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于南方的四时教说加上人天教。二、菩提流支立半、满二教。即十二年内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三,佛驮三藏,学士光统所立四宗说。1、因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2、假名宗,指《成实论》所说三假。3、诳相宗,指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大品经》及《三论》。4、常宗,指所说佛性常住,本有湛然的《涅槃》、《华严》等经。四、有师开五宗说,前四义与前无异,更指《华严》为法界宗,护身寺自轨法师和净影寺慧远法师均采用此说。五、有师立六祖说。认为《法华》、《大集》二经,四宗有所未收,而开六宗,指《法华》万善同归,诸佛法久后当说真实,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余四宗如前。耆阇寺凛法师采用此说。六、北地禅师立二种大乘教说。一为有相大乘;二为无相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立十地位次,述说其功德行相;无相者,如《楞伽》、《思益》等经,说真法没有位次。七、北地禅师立一音教说。即说佛陀一代教法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即是其意7)。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中对古贤判教亦分十家,与上述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把智者、玄奘二大师的教判也收了进去。

  三、天台的判教

  天台智者大师的判教,大别为二:一者五时八教判;二者教相三意判。大师依佛陀说法的时限而建立了《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的范畴;依说法的形式而建立了顿、渐、秘密、不定的化仪四教来指明佛陀施教的方法,依说法的内容而建立了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来分类和评判大小权实诸典。但天台判教的主要宗旨是《法华经》。《法华玄义》卷一指出的“根性融不融相,化导始终不始终相,师弟远近不远近相”8) 的三种教相,也是智者大师自解佛乘的又一独特妙判。因为天台判教的中心是《法华经》,本经重在阐明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和会三归一的一佛乘思想为旨趣,并且极为重视教相的判释。如《法华玄义》卷十上云:“释教相者,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缺”。9)可知判明教相的重要。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研究所有佛典,组织出“五时八教”、“三种教相”来论述“权实、“粗妙”和“本迹”等教相,今分别叙述于下:

  (一)五时八教判

  《天台四教仪》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10)。如来本怀,唯一佛乘,但因众生根机和习性千差万别,佛陀为了应机施教,不得不善巧说出种种不同的法门来教化众生。则释尊成道四十九年来,谈经三百余会,经卷教义,浩如烟海。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时教,大略分判为五时八教。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八教者:即顿、渐、秘密、不定为化仪四教,是佛陀说法教化,利益众生之方式方法,如世间的药方。依佛陀说法的内容而建立了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分类和评判大小、权实诸经诸典,如世间的药味。

  1、天台的五时判

  (1)总论五时

  第一“华严时”,是以经名立时。世尊最初成道,于菩提树下,寂灭道场,三七日思维妙道,宣演《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教,即《华严经》。此为五时之首,一化之始。正如《华严经》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名第一时。《涅槃》云:“从牛出乳,此从佛出十二部经”,名第一味。时味居初,约化仪名顿。

  第二“阿含时”,阿含时是佛说《华严》后,受梵王请,初到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后,历游十六大国说的《四阿含经》。四阿含即:一、《增一阿含》,汉译五十一卷、是说人天修习因果的经典。二、《长阿含》,汉译二十二卷、是说破九十五种外道邪见的经典。三、《中阿含》,汉译六十卷、是阐明真谛理,断三界惑的经典。四、《杂阿含》,汉译五十卷、是说四禅八定的经典。因为在《华严》大会,仅益被大机,二乘在座,如聋若哑,不见不闻。由是释尊隐舍那之身,现比丘相,游化鹿苑,是为脱珍着敝,寝顿施渐也。言《阿含》时者,亦从经题立时。若云鹿苑,则成从处立时。顿后渐始,故约化仪名渐初。约《华严》三照,为次照幽谷,名第二时。约味,名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十二部中去掉自说、方广、授记),是第二酪味。

  第三“方等时”,此是约法立名。如《四教仪集注》云:

  方者,广也;等者,平等也。若大方广者,名之为大,理正为方,包富为广。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说,事方等也;三谛俱谈,理方等也。11)

  因小机闻三藏教法后,受益取证入灭,大道心不发,是故佛陀在方等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广说四教,以被众机。此部若约时,在《华严》三照中为日照大地,是食时,名第三时。若约味,名从酪出生酥味。此从九部出方等,名第三味。此据《信解品》“过是已后,心相体信”等,初在《阿含》,革凡成圣,不知更有余法,今闻《方等》,知有大乘,故名渐中。

  第四“般若时”,此亦约经题立时。经《方等》的弹斥,知有大乘,但仍执小难忘,不肯回小向大。《法华经·信解品》谓之:“犹止门外,止宿草庵”。故需般若理水,淘汰荡涤,令其能够承受大法。依时,如日隅中,名第四时。约味,是从生酥出熟酥,名第四味,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据《信解品》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等文,二乘至此,心渐通泰,不同《方等》之望初中,故为渐后。

  第五“法华、涅槃时”。此为第五以二经题立时。小机经过《阿含》的引诱,《方等》的策进,《般若》的陶铸,根性渐大,至《法华》会上开前三教之权,显一乘真实,授记作佛,畅如来出世本怀。约化仪名会渐归顿,即会《阿含》等三时之渐,归《法华》之顿,谓之会渐归顿。此是圆顿之顿,非《华严》顿大之顿,名非顿。又因此顿并非三时渐次之渐调教,亦名非顿非渐。约时,是则如日轮当午,罄无侧影,名第五时。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名第五味。据《信解品》“长者临命终时,聚会亲族国王大臣,付与家业。此为总论五时。而五时之说,有别有通。别则五时有一定秩序,通则如来说法,随宜施设,初无一定,故名为通”。如《教观纲宗》云:“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12)此即是说,须以别五时,断定前后之通,说与何时相应,当归何部所摄,故曰以别定通,摄通入别。

  (2)通别五时论

  《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13)在《涅槃经·圣行品》末,佛印无垢藏王菩萨后云:“譬如从牛出乳,乃至醍醐”。智有大师依此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来喻佛说法有相生次第和浓淡适当二义建立别五时。初喻《华严》,次第相生《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前者乳味太浓,喻大教不合小机;酪味稍淡,适合婴儿,喻合小机;生酥婴儿渐大,正喻堪受弹呵;熟酥味如渐已成人,将可承担家业;喻其转教醍醐味,子已成长,长者当众宣告,此是吾子,付与家业,喻《法华》开显,授记作佛。《妙玄》卷十下云:“今明五味,不离半满,半满不离五味。五味有半满,则有慧方便解,半满有五味,有方便慧解,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复俱游,行藏得所”。14)是则五味半满相成,不得相离。如《华严》顿满,不须方便,唯满不半,于顿成乳。《阿含》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满,于渐成酪。《方等》弹呵,则半满相对,对半明满,于渐成生酥。《大品》领教,带半论满,于渐成熟酥。《法华》付财,废半明满,成醍醐味。若无半字方便,调熟钝根,则亦无满字,开佛知见。半有成满之功,意即在此。故云“五味半满”。别有齐限,是说智者大师判释一代说法为五时之文整齐,秩序有定。《华严》说“于菩提道场,初成正觉”,《华严》居初。《法华经·信解品》说:“脱珍着敝”,所以《阿含》居次。《大集》说“如来成道始十六年”,故《方等》在鹿苑后。《仁王》说((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名《般若》在《方等》之后。《法华》说在“四十余年”。《大经》云“临灭度时”,是知《法华》《涅槃》应列最后。这是说别有齐限,此不过是从主流方面来讲,而众机非一,说法就不能局限在某一范围,所以,还有通于初后的一面,故有通别五时之说。如《玄义》卷十下云:“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15)世人多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颂,使人只知道限定年限的别五时,却湮没了通五时说,对判教铸成大错。如《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一云:

  问:如来出世,三十成道,十二年中说《阿含》等;八年说《方等》;二十二年说《般若》;八年说《法华》,二月望日说《大涅槃》;且《华严》何年说耶

  答:或有说云《华严》、鹿苑,此二同时,合在鹿苑十二年耶

  今谓不然,且古德云:“华严时长”。又荆溪大师云:“应知《华严》尽未来限,岂得定云十二年耶?次知如来只有一番成道,大根始终无非《华严》,小根自见,从渐至于《法华》开悟,是则《华严》遍五十年,良可信矣。16)

  所以,《华严》若以别五时论,是在最初。对一类钝根声闻,经历了五番陶铸,机始成熟,而得授记作佛,入于一乘实法妙理。所谓在《华严》前八会中未见《华严》海会,直至第九会时,因此类小机,已证圣果,因而参予该会,但对菩萨境界,仍然如聋若哑,不见舍那之身,不闻顿大教法,全生如乳。若以通五时论,则通至最后《涅槃》。次有一类小机,始…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