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经首第二十二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今天再看第三句,经文是第九页倒数第三行的最后一句。我们再念一下经文:“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我们看这个部分,这个经文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它全部都是法界里的境界,就是佛境界,一般所讲的佛境界。
佛境界到底是在讲什么?这是我们普贤乘行者他所特有的。第一个《华严经》里头讲,一个是佛境界,一个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比较通俗的讲法,在普贤乘基本的用语来讲,应该叫作“入法界次第道”,或者叫作入法界道。要入法界,他不是要成佛而已。成佛以后的工作还是在进行,并没有说成佛就完毕了,所以他的意思是,我们要怎么样进入法界?
生命是永恒的,不是到哪个阶段就结束了。成佛以后,那下面还是活的,不是成佛就等于死了,不是啊。不是证阿罗汉就没事了,不是没事,那事情还多了。现代人都讲结婚完就完毕了,结婚完不是扛去烧掉就好了,结婚完,真正的人生才开始。找到工作就完毕了?不是,找到工作你的灾难才开始,还没找工作都不算。人生还没开始,你怎么知道真正人生是什么样子?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是在成佛以后才有价值、有意义。现在这个时代,你找什么价值、什么意义,如梦幻泡影,还有什么好讲?那是讲成佛以后那个部分。好,那成佛以后怎么样?那就成佛,那就是佛的境界。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看不到谁特别来谈这个部分。这句话是很严重的,有心讲这句话的人,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上还没有人谈到佛境界,甚至于很清楚的标示佛境界是什么个样子。这句话是不能随便讲的,因为你等于推翻了历代所有祖师的努力。我们不是说他们没讲,而是说他用古代的语言表达,我们根本就体会不到。你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跟你讲清楚,可是你不知道,因为在你来讲,不管你读过《大藏经》多少部,你都没有办法去感受新时代的语言所跟你标示的止于至善的生命状态。止于至善的生命是活的,是永恒的,是恒动的。他那个动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你必须想办法能够到达以后,你才能体会;你不能到达是不能体会的。那么昨天两堂课,我们就讲两句话而已,就是花了很多时间跟你谈这个部分。
现在要讲这一句话:“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我们还是要再从头跟你讲一遍。因为这个不跟你从头讲一遍,你没有办法去体会它。我们再看那个图,这里有ABC三条线,A这条线接近九十度线,小于九十度;B这条大一点,斜一点;C这一条更斜一点。我今天要跟各位讲的是从初发心开始。
我们很少人是富贵发心的。你自己检查一下,你假如是富贵发心,闲着没事做,但是有一个原因,可能突然间觉得,天天吃一餐三千多块的,这样吃,好像越吃越没味道:这样吃,对吗?人生就只有这样吗?因为每天每餐要吃三千多块,大概也没有几个人会陪你吃,会陪你吃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你就会发现很无聊,越吃越不好吃,全台北市的高级餐厅你都吃过了,越吃越没胃口,人生这样吃下去,到最后就会饿死了,对不对?你有没有觉醒说,不能这样子。这个人一定是天上来的,死后就算都不修,他也会再回天上去,因为他在这种环境中会觉醒,这样子活着对吗?这种人是真难得的。天上人间,可见这前辈子都已经修过了,大概七次就要证阿罗汉。
绝大部分的人,我不是说你,不要一直瞪着我,你大概都被磨得差不多了,皮也磨掉肉也磨掉,剩下骨头还没有磨掉而已的。等一下事业、等一下身体、等一下夫妻、等一下父母、等一下公婆、等一下子女,搞到最后,以为没事了,该死的都死了,结果走在路上狗还要咬你,你因此而发心,大部分是这样。那不管怎样发心觉醒,追求人生真谛的都对。
那么这一点这个,就是开始发心那一点,知道吗?就是人生到达谷底。所以我们跟各位讲,用语言很难表达,人生到达谷底,不一定你摔到谷底,你走在路上,鸟拉大便就刚好掉到你头上,台湾话讲,人若倒霉,走在路上狗也要吠你。对不对?你在倒霉,走在路上,狗看到你都要吠你两声,咬你两口。这个叫做掉到谷底,没有错。可是很多人不是这个谷底,他是有福报的,他在享福的当中,他觉得不对,这样享受不对,人生应该不只这个样子,这个就对了。这个人生是指:法身慧命反弹的那个点,俗话讲是到谷底才往上弹,他是法身慧命开始反弹要进入法身的一种状况。知道吗?但是在现实人生里,他不一定掉到谷底,他反而是正在高峰的时候,知道吗?这个是你的法身慧命开始由应该来讲到谷底了,要反弹上去了的这一点,是指这个部分,所以这一点是很可以做备注的。知道吗,用心啊,你要在这里。
好,那么这个反弹以后,你注意看,释迦牟尼佛是属于这一种人,他当太子,又结婚。他才新婚,又才生小太子,对不对?那不是人生一切都美好吗?人家说有子万事足,他什么都足了以后,他觉得不对,有没有?他就是在福报的巅峰,他发觉人生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怎样才对?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精进。这一条线是A Type,这一条线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因为他这个人精进修行,夜不倒单,晚上他不躺着睡,他是坐着,从他发心开始修行以来一直如此。我们历史上看到不少这样的人,那紫柏大师也是这样,他开始发心,就是从受菩萨戒那一天开始,他就没有躺下过,他就是坐着;紫柏大师他也属于这一种人,他日中一食,日中一食还有个规定,吃到好吃的还不能说多吃一碗,你放心。这个才叫精进苦行。这种苦行跟精进的通常是A Type。
有的是弹性比较好一点,比较自然,通情达理,但是也很精进。那种人就比较倾向于B Type。他比较会开,开戒,开戒的意思就比较通达人情——这很好吃,师父再吃一碗,没有也好。他的角度就没有这么高了,他倾斜一点。
另外有一种,他也修学,他一天吃三餐,还要再喝午茶,晚上还要吃点心,睡觉的时候要弹簧床,夏天要冷气,冬天要暖气……这一种处处要很舒服,才能修行的,才要修行的,不是能修行,才要修行的,那就是C Type。
这一条线不是说只有这三个款式。C Type这个越来越平,这一条线其实是拉这么平的角度,就是角度非常小。A Type的这种角度非常大,这个C是角度很小,这最典型的就是弥勒佛,弥勒菩萨,他打坐一定要吃饱,吃太饱又不好坐,因为肚子那么大,有没有?他要修行,要有符合他的条件才能修。这是他的这种修行方式,所以他即使要成佛,也要挑选那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这个就是他修的会很平坦,慢慢来,他不急,反正我一定会成佛,急干吗。
我们就有很多急惊风:“师父,我这样开悟吗”?你欠揍啊,你开悟?你开悟了还要问人家?当你想要问人家说,我这样子有没有成就?就不用问了,那都太急,那个急是急错了。那种急错的情况,他的角度不是接近90度,而是大于90度,大于90度叫作倒头栽,他搞错方向了。所以我们一般修行想精进的,不可能90度,应该来讲85度,这个是极精进了。一般人应该有点弹性,比较好发挥教化众生,同时并进的这种状况。
你要知道,他们成佛的国度是都不一样的。你要弄清楚,这个是一个很可爱的地方。凡是很精进要成佛的人,他成佛的时候,以释迦牟尼佛最典型的,他成佛的时候,那个国度,他的国度,就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是宗教文化很兴盛,那个时代物质很丰富,不像现在,现在不叫物质很丰富,现在这个时代是恐惧很丰富。你要知道,你所吃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物质,你要知道,你吃的很多不是物质,是人造物,包括你现在所吃的,所有基因食品都不是天然的都是人造的。那些东西对你的生命是不好的,对你的身体是更不好的,但是你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虚妄的世界。
而在他那个时代,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因为物质丰富,文明很昌盛,文化也很兴盛。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的印度就是这样,修行人很多,但是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外道。而他那个时候要成佛,他的工程就在那么一件事情上面。因为他很精进,他就精进那一个东西,所以产生了佛陀对当时修行方式的革命。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所看到的这种A Type的这种人,他只做一件事情,他只做那么一件事情,其它他不做。他只做——修行那个方程式上面,你的程序错了,他只修正那个程序。你去留意看看,这一种程序的人,这一种A type的人就只做那个程序。
那个程序在哪里?我们回来看那个叫“开悟之路”的那张图,在技术面上,他只做了这么一个动作——从这个地方(禅坐)一直修行,这个地方基本通外道,来到这里——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到灭尽定——外道就走这一条路,佛陀在这方程式上跟他讲说,你弄错了,要这样横出三界,要这样转出去啊。所以来到这个地方,置心一处是需要的,跟你下面走法一样,可是你一直往初禅四禅四空定去,那可以不要,因为这里在色界天,这里在无色界天,我们跑到那里干吗,我要出三界啊,所以他在这个方程式上面,…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