,你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國土,教化衆生。這是從法身來的,你的生命因素的作用來的。從這個地方根本智一再地運用,一直到叁十號十回向位完成,你後得智才養成。自受用法樂智要一直到七地位圓滿,才有他受用法樂智。那這個時候就進入到八地,無功用行,他受用法樂智一直到等覺位。這個時候,所有的生命因素全然展開,所有的智慧全然運用,這個叫作無差別智,等覺菩薩。生命因素,每一個生命因素在交融以後,才有這種狀況,所以他能夠“入法界藏,智無差別”,對于所有衆生在緣起法界的業力,他都能夠超拔,知道嗎?這個就是真實所在。你要用語言隨便做個解釋當然也可以,那是世間文化不是出世間成就。所以這裏面每一個都是講出世間的,因爲是法身的領域。我們要從這裏來獲得我們應該要有的,我期望各位能夠在這裏真正地去了解法身境界裏的狀態,而且這裏是講到佛境界的部分,不是一般法身大士的,是佛境界的。

  

再下一句講“證佛解脫,甚深廣大”,這些菩薩們就前面這二十位大菩薩都已經證得像佛一樣的解脫了,…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