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一课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第一课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首先我们做一个祈祷,祈祷释迦佛,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祈祷他们能够赐予加持,能够在一个般若班开端的时候产生吉祥义,而且使这种吉祥能够无尽的相续下去,所以我首先祈祷一下传承上师。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获证八辩才

  

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至诚祈祷不败尊胜尊。

  

圣境五台三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量无边、如同我们生生父母一样的无量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一起来共同学习般若班的第一堂课《中观总义》。

  这个《中观总义》是益西彭措堪措布以前在讲《入中论》的时候,中间旁述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将整个中观般若教法大概的内函、框架,全部给我们展示出来。所以这个《总义》学习之后,我们对般若班的课程以后开设,你就看到,所有般若班课程都要完成这个《总义》当中的、内涵的学习,是更具体化地完成这里面所提示的内容。所以在一个法学习之前,或者在一系列的法学习之前,已产生一个总体的概念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这样你后面的闻思就会感觉到,每一步都有着具体的,在大框架当中是处在什么地方。否则我们刚开始没有个总体观,没有个总体概念,学法的时候,总是没有感觉触及到一种完整的体系,内心当中还是觉得很零碎的一个佛法。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中观总义》,对于般若班一个开端来说,那是一个非常殊胜或者极为必要的安排。上师也要求我们在般若班开班的时候,必须要学好这个《中观总义》。甚至在这里面,所提到的内容几乎都是我们所有中观要解决的问题。就像这里面讲到的自续派和应成派,也许很多道友是第一次听到:“什么叫自续派?什么叫应成派?”对这一个词语很陌生,但是你如果从一开头的时候不接触这些名词,以后我们在辨析中观义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些概念,你到时候就会晕车。所以提前把一些最关键的概念建立,能够在之前把佛法中观要义的内容学好,这对于后面的般若班的学习,将会是一个无上的助缘。

  我们首先看“中观”。中观在汉地弘传是非常广泛的,在佛经当中通常讲的叫般若,在论典当中讲的比较多的叫中观。尤其从龙树菩萨开始弘扬中观第二般若法门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中观的用词从印度、藏地、汉地,处处都看到弘扬般若中观的教法,所以在经典当中我们看的最多的就是“般若”或者“无我”;而在论点当中,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中观”,或者“中道”,或者“第一谛”。

  为什么佛法要用中观来给我们介绍般若呢?因为我们知道般若的大智慧,而什么样的智慧才叫做大智慧呢?很多人的智慧按照古大德的描述,就像日下孤灯。由整个人类的智慧放到中观,或放到佛陀的智慧下面,那么他就一点都显示不出他的光彩,全部被映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一种状态呢?其实“中”字给我们介绍的意义很重要,因为其他介绍的智慧他都没有“中”,都是在“边”上面,“边”是什么意思?“边”也就是说插在边上,而没有接触我们诸法的中心内涵,和我们的这种诸法所宣说的心要大智慧,他并没有站在这种智慧当中。然后我们想一想,用“中”这个字,他有什么样一种殊胜的地方呢?也就是“中”不是“边”的意思。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要认识到他的用法。有一种用法就是说“中”完全不是“边”;另外一种用法,远离了一切边的真实性就叫做“中”,这两种表示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一种表示是从“无遮”的方式,后面一种表述是从“非遮”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有没有建立这个“中”,后面的方式是建立“中”的,也就是说,不是“边”就是“中”,远离了一切边执戏论,建立诸法真实性这就叫做“中”,而假如说我根本不说有没有一个真实,完全打破一切边执戏论,从来没想建立一个“中”。就像《三摩地王经》当中所说的那样,远离了一切边以后,连一个“中”也无有建立,这种抉择方法,就是二转无相法门当中,尤其应成派最了义的中观义理。

  所以你接触的般若,介绍是在二转的方式上面去介绍的,还是从三转的方式去介绍的,这一点你必须分清楚。所以中观实际上有两种中观,一种叫做自空中观,一种叫做他空中观。二转般若法门给我们介绍的就是自空中观,而三转的了义的这些法门就叫做他空中观。

  这两种中观的介绍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种是用胜义理论,一种是用名言理论。胜义理论抉择出来的就是诸法自空,而诸法自空也就是他本体是一个空性的,本体自空的时候,并不说其他法不空,就在诸法上面说他完全是空性离戏的。

  接下来我们学了后面内容会发现到这一点,很多的辩论都是在这上面辩论的,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辩论,就是在有没有建立一个“中”上面,有没有建立一个“边”上面,所以最后连一个“中”的也不会建立,用“中”这个词最主要是打破一切“边”。因为我们众生的智慧,无法去接触到佛陀的中道实相第一义谛的智慧。所以我们在认识万法的时候,经常是在一些边执戏论上面,做一些毫不触及真实胜义的一些妄想。所以,为了打破这些妄想的时候,就说“中”,一说“中”的时候,就是一法不立。假如说有一法可立,那又落到“边”里面去了,他就不叫做“中”。所以,“中”是一法不立的一个般若,那么这是从二转的了义的抉择上面来说的,如果站在三转上面来说,也就是说有着超越一切边执戏论的般若心体。中道实相会给我们这样子认定。甚至如果有些道友会学吉藏大师所著的《中论疏》,你看吉藏大师的《中论疏》,他就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应成派的抉择方式略有不同。因为汉地是如来藏宗派非常兴盛的一个宗派,抉择中观的时候,有时候是从自空上面,有时候是在他空上面,甚至这两者融合在一部论当中进行抉择的,我们也容易看到。而在藏传佛教,或者是说在印度的佛教,他是分的很清楚,也就是说自空的抉择是自空的特色,他空的抉择是他空的特色,这两个是两个分野处,两个分界处,两种不共特色的宗派抉择。所以讲中观的时候,一般都是讲的自空中观比较多。他空中观,有一些就接触的少一点,甚至有一些把他空中观当成不是中观派,有这样子的一些区别。

  然后,我们看这个中观学习,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前面讲到很多的智慧,再高的智慧,他都在边执戏论上面。也就是说没有介绍诸法的真实。我们在虚妄当中去生活,所有的意义都是虚妄的;我们在真实当中去起用,那么所有的意义都是真实的。所以要活在真实里面,千万不要活在虚妄里面。诸佛兴出世,就是想给我们介绍生命宇宙的真实。如果不开设中观的教法,不介绍般若的心要,一切众生将会永远活在虚妄当中。所以真正佛法,就是要触及到中观,触及到般若,才是佛陀的心要。所以我们说佛法的见解和外道的见解,主要就是在有没有空性的认识上。有一分认识,就是有佛法,没有一分认识,几乎就是共同的法,甚至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切妙法都是般若。从般若的要么根本上介绍的,要么从般若的支分上介绍的,要么从般若流现出来的教法。

  有一些说法说,佛陀谈经49年,而在22年当中宣说般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就是,佛陀49年说法,处处都没有离开过般若。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确实是如此的。因为就像我们大家学了《般若摄颂》以后就知道,不管是任何一个佛法,甚至因果,都是要从般若这儿产生的。一切世间的安乐,和出世间的安乐,都是要从般若才能出生的。离开般若,你不可能出现佛陀的证悟智慧,没有佛陀的证悟智慧,谁能够宣说因果的妙道呢?如果没有宣说因果的妙道,谁能取舍因果,而得到安乐的利益呢?所以一切教法的核心,就是般若。离开般若以后,可以说没有佛法。

  一切的教法都是般若,都是中观。所以我们学教法,有时候是从枝末上去学,有时候是从根本上去学。如果我们从其他的道去修学佛法,那就是通过枝末,去调整根本。假若你从中观上面去修学,你就是从根本上去调根本,同时会影响枝末。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像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说的:“但得本,不愁末”。如果你能够证悟,或者说是体会这种根本的教法,其他枝末的教法,自然你能具足他的功德和利益。假如说你从其他的枝末,你哪一天才能触及到根本教法?才能够影响到你的生命走向与中观,或般若诸法心要的因缘呢?这就说不清楚了。

  从般若的智慧上面去寻求佛法,就是从根本上去建立我们修行的意义。一旦你的般若学习好了,你不会说那么贪着世间的,你不会说学了法无我以后,还会去执著一个实有的轮回,获取一个实有的涅槃。无轮回可出,无涅槃可得。这个时候你不会去执守画城,寻求小乘的解脱。

  在有些说法当中说,证悟了空性后,还必须要有菩提心,才能够成就佛…

《中观总义 第一课 中观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