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經首第二十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再看第叁句,經文是第九頁倒數第叁行的最後一句。我們再念一下經文:“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我們看這個部分,這個經文看起來是很簡單,但是它全部都是法界裏的境界,就是佛境界,一般所講的佛境界。
佛境界到底是在講什麼?這是我們普賢乘行者他所特有的。第一個《華嚴經》裏頭講,一個是佛境界,一個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比較通俗的講法,在普賢乘基本的用語來講,應該叫作“入法界次第道”,或者叫作入法界道。要入法界,他不是要成佛而已。成佛以後的工作還是在進行,並沒有說成佛就完畢了,所以他的意思是,我們要怎麼樣進入法界?
生命是永恒的,不是到哪個階段就結束了。成佛以後,那下面還是活的,不是成佛就等于死了,不是啊。不是證阿羅漢就沒事了,不是沒事,那事情還多了。現代人都講結婚完就完畢了,結婚完不是扛去燒掉就好了,結婚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找到工作就完畢了?不是,找到工作你的災難才開始,還沒找工作都不算。人生還沒開始,你怎麼知道真正人生是什麼樣子?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是在成佛以後才有價值、有意義。現在這個時代,你找什麼價值、什麼意義,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講?那是講成佛以後那個部分。好,那成佛以後怎麼樣?那就成佛,那就是佛的境界。這一點,我們在曆史上看不到誰特別來談這個部分。這句話是很嚴重的,有心講這句話的人,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曆史上還沒有人談到佛境界,甚至于很清楚的標示佛境界是什麼個樣子。這句話是不能隨便講的,因爲你等于推翻了曆代所有祖師的努力。我們不是說他們沒講,而是說他用古代的語言表達,我們根本就體會不到。你是現代人,用現代的語言跟你講清楚,可是你不知道,因爲在你來講,不管你讀過《大藏經》多少部,你都沒有辦法去感受新時代的語言所跟你標示的止于至善的生命狀態。止于至善的生命是活的,是永恒的,是恒動的。他那個動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況?你必須想辦法能夠到達以後,你才能體會;你不能到達是不能體會的。那麼昨天兩堂課,我們就講兩句話而已,就是花了很多時間跟你談這個部分。
現在要講這一句話:“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我們還是要再從頭跟你講一遍。因爲這個不跟你從頭講一遍,你沒有辦法去體會它。我們再看那個圖,這裏有ABC叁條線,A這條線接近九十度線,小于九十度;B這條大一點,斜一點;C這一條更斜一點。我今天要跟各位講的是從初發心開始。
我們很少人是富貴發心的。你自己檢查一下,你假如是富貴發心,閑著沒事做,但是有一個原因,可能突然間覺得,天天吃一餐叁千多塊的,這樣吃,好像越吃越沒味道:這樣吃,對嗎?人生就只有這樣嗎?因爲每天每餐要吃叁千多塊,大概也沒有幾個人會陪你吃,會陪你吃的人也就那麼幾個,你就會發現很無聊,越吃越不好吃,全臺北市的高級餐廳你都吃過了,越吃越沒胃口,人生這樣吃下去,到最後就會餓死了,對不對?你有沒有覺醒說,不能這樣子。這個人一定是天上來的,死後就算都不修,他也會再回天上去,因爲他在這種環境中會覺醒,這樣子活著對嗎?這種人是真難得的。天上人間,可見這前輩子都已經修過了,大概七次就要證阿羅漢。
絕大部分的人,我不是說你,不要一直瞪著我,你大概都被磨得差不多了,皮也磨掉肉也磨掉,剩下骨頭還沒有磨掉而已的。等一下事業、等一下身體、等一下夫妻、等一下父母、等一下公婆、等一下子女,搞到最後,以爲沒事了,該死的都死了,結果走在路上狗還要咬你,你因此而發心,大部分是這樣。那不管怎樣發心覺醒,追求人生真谛的都對。
那麼這一點這個,就是開始發心那一點,知道嗎?就是人生到達谷底。所以我們跟各位講,用語言很難表達,人生到達谷底,不一定你摔到谷底,你走在路上,鳥拉大便就剛好掉到你頭上,臺灣話講,人若倒黴,走在路上狗也要吠你。對不對?你在倒黴,走在路上,狗看到你都要吠你兩聲,咬你兩口。這個叫做掉到谷底,沒有錯。可是很多人不是這個谷底,他是有福報的,他在享福的當中,他覺得不對,這樣享受不對,人生應該不只這個樣子,這個就對了。這個人生是指:法身慧命反彈的那個點,俗話講是到谷底才往上彈,他是法身慧命開始反彈要進入法身的一種狀況。知道嗎?但是在現實人生裏,他不一定掉到谷底,他反而是正在高峰的時候,知道嗎?這個是你的法身慧命開始由應該來講到谷底了,要反彈上去了的這一點,是指這個部分,所以這一點是很可以做備注的。知道嗎,用心啊,你要在這裏。
好,那麼這個反彈以後,你注意看,釋迦牟尼佛是屬于這一種人,他當太子,又結婚。他才新婚,又才生小太子,對不對?那不是人生一切都美好嗎?人家說有子萬事足,他什麼都足了以後,他覺得不對,有沒有?他就是在福報的巅峰,他發覺人生這樣是不對的,應該怎樣才對?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精進。這一條線是A Type,這一條線是以釋迦牟尼佛爲代表的。因爲他這個人精進修行,夜不倒單,晚上他不躺著睡,他是坐著,從他發心開始修行以來一直如此。我們曆史上看到不少這樣的人,那紫柏大師也是這樣,他開始發心,就是從受菩薩戒那一天開始,他就沒有躺下過,他就是坐著;紫柏大師他也屬于這一種人,他日中一食,日中一食還有個規定,吃到好吃的還不能說多吃一碗,你放心。這個才叫精進苦行。這種苦行跟精進的通常是A Type。
有的是彈性比較好一點,比較自然,通情達理,但是也很精進。那種人就比較傾向于B Type。他比較會開,開戒,開戒的意思就比較通達人情——這很好吃,師父再吃一碗,沒有也好。他的角度就沒有這麼高了,他傾斜一點。
另外有一種,他也修學,他一天吃叁餐,還要再喝午茶,晚上還要吃點心,睡覺的時候要彈簧床,夏天要冷氣,冬天要暖氣……這一種處處要很舒服,才能修行的,才要修行的,不是能修行,才要修行的,那就是C Type。
這一條線不是說只有這叁個款式。C Type這個越來越平,這一條線其實是拉這麼平的角度,就是角度非常小。A Type的這種角度非常大,這個C是角度很小,這最典型的就是彌勒佛,彌勒菩薩,他打坐一定要吃飽,吃太飽又不好坐,因爲肚子那麼大,有沒有?他要修行,要有符合他的條件才能修。這是他的這種修行方式,所以他即使要成佛,也要挑選那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這個就是他修的會很平坦,慢慢來,他不急,反正我一定會成佛,急幹嗎。
我們就有很多急驚風:“師父,我這樣開悟嗎”?你欠揍啊,你開悟?你開悟了還要問人家?當你想要問人家說,我這樣子有沒有成就?就不用問了,那都太急,那個急是急錯了。那種急錯的情況,他的角度不是接近90度,而是大于90度,大于90度叫作倒頭栽,他搞錯方向了。所以我們一般修行想精進的,不可能90度,應該來講85度,這個是極精進了。一般人應該有點彈性,比較好發揮教化衆生,同時並進的這種狀況。
你要知道,他們成佛的國度是都不一樣的。你要弄清楚,這個是一個很可愛的地方。凡是很精進要成佛的人,他成佛的時候,以釋迦牟尼佛最典型的,他成佛的時候,那個國度,他的國度,就是他所在的那個時代,是宗教文化很興盛,那個時代物質很豐富,不像現在,現在不叫物質很豐富,現在這個時代是恐懼很豐富。你要知道,你所吃的很多東西都不是物質,你要知道,你吃的很多不是物質,是人造物,包括你現在所吃的,所有基因食品都不是天然的都是人造的。那些東西對你的生命是不好的,對你的身體是更不好的,但是你不知道,所以這是一個虛妄的世界。
而在他那個時代,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因爲物質豐富,文明很昌盛,文化也很興盛。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印度就是這樣,修行人很多,但是都不能成就,爲什麼呢?因爲外道。而他那個時候要成佛,他的工程就在那麼一件事情上面。因爲他很精進,他就精進那一個東西,所以産生了佛陀對當時修行方式的革命。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所看到的這種A Type的這種人,他只做一件事情,他只做那麼一件事情,其它他不做。他只做——修行那個方程式上面,你的程序錯了,他只修正那個程序。你去留意看看,這一種程序的人,這一種A type的人就只做那個程序。
那個程序在哪裏?我們回來看那個叫“開悟之路”的那張圖,在技術面上,他只做了這麼一個動作——從這個地方(禅坐)一直修行,這個地方基本通外道,來到這裏——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到滅盡定——外道就走這一條路,佛陀在這方程式上跟他講說,你弄錯了,要這樣橫出叁界,要這樣轉出去啊。所以來到這個地方,置心一處是需要的,跟你下面走法一樣,可是你一直往初禅四禅四空定去,那可以不要,因爲這裏在色界天,這裏在無色界天,我們跑到那裏幹嗎,我要出叁界啊,所以他在這個方程式上面,…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