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八課 略說自續派與應成派的所破差別 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就說明它是一個心與心所的法,是一個分別念的念頭,是個分別的微妙智慧。修中觀的話,剛開始不是說完全沒有分別,就看你分別什麼,善分別。在最初的時候修中觀就要去分別,分別諸法勝義當中無有,在勝義當中沒有,在分別念當中建立這樣一個“心所妙慧”。也就是看到任何顯現的時候,在第六意識當中建立一個“用勝義理論觀察根本不存在的”,就在這個現而無的“無”上面安立勝義的無,在內心當中安立這樣一個分別,以此分別就能對治無始以來的實執。我們認爲諸法當中實實在在的有,就用勝義當中的“無”來對治這個這實執,把這個實執淡泊,把這個實執消融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再以它而接引最終産生遠離四邊八戲的智慧。能夠産生遠離四邊八戲的智慧的機會是誰給的呢?從次第的教法上來說,就是由這種勝義中無的心所妙慧!它給我們證悟遠離四邊八戲智慧的機會。所以最初的次第上面就是要用“勝義無”來對治我們的實執,以我們的實執淡泊以後,我們暫時雖然沒有機會,但不斷地淡泊,我們以後會有機會産生遠離四邊八戲的智慧。

  因此,自續派的一切論典中,對于經論中諸多遮破色等之相,宣說僅是遮破實有的單空假勝義之義。

  因爲如此,也就是說正由于有這樣的一個關要存在,所以說自續派的祖師有無盡的大慈悲心,給我們在自續派的一切論典當中對于經論當中很多說要把一切色法遮破的這種體相。破一切相的時候說:“這是從勝義當中破。由此在勝義當中建一個單單的空,遮破實有以後,建立一個單單的空。”很多道友會說:肯定嘛,遮破了實有怎麼不叫單單的空呢?實際上遮破實有以後,假如你在分別念當中建立一個空相,這就叫做單單的空。假如你遮破萬法以後,你並沒有建立一個空相,一法不立,不管是有,不管是無,不管是顯還是空,你一法都沒有去建立它,這個時候它就能叫做單單的一個空相了,就叫一個不可思議的法性,不能叫做一個空。如果說要相應真正的大空性,遠離四邊八戲的話,就只能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可識別,無可表達,言語、分別都用不上。也就是遮除了一切以後,並沒有建立任何一法,這時你的分別、你的語言用不上。但是單空卻不是這樣,他遮破了色法等自相以後,又建立了一個遮破實有的單空,也就是說把實有打破,建立一個空。這個空由于是分別念第六意識的一個分別,所以它是一個假勝義,它不是真正的勝義。真正的勝義我們前面已經講到,是殊勝的聖者以無分別智慧所證悟的這種義,這才叫真正的勝義。它不是分別念的境界,而是無分別智慧的對境。單空由于是分別念的對境,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勝義,是假勝義,還是分別念的境界。

  但是我們看這句很關鍵的一點,也就是說“遮破實有”,這很關鍵。我們現在是有機會發起這個“心所妙慧”,遮破實有的這種“心所妙慧”的。單空的這種“心所妙慧”我們現在有機會發起來,我們就用它來遮破實有,看到萬法的時候如夢如幻,顯而無,就在無上面去遮破。以前我們認爲顯現就是有的,顯現就是存在的,把這個實有的執著把它不斷地去磨練,不斷地去消融,這正是自續派的祖師無盡的大慈悲心來接引我們中下根基者所做的一個非常殊勝的引導。

  在《定解寶燈論》當中,全知麥彭仁波切就講到,諸多的證悟諸法本義的這些高僧大德都給我們講要斷除輪回就要打破實執,就要對無我生起這種修行。“口說最初即斷此,即是散布魔密意。”也就是說,假如最初的時候就是要遠離這種修行,這是給魔王散布他的秘密的最歡喜的語言。假如我們要遮止這種分別,分別無的這種單空的修行,這就是在斷衆生的慧命,因爲這是對他最好的修法。你不准他修就是在斷他的慧命,他有機會修這個他就有機會斷除實執;他不修這個,實執無法斷除。又沒有機會産生遠離四邊八戲的智慧,這時候就從聖道上面把他徹底地斷絕了,這樣是很不應該的。所以,我們在學修上面要講次第,不僅名言的法學修要講次第,勝義的法,通常的修行者修行的時候都是要從次第的學修上面找到修行的希望的。否則,我們不甘于次第最後我們就沒有希望。何必去走沒希望的路呢?假如說頓悟者可以頓時證悟,那我們應當讓他及早地頓悟;而如果是次第的根基者,我們就應當要讓他走次第的根基(的路)。有一些修行者就這樣以偏概全,走次第的時候就根本不可能有頓悟;頓悟的時候就否定說:次第是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樣是很不好很不好的。我們必須要看到衆生的慧命和我們自己的慧命因緣在哪裏。而很多衆生慧命因緣都是在這個次第上面!我們要看到這個教法對衆生的希望,給予衆生無比的希望,這是教法殊勝的地方。“法無高下,契機則貴”,這種單空的修法是相當契機的一次修法。所以我們應當貴重它,在內心當中生起一種貴重的珍愛。下面又說:

  雖然勝義中無生,但對世俗中似有生的顯現並不能遮破,因此,諸法在世俗中持其自相,以觀察名言的正量成立;彼按顯現那樣在勝義中不成立之故,對所破加勝義的簡別,而說勝義中無、世俗中無欺有。

  雖然在勝義當中無生,但是我們在世俗當中會看到好象似有生的顯現,是似乎有而不是實實在在的有,也就是說如幻的有而不是實有,有這種如幻的顯現並不能遮破。菩薩出定的時候,他的這種二取的無明還沒有徹底地斷盡。以這種二取無明習氣的力量就在他出定的時候自然顯現這些一切的顯現法。這是他無法遮破的,無法遮止的。但是他也知道在勝義當中,或者他入定的境當中根本就沒有這些顯現。因此,在見解上面,我們隨順這樣的顯現就會有兩分、一分。一方諸法在世俗當中持其自相,柱子有柱子的自相,寶瓶有寶瓶的自相,電腦有電腦的自相,杯子有杯子的自相,桌子有桌子的自相,每一個法都有它自己的體相,而且這是通過觀察名言的正量可以成立的,就像以因明的理論我們可以去觀察這些顯現法的成立,這是世俗當中。從勝義上面來看,按照顯現這樣子在勝義當中是不是還有呢?沒有!由于是在勝義當中沒有,對于所破我們加以簡別,也即加以區別,區別對待,在勝義當中我們去看,哦,原來勝義當中是沒有的。在勝義當中建一個“無”,在世俗當中建一個“有”。而說勝義中無,世俗中無欺有,也就是說有和無其實都在建立,在建立了世俗谛、勝義谛二谛時,緣起是有,性空是無,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實際上就是一對有無。對于這樣的有無實際上就是一種分別。我們有些道友在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實際上也就是說是有無、無有、有不礙無、無不礙有,就是這樣的。實際上都還是有“有和無”的區別,只不過在說法上說緣起性空,無二無別。在說法上是這樣,實際意義上已經落到“有無”了。

  在抉擇後,全知麥彭仁波切又說:具德月稱和寂天等,最初即著重抉擇離四邊的各別自證智,如是對彼世俗中成立自相也一並破除,故而息滅分開執著二谛,將成現空雙運。

  最後說將成顯空雙運。我們有些人以爲只有顯和空的時候才能稱爲雙運,而在顯和空完全寂滅以後,找不到顯了,找不到空了,就以爲就無法雙運了,以爲就沒有雙運了。什麼和什麼雙運呢?已經沒有什麼和什麼雙運了。實際上我們可以說沒有什麼和什麼雙運的時候這才叫做雙運,你覺得有一個他有一個你,有一個你和他,那麼這兩個就不是一個;不是一個的話那你不是他,他不是你,這就不能稱爲雙運。所以具德月稱論師和寂天菩薩他們最初,“最初”兩個字很重要,也就是說一開始就這樣,一概如此,著重抉擇遠離四邊八戲的各別自證智慧。正因爲抉擇的是各別自證的智慧,不是去分別的智慧,不是分別妙慧而是無分別智慧,所以對于世俗當中成立自相的這些全部給你否定,不講什麼世俗,現在我給你講的是真實勝義,所以什麼顯現也不建立,什麼“空”也不建立,什麼“有”也不建立,完全一並破除,從此以後內心再也無法去攀緣一個“有”,攀緣一個“無”。全知麥彭仁波切講:凡夫的分別心就是這樣的,你給他“空”,他就攀緣這個“無”;給他這個“顯”呢,他就攀緣這個“有”。反正說一個他就落到“有無”當中去攀緣,衆生能攀緣的就是有和無。而這個時候將一切“有無”同時遮破,無有一法有,無有一法無,沒有一個“有無”的建立,最終就能息滅分開執著二谛。由于沒有“顯和空”的區別了,最後顯空將會成爲一味無別。也就說沒有二谛的區別了,唯一真實義。有些人講,這樣不是把二谛打破了,還要談什麼雙運呢?確實最終連二谛都要打破了。也就是最後勝義谛其實是唯一的,就是一真一切真,法法都融歸法界,法法都無有區別,方成爲一味雙運。一真法界,再不談什麼顯,什麼空,什麼是世俗,什麼是勝義,一概不談,這時候才遠離了我們內心分別心所能夠攀緣的側面,把一切相遮破,世俗勝義全部一概遮破。這時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去攀緣了,才能夠給我們展現法界的真相,才能夠給我們介紹一個完全寂滅的一個境界。由于顯也融歸這個寂滅,空也融歸這個寂滅的法界,顯和空融歸一味法界,顯和空無有差別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成爲雙運。

  《定解寶燈論》雲:“自續派論許所破,加成實等之鑒別,然就觀察勝義言,加此鑒別有何用?”(法本上的)

  《定解寶燈論》雲:成實有等之鑒別,加上所破而宣說,自續論中雖稱有,由以觀察勝義言。加上彼者有何用?(法師念的)

  《定解寶燈論》的頌詞是針對于藏地的個別宗派,藏地的個別宗…

《中觀總義 第八課 略說自續派與應成派的所破差別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