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的境界怎麼樣,就是這個地方,下面所講的。
你問了老半天,你看《華嚴經》,你絕對看不懂,因爲你會問不會看,看了看不懂你才會問嘛。別人來問,因爲他沒有看過《華嚴經》,看任何一部經的《經首》他都看不懂,所以他問沒關系;但是你是華嚴弟子,這個我們講過多少遍,你不可能再問,你只能提疑情自己去參。而這裏面你要從哪裏入,你要記得,不管你從哪裏入,那就是你生命性德顯現的地方。這整段一千多個字,你提著疑情一直在那邊參,參來參去,不知道從哪裏摔進去了,砰!跌進去了,那個地方有所獲。有所收獲的時候,你口裏就會一直講,會一直講那一句話,在跟同修們論道的時候,你會從那一句話常常講。譬如說:常放光明、金剛所成、無邊顯現等等,類似這種。你會一直講那一句話的時候,那就是你生命性德要顯現的地方,你從那裏切入,這是不可思議的。你不要以爲這樣:你什麼地方、怎麼開悟、生命因素是什麼,你不知道,但是你從那裏下手就對了。
我們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有個公案,有一個法師在講經,有一只雞老是跑進來,蹲在那邊聽,聽聽聽,他講到,譬如說二十八品,他講到第六品,那只雞就往生了。往生了以後,往生很快嘛,叁年後就有一個小孩子來,也坐在那個地方。法師在講他都聽懂,六品經的地方都懂,講到第七品經他就跑去玩了,因爲他聽不懂。你就知道,一只雞聽人講話聽得懂嗎?根本聽不懂,但是它的習慣就是坐在那裏聽,聽不懂沒關系,那福報就是那麼大,下輩子來就做人了,做人就聽懂了。聽懂嗎?我告訴你也聽不懂,但是聽得住,知道嗎?聽得住,不是聽懂,只是聽得住而已。第七品以後因爲聽不住,所以小孩子又跑出去玩了。小孩子出去玩很正常,可修行人在看不一樣,怎麼聽到這個地方,他一想:喔!以前那只老母雞,就聽到這個地方往生了。對不對?當然他不會到這個時候往生,但是他的福報給它這輩子來就當人了。畜生轉爲人道,聽經有功德。你問他聽懂嗎?他當雞的時候他也聽不懂,當小孩子的時候,他也聽不懂,但是那攝受力在,那是不可思議的地方,大腦沒辦法去想象的。不要說叁歲小孩,那母雞怎麼會乖乖蹲在那裏,不可能,這就是不可思議。因緣成熟自然如此。
所以一個人要是到叁惡道去,想要再投胎轉世做人。我跟你講,真的阿彌陀佛,因爲他是畜生道最後一生,最後一生,所以他有這個因緣,他要抓住這個因緣,你問他大腦起作用嗎?不會起作用,但是他因緣就到。這只雞就是過去生中做了不該做的事,也是在佛門中,他也是修行人,在家出家我不講了,他也是佛門中很精進的人,就從道場裏偷了什麼東西,重要的法寶啊,就是盜僧祇物,那不是愚癡嗎?所以墮叁惡道,到畜生道去,那你就知道結果是怎樣。那個雞光是骨頭堆起來都比須彌山還高,只是到了最後一生他有這個機會,仗著《法華經》的力量他轉生,假如沒有這個因緣,他就是繼續再當老母雞,繼續再下蛋,因爲他要還債,他要把債給還了,知道嗎?
你不要做錯事,因果有多重你不知道!你到書店去偷一本書,是要還一本書,但在道場偷一本書,不是還一本書,你要知道。在書店偷一本什麼烹饪書,那簡單;偷一本佛像的書或佛經的書,那個要還,同樣是書店,那個還的業也不一樣。你看不懂,同樣一本書,知道嗎?一般的烹饪書或者瓊瑤小說,那很簡單,但是佛經、佛畫的書就是不一樣。你偷一本書,其它書大概等于偷了十塊錢,你再還十塊就好;你偷一本佛經、佛畫的書,那可能就是一萬塊。同樣都是一張而已,都是一本而已,那就是不同。你不知道,你真的是不知道,你看明明是一樣的一本書,爲什麼差別那麼多,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地方。你今天大腦裏頭所裝的東西是你認爲的那些東西,你沒看到的,你不知道的,你不認爲的,那還很多,還很多。
所以這個地方,透過你有爲法的事相,一定要轉過來才會入法身。你不要說,那個心佛衆生始終同,既然始終同,“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那我就不要修,你光坐在那邊就會開悟,會進去,那你搞錯了。你看《經首》第一句就告訴你,你此生還得百千萬劫,塵沙劫勞苦修行,你不要放棄,以爲你多聰明。剛才坐在椅子上的,不想坐在地上聽的那就是這一類人。你都不知道你要造什麼業下什麼果報,你不知道,你以爲你就比人高一等,你就不用修就可以了,沒有那回事。釋迦牟尼佛多少恒河沙劫以來,勤苦修行,才有那麼最後一刻。“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這個身心的勞頓,勤苦修行一定要進行,你不要以爲說修行不必那麼辛苦,該辛苦的你一定要辛苦,一點都躲不掉。
好,再來就是進入那個境界:“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衆寶華,清淨摩尼,以爲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這個部分我們就要看圖(極樂世界圖)了,它從地開始講起,這個地,金剛所成,佛成佛的境界是這個境界,你的肉眼所看的是菩提樹下的那個境界。這個我們有四張,本來這個柱子上面要用的那個四個浮雕的佛像,那裏面講的是你眼見,眼睛所見到菩提樹下成道的樣子。可是我們不談那個樣子,我們要講成就的時候心理那個境界,這不是心靈的問題而已,是實際上所存在的境界,你所感受外在的世界是這種狀況,知道嗎?我們不能講心理上,因爲心理上是抽象的,是你裏面有但你感受不到啊,有沒有?
我相信每個人家裏都有,家裏很好,設備非常不錯。不信你想想看,去買個餐具組不知道要怎麼挑,挑了老半天才挑回來,尤其是bed,沙發組一堆,不知看過多少家。省二號公路所有的家具店你都跑過了,你才挑那麼一組回來,可見那個都是很美的。可是大概是第一天用,一個月以後你就再也不美了,爲什麼,因爲物理現象你很容易慣性化,所以那個東西即使在你心裏,你也感受不到,你絕對感受不到。那個不算,心理的是虛幻的,你要留意到。而這個東西是指你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鍾,每分鍾六十秒,秒秒之間你都能夠感受到,你是泡在那裏頭,佛成佛以後一直到他入涅槃的狀況,他一直在這個境界裏,你要留意到,一直在這個境界裏啊。
我們是不一樣,你是受到外緣的情緒影響,你的六識有分別,好的你就很高興,不好的你就很窩囊,有沒有?你可能不會,你是平等平等,我是不可能,所以你送飯來給我吃的時候,我吃得飯要口味夠重,那平淡的我就吃不下,所以它有分別。你叫我說白米飯把它吃成像麻辣鍋這樣的,我想象不出來。它是白米飯就是白米飯,你要辣一點就看是醬油,胡椒都不要緊,總是要有。你就說我就想象有胡椒,那個秀才說吃飯沒雞肉,就畫雞肉挂在牆壁上,看著雞肉一直吃,這個本事我沒有。
因爲你會受到情境的影響,外緣的影響,識性在起作用。佛是不受識性起作用的,所以他恒在定中。進入這個境界裏面,這是大定。怎麼進,那你就要透過《心要法門》來不可了。現在只告訴你說,他有這種行法,他現在完成了,進去了這個境界。今天你不了解這個境界,所以你不會投入在這裏。這一段,我們看的是他個人的部分,就是說智正覺世間成就的部分。
那麼“其地堅固,金剛所成”的這個部分在下面,下面的這個地方,這是全圖的底部。我們通常看是從這地方看,爲什麼我說通常看是從這地方看,因爲經文是從這個地方講起。“其地堅固”,你看,“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衆寶花;清淨摩尼,以爲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這個地方叫什麼,七寶池,七寶池只有這麼小嗎?才這麼大而已嗎?七寶池不是啊,可是你要畫一定要畫這個樣子,你記得一個狀況。
昨天跟各位講說,聞至法師他有舍利子四千多顆,是沒錯,到底四千幾百幾十幾顆,算不出來,你的大腦不要去想說一定要把它算出來。這個聖物,沒辦法算,尤其是佛舍利,根本沒辦法算,在你算的同時它又長出來了,知道嗎?你假如說用科學家的態度、懷疑的態度要去檢視它,去算,你在算的時候它就減少,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爲你不誠心。你以絕對的虔誠心、恭敬心去,那你越算它就越多。你即使算過去那邊、它也會長出來,你不用算,你根本沒辦法算。聖物怎麼生出來,怎麼消失的,你的大腦跟你的物理無法解決,無法解答。
所以同樣的,這是聖地,七寶池有多大,你沒有辦法丈量。要這麼大,那請問有多深?我去投胎的時候,在那邊出生的時候,萬一撞到旁邊,我要買保險,要不然我投胎到那邊去又撞死了,又要投胎哪裏去?它沒有距離,空間能夠丈量是物理現象。在這種聖地裏頭,它的空間都是無限量的,你要留意到。所以他這裏講,所形容的就是指這個地方。
這一張從這裏看,你比較看不出來,我們看另外一張(西方叁聖圖)。這個地方他畫得就是這種“諸色相海無邊顯現”的部分。你看,他用摩尼珠上面所噴出來的這種光影啊,一條一條的,顯示重重無盡;他一直顯現那些鳥一直圍著他在飛,這就是“諸色相海無邊顯現”的表達方式。光是這個時候是講整體的,不只是這裏而已,從“其地堅固”一直到上面…
《華嚴經經首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