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而實際上呢,這是一種說法。而從另外一種說法,也就是說真正你能夠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的時候,本身圓滿的法無我,就是一個諸法的實相。你證悟了這個實相,自然能發起隨順的菩提心了。那麼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主要還是證悟這個般若上面。只不過我們強調菩提心的重要的時候,就像道次第論當中會說,大乘必須要有菩提心,假如沒有菩提心,只有空性智慧,那麼會落入到小乘。而實際意義上,假如他已經圓滿證悟了萬法的中觀般若空性,那麼沒有涅槃可得,沒有輪回可出。他怎麼會去執守畫城,求取涅槃,遠離輪回呢?不會的。所以自然會讓他證悟這一種般若心體的時候,他出定的過程當中,就自然會引生非常自然自然的、強烈的菩提心。
但得本不愁末,只要般若能夠認識,能夠證悟,出離心自然生起,菩提心自然生起。就像我們通常的叫法,要去改造內心才,能夠生起一個出離心。但是只要你有那麼幾次,知道萬法是如夢如幻的,還不是說你已經證悟空性了,就是你通過中觀正理,能夠認識萬法是空即離戲的,是一場夢的這種顯現,你就會覺得所有的努力,何必去那麼認真呢?輪回何必去那麼認真呢?這時你會覺得以前執著的很當真的東西都錯了,全錯了。這樣你不放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傳承上師們也有這種說法,假若在這個時代,我們不修學般若,可能修學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雖然我們很想生起出離心,但是在這個時代,要放下很困難。然後我們想修行菩提心,要想真正利他,“習氣,自私自利的習氣。”也很困難。但是,這個時候你借用上面的般若的教法,讓你看到萬法是如夢如幻的,你自然會放下。如果看到萬法是如夢如幻的,還有什麼的自私自利可以求取呢?所以這個時候,就會自然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所以,以高的教法來從根本上面來下手,一切枝末的功德自然會出現的。
我們衆生接觸到中觀,或者般若的這個功德,就是你善根當中遇到佛法根本的一個善根,這個善根是根本的善根,也就佛法的一個中心的善根。在論中曾經說過“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也就說福報不夠的人,連這一個世界是不是幻化的,可能是幻化吧?這樣子的一種懷疑都無法生起。更不用說是,他聽到般若的詞句以後,還很歡喜的去聞思。假如說他能夠稍微懷疑一下,這個世界可能不像他們說的那樣子,不是實實在在的吧,可能不是實實在在的,也許是如夢如幻的吧?就這樣一種懷疑,已經開始讓他的相續當中,種下一種善根,這種善根將會瓦解他的輪回,瓦解他的叁有。所以,般若即使你聽不懂,對你來說意義都超過其他的教法。但是你千萬也要尊重其他的教法,因爲我們要珍惜這樣一種善根福德。你是一個寶器以後,你更需要去愛護這個寶器。但是,這樣子的般若空性即使你沒有修學好,他會讓你很快的成就,即使你聽到了起邪見,那結果會怎麼樣呢?奧,你會墮地獄,墮了地獄出來又會怎麼樣呢?很快就解脫!
就像文殊菩薩他給一些人傳講空性的時候,這一些比丘就聽到了這種詞句,心裏面生起恐懼之心,這個時候都紛紛墮地獄了,然後呢,大目犍連尊者就去給佛陀告狀了,說:“文殊菩薩爲什麼這樣子?把這些衆生都給送到地獄裏面去了?假如文殊菩薩不宣說空性,他們不就會安安穩穩地修行他們自己的妙法,不會受這地獄的痛苦嘛?”然後去給佛陀一告狀的時候,佛陀就說了:“文殊菩薩真是善說啊!他這種善說,讓這些衆生極快地成佛啊!”也就是這些衆生,如果沒有接觸般若,雖然他不會依靠這一次因緣下地獄,但是他在輪回當中在這個小乘的修行當中,一直執守這種不了義的境界,什麼時候成佛,走向成佛的境界,這真的是說不清楚。
就像以前有一位比丘尼,佛陀時代的一個比丘尼,她是個阿羅漢,她就去勸化釋迦族的一些貴族婦女出家,這些貴族婦女就說:“我們出家可能有違緣,因爲我們的相貌比較好,然後我們容易遇到破戒的這個違緣,可能這樣子出家不好吧?”然後這個阿羅漢就給她們講說:“破戒就破戒!”她們就說:“啊!破戒就破戒,破了戒,那不就以後受苦呀?那到地獄去呀!”“說:“下地獄就下地獄!”“那下地獄不是那麼劇烈地痛苦,誰受的了呀?”,“受苦就受苦!”說:“爲什麼會這樣子呢?”說:“你下地獄出來之後,你會得到涅槃的因緣。”她說“我以前是一個妓女,曾經出了家以後,破了戒,也下過地獄。然後,我現在成了一個自在解脫的阿羅漢,現在我有種種的神通功德,有種種地自在享受,而這一切奇特稀有的成就,如果不是以前我出家,我現在怎麼會擁有呢?雖然你不會破戒,但是你也沒有解脫。”所以即使是遇到般若的教法,她誹謗了,她下地獄了,最後,也是依靠這個善根,而得到解脫。所以般若的善根,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想到這樣子的一個民族當中,經常看到《心經》,讓大家處處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在電視劇當中經常也會說這些,所以也是非常好的。甚至我們看到在古代的這些書法家當中,幾乎都是在書寫《金剛經》呀、《心經》呀,幾乎沒有幾個出名的書法家他不寫《心經》的,不寫《金剛經》的,幾乎都在寫。而這些大家見聞覺知當中,就會覺得《金剛經》可能是很神秘的一個經典,僅僅是一個經題,僅僅是《心經》的一句話讓衆生能聽到,他雖然聽不懂,這也是對于他來說,是成佛的根本的一個善根。所以,很有意義。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對你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甚至你還能信,甚至你還能去學習,甚至有些人能夠在即生當中,就能樹立起般若的見地。那般若的學習,這種因緣,就是佛陀最想做的事情。所以佛陀在宣講般若的時候,自己給自己鋪設法座,甚至給阿難交付教法的時候說:“你千萬要把般若這個教法要完整無缺地流傳,裏面的一字一句丟失,我都會甚爲傷痛。其他的教法,你要盡力地去護持,但是,尤其是般若,只要一字一句流失了,我都會甚爲心痛。”因爲這是像佛陀的心髒一樣,假如說這個世界還有般若在弘揚、有中觀在弘揚,說明佛陀的心髒還再跳動,假如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般若了,雖然有其他的這個教法,那都是佛法的、佛陀的形象在那裏顯現,而心髒已經不再跳動了。所以般若就是諸佛的心髒。正因爲諸佛的心髒,我們前面說:“但得本不愁末”。你只要掌握了根本,其他的支末的功德一樣具有。
那麼有些人說:“那我祈禱觀世音菩薩,我能千處祈求千處應,那我祈禱般若,會不會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呢?”我們可以說,如果觀世音菩薩離開了般若,她絕對不會出現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功德的。她有這樣子得功德,有這樣子的自在,就是修行般若。那麼,你學了形象上的般若化現的觀世音菩薩,當然有效果。即使你不祈禱形象上的觀世音菩薩,你就直接祈禱般若,也會起巨大的效果的。
以前,帝釋天王和魔王波旬戰爭的時候,就是靠思維般若佛母的意義,而念誦詞句,最後把魔軍給降伏了。我們在佛法當中會遇到《心經》回遮儀軌,也是通過念心經,去回遮我們一切不吉祥的事情,一切的違緣可以通過念《心經》,祈禱般若,最後遣除一切違緣。甚至,在我們漢傳佛法的念誦課本當中,經常會看到“摩诃般若般羅蜜”。在祈禱了諸佛菩薩之後,再念摩诃般若般羅蜜,這也是有很大淵源的。
以前五祖禅師,在有一次很多的匪徒要想來攻打他們所住的一個城市的時候,當時這個城市裏面的人一片恐慌,然後就祈禱五祖弘忍大師他能出來,給大家創造一個順緣,遣除違緣。五祖弘忍大師他做的是什麼呢?他讓全城的人都念:“摩诃般若般羅蜜,摩诃般若般羅蜜,南無摩诃般若般羅蜜。”就這樣子念。念了之後,這些敵軍夜來要想進攻的時候,就看到城牆上面全是天兵天將,看到就嚇壞了。他們就覺得這個城市當中絕對有異人存在,也就是說有特異功能的這個人,這種特異功能不是練氣功的特異功能,而是有超凡的佛法成就的聖賢在裏面,所以他們就不敢侵犯這個城市,後來就退兵了。你看,這就是依靠祈禱摩诃般若般羅蜜,還不是念誦《心經》,就只是在念一個經題,或一個名稱而已,還沒有說是念裏面具體的字句。所以,我們在漢傳佛法當中,經常會看到念誦課本,要麼在祈禱諸佛菩薩之後,再念一邊摩诃般若般羅蜜,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從根本上面得到利益。
甚至像《心經》,《般若經》,還有《金剛經》,這些在弘揚的過程當中,經常都會看到遣除違緣的。就像以前有個沙彌,他能降魔,就是他會念《金剛經》。還有些能降伏魔,就是因爲會念《心經》。還有一些治病的,還有遣除違緣的,還有些遇到不吉祥的時候想到了《心經》,抓緊念《心經》,最後遣除違緣的,這樣子的事情是非常多的。
“但得本,不愁末”。如果你有一個善根是在般若中觀上的善根,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其他的善根,也許你現在還沒有抒發起來。但是你依靠般若,你以後一定會抒發其他的善根。能夠成就其他的善根的。那麼最好的一點,就是你對于般若中觀尊重,對于其他的也尊重,根本和枝末你都尊重,但是我們介紹他的功德的時候就知道,即使你其他的善根都沒有,你有一個般若的善根,你會受苦,這種苦是有希望的苦,是一個短暫就會結束的一個苦。
假如說你沒有遇到般若,也許你會受少一點苦,其實沒有般若的話,你不可能少一點受苦,因爲你在輪回當中永遠的受苦。暫時看起來你沒有依靠這樣子的惡業,緣著佛法造的惡業,緣著般若造的惡業你墮地獄。但是你絕對會有其他的輪回的因緣,一直讓你在輪回當中受盡痛苦。所以,哪一天你有般若的善根,就從那一天你就開始,具有斷除輪回的相續,從根子上面斷除輪回的一個力量在你的善根裏面了。所以,學習中觀,學習般若意義具大。
“總義”,<…
《中觀總義 第一課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