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十一集

  

華嚴經經首 第十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開始還是一樣,把《經首》這個部分給各位再繼續講。《經首》講完以後,我們要把那個部分——我們《華嚴經》導讀還有一半沒講,那一半我們再跟各位再繼續講下去。現在我們要繼續講我們《經首》的部分。《經首》我們前半段講完了,這是第二段,今天開始要講的是第二段,上一次我們講的第一段,是講到八月六號,後面兩段。

  

這個經文在這裏要進入第二段之前,要跟各位做一個補充,這補充是:我們佛弟子因爲繼承佛陀的財産太大,福報過大以後都會造成混亂。混亂的不是佛陀的真理,混亂的是人心。所以南傳佛教的文化會批判北傳佛教,說你是加了味的,被稀釋的佛教,南傳佛教才是原汁原味的佛教;北傳佛教就說南傳佛教是小,小不點的小,我是大,大乘的大。像這一類的猜忌,都叫做是非,這個東西就可以知道說,都是下叁流的爭論,沒有意義,可是它普遍存在。尤其對于初學佛法的人,它是一種障礙,因爲它是沒有必要的困擾,但是在你來講是普遍存在的。在這之前我們在這個部分跟各位談過,現在佛陀等于有叁個兒子:一個是南傳佛教,一個是北傳佛教,一個是屬于藏語系的佛教。

  

這藏語系的佛教嚴格來講是不屬于佛陀佛教的範圍,那麼我們把它括入是佛陀佛教的範圍也可以,至少它還是稱“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不過它有一點是認養的樣子。因爲它已經變成譚催,基本上藏密的修法叫tentra,是屬于印度東孟加拉國地區的一個行法,它不屬于佛陀正式傳承,但是進入西藏以後融合了變成佛教的一系,這個也可以認可。

  

但是這裏頭最完整的部分是漢語系的佛教,它從南傳的禅法一直到怛特羅密法,全部具備,唯一沒有的是“譚催”的這個部分。“譚催”的這個部分行法,基本上我們不認可它是佛教的系統,不過你既然硬說是佛陀的兒子,那也無所謂,就算認養吧。但是我們要留意到:漢語系它從最原始佛教的部分談到藏語系的密法,我們都可以認可,在漢語系的佛教裏頭都有,這是傳統的講法,在這裏面你會扯不清楚。

  

我想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要跟各位談,在前面我跟各位講過,南傳佛教叫基礎佛教,北傳佛教叫應用佛教。我現在再用一個更貼切的講法來給各位做參考,您不妨參考看看。

  

經濟學分兩大部門:一個是馬歇爾博士所創造的“廠商理論”,也就是供給需要曲線、無意曲線。這個供需曲線所發展出來的廠商理論,我們一般把它叫做microeconomics ,它叫做個體經濟學。那麼通常就把它叫做微觀的經濟理論。總體經濟學叫做macroeconmics,通常我們叫一般理論,它是凱因斯提出來的。這兩個理論都叫經濟學,但是這兩個理論完全不一樣,我們沒有聽說過研究廠商理論的經濟學家去否認凱因斯的一般理論。總體經濟的這些經濟學家,也從來沒有瞧不起個體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家。這個就是學者的一種氣度。我們現在作爲一個行者,竟然在這裏批判,這是相當不當的。

  

宏觀的或者總體經濟,它著重的是政府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如何促進區域或者國家的經濟成長,它的目的是在促進整體的成長跟利益。那麼“廠商理論”它重點是在個體的、個別的、個人的最大效用,對不對?你留意看看,它跟佛教很有一致性:

  

南傳佛教我們把它叫做微觀的佛教,它的理論著重在個人的解脫上面,它甚至于跟第二個人都沒關系。它重點就在個人的解脫跟成就上面。宏觀的佛法呢,它所著重的是全體的人類、所有的衆生都要獲得解脫。它的理論就有點像一般理論,著重經濟成長、經濟開發,它著重在貨幣政策、經濟政策或者財政政策上面。在個體的佛教裏,它所著重的是如何解脫,你去留意看看,兩個區塊是完全不一樣的,但都叫佛法,都叫佛教。這兩者之間有沒有關系呢?有絕對的關系。

  

經濟理論之所以展開,政府說增加投資。爲什麼增加投資?假如增加投資都被貪汙了,增加投資沒用,對不對,等于政府把錢發給官商勾結而已。它增加投資它會按照個體經濟理論上所講的,誘引他的投資,他會獲得多少利潤他才會投資,對不對?

  

同樣的道理,總體經濟是這樣運用,宏觀的佛法它也是這樣運作。當我們的社會——佛法的素養,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人格性的健全跟大學教育的普及,不是小學,是大學的——人性生命的教育普及以後,那麼大家來修行成就的機會就大。所以宏觀的佛法事實上,它在耕耘的是營造一個正法時代的來臨。那麼微觀的佛法是在這樣子肥沃的沃土上面來進行解脫——生命的改造工程,那成就就快。關鍵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兩者有絕對的關系。它們的偏向各有不同,但同樣是佛法。

  

我們在跟各位談的這個部分叫“華嚴”,華嚴的行法上,從華嚴的理論來講,叫作華嚴理論;從行法的事修上面來講我們叫普賢乘,這樣理事是一體的。華嚴的部分跟剛才的這種情況來講,它不是分割的,它有宏觀的佛法,也有微觀的佛法。在普賢乘裏宏觀佛法的推動,是要有微觀佛法的基礎,沒有微觀佛法的基礎,宏觀佛法是很難推動的。

  

今天同樣的,又有同修匆匆忙忙的就問,不好意思又很腼腆的問:“師父,我已經修學十幾年了,你看我從哪個法門下手比較快。”我說:“最快的法門就是從“人格性的健全”下手。”他說:“不是了,我看是禅法還是密法?”從我來看還早,你要修的這一法叫還早,還早知道嗎?海裏面的藻,爲什麼呢?你不要急著嘛,你有沒有檢驗過,因爲這個工程,事實上是宏觀佛法的工程。我們現在進佛門,大家稍微食髓知味就想求解脫:“師父,你看我修那個法好?”是嗎?你到了修行開始線了沒?沒有。爲什麼沒有?不是沒有,因爲沒人跟你講,你以爲現在就可以開始修了,一講修行就開始了。怎麼修嘛?

  

這次有幾個同修到大陸去,我們因緣轉變的相當不錯,我帶大家去看了幾個道場。你要看到,人家密法道場是怎麼布局的,是整座山都是壇城啊!我們的壇城只看桌子上這樣子,你就這張桌子要跟人家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人家搞一大片山,山野,那壇城的布置是怎麼來的?你想想看。挖個石窟,告訴你從我們今天這些想修行的人來講,盡其一輩子,挖個洞都挖不出來,還挖個石窟。你怎麼修啊?

  

我們跟各位講:普賢乘所行的叫普賢道,也就是跟各位講那圓融道的金叁角,叁個條件你能做嗎?做不到啊!對叁寶具足信心,有嗎?盡形壽行菩薩道,能嗎?一聽到盡形壽,好,很好,我回家想想看。不行啊,那種對立性還都很強,計較心都很強你怎麼修啊?我跟各位講,不要修,修了男的成魔,女的成精。你不要一直問,一直急著要成就。誰不想成就?師父教徒弟,最好是今天講明天你們統統開悟,腦袋開花,開悟。誰不想啊?但是做不到,你基本條件沒有,資糧道沒有,你沒辦法,你一定要處理好這些事。

  

這個宏觀佛法的部分,我們跟各位講過很多,但是你都沒有准備。因爲講宏觀佛法你聽得很爽,很多人都有來聽。聽懂沒有?懂!高興不高興?高興!你講講看,我哪知道。叫你講,你又講不出了。有些人是在微觀的佛法這邊他很精進,對于宏觀的部分他不喜歡聽,有些人在宏觀佛法的部分很喜歡聽,微觀佛法的部分他不喜歡進行。那你都不行,因爲你沒有微觀的基礎,宏觀的佛法你會變成人天善事一件,不是真正的佛法。

  

我跟各位講,你要發心,你聽經都跑來了,你們要組織一下,這投影工作你們來發心,大家都要聽經,沒有人要參加這個義工的工作。你發心嗎?你來這裏幹嘛?不要一直要吃現成的,要認真一點。聽經就在修行,你有修嗎?統統要等到時間到才到。我晚到一個鍾頭,南部的同修就在那叫了,到底講不講?講不講又怎樣嘛,你就來了心安下來,那才有資格叫聽經嘛,叫做修行嘛。師父不講,我們要回去了。師父不講,不會念佛、不會拜忏啊?師父不要死,師父若死了,你們都不要聽!不是啦,一個行者本身的基本要件具備了沒?你自己想想看,行者本色你有嗎?你只有行者本土,不是行者本色,土土的土。你要有自己的本色:我要修行,宏觀的如何展開,微觀的如何展開。那你菩薩道的部分有哪些?做爲一個行者,你要做什麼?

  

告訴你,離開生活沒有佛法,離開生活沒有修行。你既然想要修行,要佛法,你要在生活中融進去,不只在家裏,道場都一樣。來到道場就像回到家,你不要來到道場像貴賓,你修成了是坐上座,這兩個都修成的,他們都坐在上面。那你呢?當貴賓以後就變成這樣了,你不是活潑潑的佛,你是冷冰冰的石頭!不是,一定要注意,來了,行法因爲有時候我們在講,跟你講得太明,師父也要一點面子,說來聽經就要人做義工,太現實了。但是鼓勵你要走出來,要領執事,要有一種參與感,參與是一份功德。你的善根要培養起來,那個參與是培養自性善根,培養自性善根就是供養,你這樣聽懂嗎?

  

供養是什麼?供養就是“覺分”,七菩提分會背吧!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

《華嚴經經首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