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總司令、國府委員,1927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後病卒上海。1929年楊曾請虛雲大師主持整頓福州鼓山湧泉寺,後由圓瑛接任。故聯中對其有“護法”等贊語。
(叁)題贈慶賀聯
圓瑛所作贈賀聯也多與佛教界道侶有關。如賀常西大師住持衡山南嶽大善寺聯:
◎七塔鍾靈,又出一支拄杖;叁湘應化,遙傳八棒機鋒。
又如賀道亨法兄主持七塔寺聯:
◎豎拂本無心,振錫曾遊衡嶽去;蔔枚難以卻,浮杯仍渡洞庭來。
按:道亨長老于民國叁年(1914)住持甯波七塔寺。
又如賀蓮生法師六十壽辰聯:
◎閱曆叁百六十甲子,發菩薩心,著手回春,活人無算;
圓成八萬四千法門,具壽者相,存心救世,濟物有方。
蓮生法師爲甯波永明寺住持,精醫術,故聯中有“著手回春,活人無算”等贊語。
題贈“祈禱江浙和平法會聯”則屬于佛教活動賀聯:
◎具廣大悲心,舉百千有情,同免刀兵劫難;證圓通妙力,獲十四無畏,普救江浙災民。
考《集要》中只有一副“賀生麟君擴充商業藥鋪開張”聯,算是法師的商業應酬聯,但內容亦仍不離慈悲濟世的菩薩本意,聯曰:
◎隱居求志,晦迹經商,一段高風追百裏;妙品回春,靈丹換骨,千年偉業紹神農。
“百裏”用春秋時五
大夫百裏奚故事;“神農”爲傳說中嘗百草的上古帝王。
(四)自題聯
就數量來說,圓瑛一生作得最多的對聯還是自題聯,單《集要》所收就達近百副。這些對聯自五言至十叁言不等。內容或借景談禅,或托物論道;或闡發禅理、抒寫心迹;或倡導慈悲,喻理勸善。其聯用語平白,卻富詩意,蘊哲理,加上對仗工穩,音律和諧,因此有很高的藝術性。有些聯句被後人選錄镌刻于寺廟殿宇,成爲佛教之通用聯。這說明法師是十分喜歡利用對聯這種傳統形式來表達情感的。以下略舉數聯,以見一斑。
◎佛法談叁世,人生夢一場。
◎談經見佛理,對月證禅心。
◎法身千嶂月,聞性一聲鍾。
◎本來心是佛,究竟我是誰。
◎佛從何處覓,道在此中求。
◎靜念千聲佛,閑看數卷書。
◎本來無一物,何處覓叁心。
◎遠離衆生相,發起菩提心。
◎願行所成就,功德以莊嚴。
◎觀身本無我,念佛乃是誰。
◎佛道不從心外覓,禅機但向靜中參。
◎萬法皆空明佛性,一塵不染是禅心。
◎閑中自覺心無事,悟後方知法即真。
◎吟成詩意多禅意,悟徹空身即法身。
◎念而無念歸真念,心不住心即淨心。
◎悟明理念爲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
◎涉世利生宜愛物,持躬修德在行慈。
◎慧根夙植菩提種,覺樹恒開功德花。
◎爲人若要超叁界,念佛方能上九蓮。
◎世事滄桑無限感,人生夢幻有誰知。
◎梵網莊嚴含萬象,月輪清淨印千江。
◎覺海甚深惟信入,道源不遠自心求。
◎休抛世谛求真谛,須識凡心即佛心。
◎聞思修,證圓通方便;
信願行,生淨土資糧。
◎福慧莊嚴,成無上道;
慈悲廣大,度有緣人。
◎甲子重新,德音是茂;
春秋不老,壽考維祺。
◎以念佛心,證無生忍;
將淨土教,度有緣人。
◎卓爾長才,掀天揭地;
浩然正氣,充塞滄溟。
◎甘露門開,叁壇授受;
戒雷聲震,七衆歸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高登九品,大願方成。
二、圓瑛法師對聯的藝術特色
在現代高僧中,無論是對聯作品的數量還是質量,除印光和弘一法師外,極少有人能與圓瑛法師相媲美。法師留存于世的對聯雖只是佛門作品,但門類還是較寬,藝術水平頗高。不少佳作、聯句清麗而質樸,多哲理而少玄機,自具含蓄警策之妙。
(一)門類較寬
圓瑛所作對聯,應酬方面的有寺院題聯、佛教名勝題聯,師友挽聯、祝賀對聯、交遊贈人聯等,而以自題創作聯最多,舉例已見上文。可以說,對聯成了法師禅理闡發、心迹抒寫的一種重要載體。
(二)形式多樣
法師所作對聯形式多樣,長短不拘。其聯短者五言,長者達四十多言。例如:
◎當知法無我,應以戒爲師。
◎湖山供嘯傲,風月助吟哦。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他非。(圓明講堂聯)
◎應迹婆娑界內,退藏常寂光中。(1942年與泉州開元寺重興住持轉道、繼任住持轉物合挽弘一大師聯)
◎明月清風呈祖意,遠山近水寄詩懷。
◎風雲過眼渾無住,水月盟心道自修。
◎翠竹黃花皆佛性,白雲紅樹盡禅機。
◎世味不如書味好,人心怎比佛心平。
◎無住生心,是名菩薩;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道德爲師,仁義爲友;慈悲是佛,清閑是仙。
◎忠直存心,和平處世;慈悲濟物,道德立身。
◎佛性本同,同生安養;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禮義廉恥,爲舊道德;慈悲喜舍,是佛心腸。
◎聽南海梵音,頑石亦生善;看洛迦紫竹,觀音本是人。(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大殿聯)
◎大道不離,只要回光同本得;法身原具,若能轉物即如來。(天童寺大雄寶殿聯)
◎愛惜精神,留此身擔當大法;蹉跎歲月,問何時報答深恩。
◎法身無去無來,住寂光而不動;德相非空非有,隨機感以恒周。(廈門南普陀聯)
◎道不遠人,切忌認影迷頭,向外尋覓;心原是佛,但向回光返照,直下承當。(天童寺大雄寶殿聯)
◎深具慈悲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難容之事;
廣結歡喜緣,滿腮含笑,笑世間名利場中可笑之人。(天童寺彌勒殿聯)
法師所作對聯中最長的一副應是1912年底爲悼念八指頭陀寄禅大師所撰之北京追悼會聯,全聯共90字,句雲:
◎應允則允,應爭則爭,籌集軍饷,一分子義務當然,保有財産,共和國政體若是,都緣禮俗司,專製弄權,致速約法平等;
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燃燒肉燈,爲個人精進叵得,犧牲生命,顧大局激烈如何,還望衆僧界,繼續努力,終期信教自由。
寄禅(1851-1912),名敬安,字寄禅,湖南湘潭人。俗姓黃,18歲出家,曾在甯波阿育王寺禮佛舍利,爲表誠心,剜臂肉數塊注油中燃以供佛,複燃左手二指,因自號八指頭陀。辛亥革命,國體改變。1912年全國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雲寺召開中華佛教總會成立大會,寄禅被選爲首任會長。當時各地有攘奪僧産銷毀佛像的情形,僧衆無法應付,紛紛報告佛教總會。寄禅鑒于當時情勢嚴重,思欲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當年11月1日到達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階前往內務部會見禮俗司長杜關,根據約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奪寺産,但談話未獲結果,他即憤而辭出,12月2日夜圓寂于北京法源寺。圓瑛于1903年至天童寺親近寄禅,獲益良多,聞師父示寂訊,悲憤交加。當即作挽詩4首,又作長挽聯4副,分別用于天童、甯波分部、上海總會、北京4處追悼會。其挽聯前尚綴有長序一段,表達了他對寄禅的深深恸悼之情。挽聯中曆數寄禅爲革命軍籌軍饷,爲毀佛奪産赴京請願,最終以身殉教的般般事迹。挽聯語近白話卻情文並茂。
(叁)借物詠志
法師對聯善于運用各種自然物象,營造意境,增加對聯的審美價值。許多對聯中出現風花雪月,但卻是隱喻禅理,形象生動,別有意趣。如:
◎禅意庭前柏,詩情雪裏梅。
◎樹色浮空翠,花香入閣清。
◎春山含祖意,秋月印禅心。
◎風雲觀世態,水月證禅心。
◎水繞禅窗靜,花開佛國香。
◎詩意窗前月,禅心雨後山。
◎翠荔迎風搖淨影,奇花映水送清香。
◎滿院溪聲疑是雨,當窗月色望如霜。
◎叁徑黃花秋雨外,一林紅葉曉煙中。
◎明月清風呈祖意,遠山近水寄詩懷。
◎風雲過眼渾無住,水月盟心道自修。
◎翠竹黃花,盡含祖意;青山綠水,全露法身。
(四)修辭手法靈活
法師在對聯寫作中,善于靈巧運用修辭手法,以增強對聯的藝術性。如一些聯語運用了嵌字手法,廈門萬石岩聯就首嵌“萬石”:
◎萬念冰清,慧照窮源無一物;
石頭路滑,腳跟點地入叁摩。
又如1947年題廣東南澳縣屏山岩首嵌“屏山”:
◎屏藩毓秀圍青嶂,山水鍾靈通岩碧。
又如用典手法的運用,許多聯語都使用了曆史故事或佛教典故,反映了法師淵博的學識。如題甯波阿育王寺舍利殿聯:
◎劉薩诃精誠所感,禮湧舍利浮屠,永鎮吉祥勝地;
婆伽梵悲願難量,力碎金剛正體,廣爲良佑福田。
本聯上聯用以下典故:甯波阿育王寺有木雕舍利小塔,是中國現存最小的塔。傳說西晉泰始年間(265—274),有一個名叫劉薩诃的人,從地下挖出一個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塔刹有五重相輪,塔的四周都有雕刻,似石而非。並說這塔就是阿育王所造四萬八千塔之一,裏面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南朝宋元嘉二年建阿育王寺,寺內專建一座高50余米、重檐琉璃瓦頂的舍利殿,舍利殿內又建石舍利塔一座,石塔內又有七寶鑲嵌的木塔,再裏面才是這座小舍利塔,可見珍藏備至了。據說小木塔與佛經傳記上所說的也相符,下聯中的“婆伽梵”,是如來的名號之一,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種尊義。
又如自題短聯:
◎本來無一物,何處覓叁心。
上聯爲集句,出自六祖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下聯“叁心”也是用典。《觀無量壽經》雲:“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五)善用流水對
法師對聯格律謹嚴,對仗工穩。工對外,尚有一定數量的對聯使用“流水對”,使聯句順暢如行雲流水,邏輯方面又顯得十分嚴密。如:
◎佛道不從心外覓,禅機但向靜中參。
◎爲人定要培心地,學佛方能悟性天。
◎爲人若要超叁界,念佛方能上九蓮。
◎休抛世谛求真谛,須識凡心即佛心。
◎修心先要明叁谛,學佛當思利衆生。
(六)精益求精
法師的部分對聯,用詞相似,有的只是個別字眼差別,應該是其修改的結果,由此亦可見法師把習道精進無止的態度推廣于對待藝術,力求精益求精。例如:
◎月影山光含妙谛,濤聲海色演禅機。
◎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禅機。
◎千嶂雲山憑我隱,五湖風月有誰爭。
◎千嶂雲山圍佛界,四時風月入詩囊。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爲人爲法,爲證菩提。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上海居士林聯)
◎靜聽夜半鍾聲,聲聲喚醒迷人夢;試看庭前樹色,色色全彰古佛心。(圓明講堂聯)
◎靜聽夜半鍾聲,聲聲喚醒主人夢;試看庭前月色,色色全彰古佛心。
題聯、書聯是圓瑛法師一生弘法余緒,也是其文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遺逸的作品尚有待進一步鈎沈搜集,其傳世楹聯作品的價值也有待于有心人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圓瑛:《圓瑛法彙》,上海佛學書局1934年版。
2、圓瑛:《一吼堂詩集》,上海佛教居士林1987年印。
3、金實秋:《佛教名勝楹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215頁。
4、潘明權:《上海寺廟楹聯對聯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頁。
《論圓瑛法師的佛教對聯(劉福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