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一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首先我們做一個祈禱,祈禱釋迦佛,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祈禱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祈禱他們能夠賜予加持,能夠在一個般若班開端的時候産生吉祥義,而且使這種吉祥能夠無盡的相續下去,所以我首先祈禱一下傳承上師。
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而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至誠祈禱不敗尊勝尊。
聖境五臺叁大淨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足下誠祈禱,降臨證悟意傳求加持。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量無邊、如同我們生生父母一樣的無量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今天一起來共同學習般若班的第一堂課《中觀總義》。
這個《中觀總義》是益西彭措堪措布以前在講《入中論》的時候,中間旁述的一個內容,這個內容將整個中觀般若教法大概的內函、框架,全部給我們展示出來。所以這個《總義》學習之後,我們對般若班的課程以後開設,你就看到,所有般若班課程都要完成這個《總義》當中的、內涵的學習,是更具體化地完成這裏面所提示的內容。所以在一個法學習之前,或者在一系列的法學習之前,已産生一個總體的概念是非常具有意義的。這樣你後面的聞思就會感覺到,每一步都有著具體的,在大框架當中是處在什麼地方。否則我們剛開始沒有個總體觀,沒有個總體概念,學法的時候,總是沒有感覺觸及到一種完整的體系,內心當中還是覺得很零碎的一個佛法。所以我們今天學習《中觀總義》,對于般若班一個開端來說,那是一個非常殊勝或者極爲必要的安排。上師也要求我們在般若班開班的時候,必須要學好這個《中觀總義》。甚至在這裏面,所提到的內容幾乎都是我們所有中觀要解決的問題。就像這裏面講到的自續派和應成派,也許很多道友是第一次聽到:“什麼叫自續派?什麼叫應成派?”對這一個詞語很陌生,但是你如果從一開頭的時候不接觸這些名詞,以後我們在辨析中觀義理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些概念,你到時候就會暈車。所以提前把一些最關鍵的概念建立,能夠在之前把佛法中觀要義的內容學好,這對于後面的般若班的學習,將會是一個無上的助緣。
我們首先看“中觀”。中觀在漢地弘傳是非常廣泛的,在佛經當中通常講的叫般若,在論典當中講的比較多的叫中觀。尤其從龍樹菩薩開始弘揚中觀第二般若法門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中觀的用詞從印度、藏地、漢地,處處都看到弘揚般若中觀的教法,所以在經典當中我們看的最多的就是“般若”或者“無我”;而在論點當中,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中觀”,或者“中道”,或者“第一谛”。
爲什麼佛法要用中觀來給我們介紹般若呢?因爲我們知道般若的大智慧,而什麼樣的智慧才叫做大智慧呢?很多人的智慧按照古大德的描述,就像日下孤燈。由整個人類的智慧放到中觀,或放到佛陀的智慧下面,那麼他就一點都顯示不出他的光彩,全部被映蔽了。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子的一種狀態呢?其實“中”字給我們介紹的意義很重要,因爲其他介紹的智慧他都沒有“中”,都是在“邊”上面,“邊”是什麼意思?“邊”也就是說插在邊上,而沒有接觸我們諸法的中心內涵,和我們的這種諸法所宣說的心要大智慧,他並沒有站在這種智慧當中。然後我們想一想,用“中”這個字,他有什麼樣一種殊勝的地方呢?也就是“中”不是“邊”的意思。我們在學習中觀的時候要認識到他的用法。有一種用法就是說“中”完全不是“邊”;另外一種用法,遠離了一切邊的真實性就叫做“中”,這兩種表示是完全不一樣的。前面一種表示是從“無遮”的方式,後面一種表述是從“非遮”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有沒有建立這個“中”,後面的方式是建立“中”的,也就是說,不是“邊”就是“中”,遠離了一切邊執戲論,建立諸法真實性這就叫做“中”,而假如說我根本不說有沒有一個真實,完全打破一切邊執戲論,從來沒想建立一個“中”。就像《叁摩地王經》當中所說的那樣,遠離了一切邊以後,連一個“中”也無有建立,這種抉擇方法,就是二轉無相法門當中,尤其應成派最了義的中觀義理。
所以你接觸的般若,介紹是在二轉的方式上面去介紹的,還是從叁轉的方式去介紹的,這一點你必須分清楚。所以中觀實際上有兩種中觀,一種叫做自空中觀,一種叫做他空中觀。二轉般若法門給我們介紹的就是自空中觀,而叁轉的了義的這些法門就叫做他空中觀。
這兩種中觀的介紹方式是不一樣的,一種是用勝義理論,一種是用名言理論。勝義理論抉擇出來的就是諸法自空,而諸法自空也就是他本體是一個空性的,本體自空的時候,並不說其他法不空,就在諸法上面說他完全是空性離戲的。
接下來我們學了後面內容會發現到這一點,很多的辯論都是在這上面辯論的,自續派和應成派的辯論,就是在有沒有建立一個“中”上面,有沒有建立一個“邊”上面,所以最後連一個“中”的也不會建立,用“中”這個詞最主要是打破一切“邊”。因爲我們衆生的智慧,無法去接觸到佛陀的中道實相第一義谛的智慧。所以我們在認識萬法的時候,經常是在一些邊執戲論上面,做一些毫不觸及真實勝義的一些妄想。所以,爲了打破這些妄想的時候,就說“中”,一說“中”的時候,就是一法不立。假如說有一法可立,那又落到“邊”裏面去了,他就不叫做“中”。所以,“中”是一法不立的一個般若,那麼這是從二轉的了義的抉擇上面來說的,如果站在叁轉上面來說,也就是說有著超越一切邊執戲論的般若心體。中道實相會給我們這樣子認定。甚至如果有些道友會學吉藏大師所著的《中論疏》,你看吉藏大師的《中論疏》,他就和我們通常所說的應成派的抉擇方式略有不同。因爲漢地是如來藏宗派非常興盛的一個宗派,抉擇中觀的時候,有時候是從自空上面,有時候是在他空上面,甚至這兩者融合在一部論當中進行抉擇的,我們也容易看到。而在藏傳佛教,或者是說在印度的佛教,他是分的很清楚,也就是說自空的抉擇是自空的特色,他空的抉擇是他空的特色,這兩個是兩個分野處,兩個分界處,兩種不共特色的宗派抉擇。所以講中觀的時候,一般都是講的自空中觀比較多。他空中觀,有一些就接觸的少一點,甚至有一些把他空中觀當成不是中觀派,有這樣子的一些區別。
然後,我們看這個中觀學習,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前面講到很多的智慧,再高的智慧,他都在邊執戲論上面。也就是說沒有介紹諸法的真實。我們在虛妄當中去生活,所有的意義都是虛妄的;我們在真實當中去起用,那麼所有的意義都是真實的。所以要活在真實裏面,千萬不要活在虛妄裏面。諸佛興出世,就是想給我們介紹生命宇宙的真實。如果不開設中觀的教法,不介紹般若的心要,一切衆生將會永遠活在虛妄當中。所以真正佛法,就是要觸及到中觀,觸及到般若,才是佛陀的心要。所以我們說佛法的見解和外道的見解,主要就是在有沒有空性的認識上。有一分認識,就是有佛法,沒有一分認識,幾乎就是共同的法,甚至我們可以說,佛陀的一切妙法都是般若。從般若的要麼根本上介紹的,要麼從般若的支分上介紹的,要麼從般若流現出來的教法。
有一些說法說,佛陀談經49年,而在22年當中宣說般若。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也就是,佛陀49年說法,處處都沒有離開過般若。爲什麼會這樣子呢?確實是如此的。因爲就像我們大家學了《般若攝頌》以後就知道,不管是任何一個佛法,甚至因果,都是要從般若這兒産生的。一切世間的安樂,和出世間的安樂,都是要從般若才能出生的。離開般若,你不可能出現佛陀的證悟智慧,沒有佛陀的證悟智慧,誰能夠宣說因果的妙道呢?如果沒有宣說因果的妙道,誰能取舍因果,而得到安樂的利益呢?所以一切教法的核心,就是般若。離開般若以後,可以說沒有佛法。
一切的教法都是般若,都是中觀。所以我們學教法,有時候是從枝末上去學,有時候是從根本上去學。如果我們從其他的道去修學佛法,那就是通過枝末,去調整根本。假若你從中觀上面去修學,你就是從根本上去調根本,同時會影響枝末。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像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說的:“但得本,不愁末”。如果你能夠證悟,或者說是體會這種根本的教法,其他枝末的教法,自然你能具足他的功德和利益。假如說你從其他的枝末,你哪一天才能觸及到根本教法?才能夠影響到你的生命走向與中觀,或般若諸法心要的因緣呢?這就說不清楚了。
從般若的智慧上面去尋求佛法,就是從根本上去建立我們修行的意義。一旦你的般若學習好了,你不會說那麼貪著世間的,你不會說學了法無我以後,還會去執著一個實有的輪回,獲取一個實有的涅槃。無輪回可出,無涅槃可得。這個時候你不會去執守畫城,尋求小乘的解脫。
在有些說法當中說,證悟了空性後,還必須要有菩提心,才能夠成就佛…
《中觀總義 第一課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