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于南方的四時教說加上人天教。二、菩提流支立半、滿二教。即十二年內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後皆是滿字教。叁,佛馱叁藏,學士光統所立四宗說。1、因緣宗,指《毗昙》六因四緣;2、假名宗,指《成實論》所說叁假。3、诳相宗,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大品經》及《叁論》。4、常宗,指所說佛性常住,本有湛然的《涅槃》、《華嚴》等經。四、有師開五宗說,前四義與前無異,更指《華嚴》爲法界宗,護身寺自軌法師和淨影寺慧遠法師均采用此說。五、有師立六祖說。認爲《法華》、《大集》二經,四宗有所未收,而開六宗,指《法華》萬善同歸,諸佛法久後當說真實,名爲真宗。《大集》染淨俱融,法界圓普名爲圓宗。余四宗如前。耆阇寺凜法師采用此說。六、北地禅師立二種大乘教說。一爲有相大乘;二爲無相大乘。有相者,如《華嚴》、《璎珞》《大品》等,立十地位次,述說其功德行相;無相者,如《楞伽》、《思益》等經,說真法沒有位次。七、北地禅師立一音教說。即說佛陀一代教法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教,但是一佛乘,無二亦無叁。“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即是其意7)。法藏大師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中對古賢判教亦分十家,與上述內容大同小異,只是把智者、玄奘二大師的教判也收了進去。
叁、天臺的判教
天臺智者大師的判教,大別爲二:一者五時八教判;二者教相叁意判。大師依佛陀說法的時限而建立了《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的範疇;依說法的形式而建立了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教來指明佛陀施教的方法,依說法的內容而建立了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來分類和評判大小權實諸典。但天臺判教的主要宗旨是《法華經》。《法華玄義》卷一指出的“根性融不融相,化導始終不始終相,師弟遠近不遠近相”8) 的叁種教相,也是智者大師自解佛乘的又一獨特妙判。因爲天臺判教的中心是《法華經》,本經重在闡明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和會叁歸一的一佛乘思想爲旨趣,並且極爲重視教相的判釋。如《法華玄義》卷十上雲:“釋教相者,若弘余經,不明教相,于義無傷。若弘《法華》,不明教者,文義有缺”。9)可知判明教相的重要。智者大師依據《法華》,研究所有佛典,組織出“五時八教”、“叁種教相”來論述“權實、“粗妙”和“本迹”等教相,今分別敘述于下:
(一)五時八教判
《天臺四教儀》雲:“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10)。如來本懷,唯一佛乘,但因衆生根機和習性千差萬別,佛陀爲了應機施教,不得不善巧說出種種不同的法門來教化衆生。則釋尊成道四十九年來,談經叁百余會,經卷教義,浩如煙海。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時教,大略分判爲五時八教。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阿含》時,叁《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八教者:即頓、漸、秘密、不定爲化儀四教,是佛陀說法教化,利益衆生之方式方法,如世間的藥方。依佛陀說法的內容而建立了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分類和評判大小、權實諸經諸典,如世間的藥味。
1、天臺的五時判
(1)總論五時
第一“華嚴時”,是以經名立時。世尊最初成道,于菩提樹下,寂滅道場,叁七日思維妙道,宣演《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日初出,先照高山,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教,即《華嚴經》。此爲五時之首,一化之始。正如《華嚴經》雲:“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名第一時。《涅槃》雲:“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名第一味。時味居初,約化儀名頓。
第二“阿含時”,阿含時是佛說《華嚴》後,受梵王請,初到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後,曆遊十六大國說的《四阿含經》。四阿含即:一、《增一阿含》,漢譯五十一卷、是說人天修習因果的經典。二、《長阿含》,漢譯二十二卷、是說破九十五種外道邪見的經典。叁、《中阿含》,漢譯六十卷、是闡明真谛理,斷叁界惑的經典。四、《雜阿含》,漢譯五十卷、是說四禅八定的經典。因爲在《華嚴》大會,僅益被大機,二乘在座,如聾若啞,不見不聞。由是釋尊隱舍那之身,現比丘相,遊化鹿苑,是爲脫珍著敝,寢頓施漸也。言《阿含》時者,亦從經題立時。若雲鹿苑,則成從處立時。頓後漸始,故約化儀名漸初。約《華嚴》叁照,爲次照幽谷,名第二時。約味,名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從十二部中去掉自說、方廣、授記),是第二酪味。
第叁“方等時”,此是約法立名。如《四教儀集注》雲:
方者,廣也;等者,平等也。若大方廣者,名之爲大,理正爲方,包富爲廣。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說,事方等也;叁谛俱談,理方等也。11)
因小機聞叁藏教法後,受益取證入滅,大道心不發,是故佛陀在方等會上,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廣說四教,以被衆機。此部若約時,在《華嚴》叁照中爲日照大地,是食時,名第叁時。若約味,名從酪出生酥味。此從九部出方等,名第叁味。此據《信解品》“過是已後,心相體信”等,初在《阿含》,革凡成聖,不知更有余法,今聞《方等》,知有大乘,故名漸中。
第四“般若時”,此亦約經題立時。經《方等》的彈斥,知有大乘,但仍執小難忘,不肯回小向大。《法華經·信解品》謂之:“猶止門外,止宿草庵”。故需般若理水,淘汰蕩滌,令其能夠承受大法。依時,如日隅中,名第四時。約味,是從生酥出熟酥,名第四味,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诃般若》。據《信解品》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等文,二乘至此,心漸通泰,不同《方等》之望初中,故爲漸後。
第五“法華、涅槃時”。此爲第五以二經題立時。小機經過《阿含》的引誘,《方等》的策進,《般若》的陶鑄,根性漸大,至《法華》會上開前叁教之權,顯一乘真實,授記作佛,暢如來出世本懷。約化儀名會漸歸頓,即會《阿含》等叁時之漸,歸《法華》之頓,謂之會漸歸頓。此是圓頓之頓,非《華嚴》頓大之頓,名非頓。又因此頓並非叁時漸次之漸調教,亦名非頓非漸。約時,是則如日輪當午,罄無側影,名第五時。約味,則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名第五味。據《信解品》“長者臨命終時,聚會親族國王大臣,付與家業。此爲總論五時。而五時之說,有別有通。別則五時有一定秩序,通則如來說法,隨宜施設,初無一定,故名爲通”。如《教觀綱宗》雲:“然此五時,有別有通,故須以別定通,攝通入別,方使教觀鹹悉不濫”。12)此即是說,須以別五時,斷定前後之通,說與何時相應,當歸何部所攝,故曰以別定通,攝通入別。
(2)通別五時論
《法華玄義》雲:“夫五味半滿,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于初後”。13)在《涅槃經·聖行品》末,佛印無垢藏王菩薩後雲:“譬如從牛出乳,乃至醍醐”。智有大師依此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來喻佛說法有相生次第和濃淡適當二義建立別五時。初喻《華嚴》,次第相生《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前者乳味太濃,喻大教不合小機;酪味稍淡,適合嬰兒,喻合小機;生酥嬰兒漸大,正喻堪受彈呵;熟酥味如漸已成人,將可承擔家業;喻其轉教醍醐味,子已成長,長者當衆宣告,此是吾子,付與家業,喻《法華》開顯,授記作佛。《妙玄》卷十下雲:“今明五味,不離半滿,半滿不離五味。五味有半滿,則有慧方便解,半滿有五味,有方便慧解,權實俱遊,如鳥二翼,雖複俱遊,行藏得所”。14)是則五味半滿相成,不得相離。如《華嚴》頓滿,不須方便,唯滿不半,于頓成乳。《阿含》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滿,于漸成酪。《方等》彈呵,則半滿相對,對半明滿,于漸成生酥。《大品》領教,帶半論滿,于漸成熟酥。《法華》付財,廢半明滿,成醍醐味。若無半字方便,調熟鈍根,則亦無滿字,開佛知見。半有成滿之功,意即在此。故雲“五味半滿”。別有齊限,是說智者大師判釋一代說法爲五時之文整齊,秩序有定。《華嚴》說“于菩提道場,初成正覺”,《華嚴》居初。《法華經·信解品》說:“脫珍著敝”,所以《阿含》居次。《大集》說“如來成道始十六年”,故《方等》在鹿苑後。《仁王》說((如來成道二十九年,已爲我說《摩诃般若》”,故名《般若》在《方等》之後。《法華》說在“四十余年”。《大經》雲“臨滅度時”,是知《法華》《涅槃》應列最後。這是說別有齊限,此不過是從主流方面來講,而衆機非一,說法就不能局限在某一範圍,所以,還有通于初後的一面,故有通別五時之說。如《玄義》卷十下雲:“若《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後”。15)世人多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頌,使人只知道限定年限的別五時,卻湮沒了通五時說,對判教鑄成大錯。如《天臺四教儀集解》卷一雲:
問:如來出世,叁十成道,十二年中說《阿含》等;八年說《方等》;二十二年說《般若》;八年說《法華》,二月望日說《大涅槃》;且《華嚴》何年說耶
答:或有說雲《華嚴》、鹿苑,此二同時,合在鹿苑十二年耶
今謂不然,且古德雲:“華嚴時長”。又荊溪大師雲:“應知《華嚴》盡未來限,豈得定雲十二年耶?次知如來只有一番成道,大根始終無非《華嚴》,小根自見,從漸至于《法華》開悟,是則《華嚴》遍五十年,良可信矣。16)
所以,《華嚴》若以別五時論,是在最初。對一類鈍根聲聞,經曆了五番陶鑄,機始成熟,而得授記作佛,入于一乘實法妙理。所謂在《華嚴》前八會中未見《華嚴》海會,直至第九會時,因此類小機,已證聖果,因而參予該會,但對菩薩境界,仍然如聾若啞,不見舍那之身,不聞頓大教法,全生如乳。若以通五時論,則通至最後《涅槃》。次有一類小機,始…
《論述天臺宗的判教(普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