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终只闻小乘三藏,三藏通于前后甚明。如《妙玄》卷十下云:

  若修多罗半酪之教,别论在第二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

  迦留陀夷于《法华》中,面得授记,后入聚落被害,作结戒缘起。又如身子《法华》请主,后入灭,均提持三衣,至佛问云云,岂非三藏至后耶。17)

  又《妙玄》引《释论》云:“从初鹿苑,至涅槃夜,听说戒定慧,结为修妬路等藏,当知三藏通于后”。18) 此是说通五时。从别来说,是指此类小机在《华严》会上未能受益,至鹿苑才闻法证果,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又有一类小机,机教相扣。宜闻弹呵偏教。受乐离小,褒美圆教,赞叹大乘,而深感自己滞空沉空,保果不前,有背如来教化本意,生大惭愧,仰慕大乘,佛即为说三根普被,四教并陈的方等法门,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此是从别说。而此法在小机证果后即说,何待十二年后,又是通前。《方等》时长,岂得仅在八年之中,此是通后。《法华玄义》卷十下云:“若方等教半满相对,是生酥教,别论是第三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

  《陀罗尼》云:“先于王舍城,授诸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祗陀林中,复授声闻记。昔於波罗奈,授声闻记”。身子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故知《方等》至《法华》后” 。19)又有利根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所以说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间常说,说明般若亦通前后。如《妙玄》卷十下云:

  般若带半论满,是熟酥救,别论在第四时,通论亦至初后。何者?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又《释论》云:须菩提问毕定不毕定,当知般若亦至后。20)

  在前四时之间,小机经过调教,时有成熟发愿作佛的部分众生,佛即及时为他们开示三乘方便权教,显示出一乘真实,能悟入者,即便授记作佛。并开近时成佛的化迹,而显久远成佛的本地。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熟机始入圆实,授记作佛,畅佛本怀,如传熟酥成为醍醐,此是从别说。又如来开显,绝对没有留待四十年后的道理。在化仪四教中属秘密摄,所以智者大师说:“依显露一边而言,四十年前没有见到有一《法华》盛会,但从秘密一边来说,无时不在宣说《法华》。如《法华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

  ”二还有一类众生,宜见如来灭度,方始自身解脱,如来投合机宜,即示入灭。故云涅槃亦是通前通后。所言一日一夜说涅槃者,且《大涅槃经》追述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而是通前的。《妙玄》卷十下云:“若涅槃醍醐满教,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何者

  《释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前来诸教,岂无发心菩萨观涅槃耶”。21)

  关于五时判教,初自《华严》,终至《法华》《涅槃》。以佛陀一代说教的次序而排列的,称为别五时。别五时外又有通五时。此通五时,前后互通,故不以固定顺序而限定其前后。在通别五时方面,别五时总依释尊一期调熟利钝根性始终之化意;通五时是别依各类机宜随时应化之妙用。从佛设一期化意而言,则自得随顺机熟之次第,以定其前后的齐限。若依随机应化来看,则顺机宜随时自在示教,无一定时间之前后。由此便知,依别五时,是为如来调机入实之化意;依通五时,是显如来顺机随时自在之化用。

  (3)关于建立五时判教的根据

  天台大师所立的五时教判,是依据的何经何典

  则《华严经·如来性起品》之三照三譬;《涅槃·圣行品》之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穷子喻等皆是,为诸师的共识。《华严》三照者,即:“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譬佛,高山譬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次照幽谷”,喻佛为小乘人说《四阿含经》等。“后照平地”,又分三时:食时,禺中时,正中时,即譬佛说《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的三时。《涅槃经》的五味相生譬者,如经所说,从牛出乳,依次出酪,生酥,熟酥,醍醐,即喻从佛说《华严》,再次第说《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的五时;《法华经·信解品》的穷子喻者:1、犹如穷子自幼”舍父逃逝,为求衣食,向外驰骋”,2、“遇向本国,不敢认父”,3、“雇汝除粪,二十余年,心相体信,入出无难”。4、“止宿草庵,更无希取一餐之意”。5,“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舍亲付财”等。智者大师即依此等三种典籍建立五时教判。今列表如下:

  华严三照 涅槃五味 法华穷子喻 五时

  先照高山———乳味—————舍父逃逝———华严时

  次照幽谷———酪味—————不敢认父————阿含时

  食时——生酥味——心相体信——方等时

  后照平地—禺中—鸣酥味——更无希取———般若时

  正中——醍醐味———会亲付财———法华、涅槃时

  2、化仪四教

  (1)顿教。指《华严经》。从部时味等,得名为顿。如《天台四教仪》云:

  所谓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土,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22)

  又依《教观纲宗》云:顿有部、相二义。部唯《华严》,为四十一位大根人所说。也可以说:佛陀一代时教中直说界外别圆大法,如《梵网》、《圆觉》等经,理应结归于该部。相者,圆顿教相。《楞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皆顿教相。就《方等》、《般若》诸经也有此义。

  (2)渐教。渐教亦有部、相二义。一渐教部、谓惟局在三:《阿含》谛、缘、度三乘权法为渐初;《方等》弹斥叹褒,四教并谈,密得通益为渐中;《般若》共不共法,转教菩萨,领知大乘,密得别益为渐后。二渐教相,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皆有次第。虽《华严》别教亦不例外。唯在《法华》融会三教之渐,归于圆顿。此顿不同于《华严》顿大之顿,因名非顿。《阿含》但小,《方等》弹斥,皆不融通。《般若》虽世出世归摩诃衍,但未会人,带通别说圆,而不能即通别是圆,仍然未融。《法华》则融渐即顿,非三时之渐,叫做非渐,然双非顿渐的同时,又双照顿渐。以《法华》开权显实,了见为实施权。显实是照顿,施权是照渐。

  (3)秘密教。秘密亦有二义:一教,二咒。如《天台四教仪》云:“秘密教者,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23)又《四教仪集注》云:“隐密赴机,互不相知,故名秘密”。24)此即是说,在前四时中,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或为一人多人等说顿说渐,所说不定,应机交叉进行,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皆秘密教。《法华》舍去了藏,通的曲巧,别教的偏傍方便,而说无上道,是显露。秘密咒者,梵语陀罗尼,此云咒,唐译真言,又翻总持或遮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遮止诸恶,持行众善。在一代五时教中,都有密咒。

  (4)不定教。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二不定益。不定全称显露不定,约如来言教,说顿说渐,即于四时中,为宜闻顿者说顿令闻,宜闻渐者说渐令闻,彼此互知,各别得益,为不定教。不定益者,是约众生闻法而言,在前四时中,佛陀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解,一雨普润,上下均沾,获益不同。闻顿得渐,以顿助渐;闻渐得顿,以渐助顿,彼此相资,获益不同。如《天台四教仪》云:“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25)唯有《法华》一句一偈,皆得授记作佛,是决定益,而非不定。

  3、化法四教

  前叙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意在诠显佛陀教化众生所施之方法。今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乃是阐明佛陀观机施教的内容。从本而言,实无一四之别,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说”。既然如此,又何谓有一法或四法可言,实乃佛陀利他权智,于无言说中,以众生三惑二死之病,而开四教解行修证之药,如《教观纲宗》云:“因众生病,而设药也,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见思病轻,为说通教;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26而此开权显实,究竟仍归一乘。一为实,三为权,权实相对,皆是不得已而言之。若论本体,不但不可名四,亦复不可名一,故称为非权非实。以权为实家之权,故非权,实即权家之实,故非实,权实不二,犹如波水不二。然佛陀应机施教,开权显实,以化度众生机宜而设四教。如《天台四教仪》卷首云:“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27)故有化法四教之立。

  (1)三藏教

  ①名称与摄机

  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者,修多罗是梵语。此云法本,亦云契经,是出世言教之本,故云法本;契理契机,故云契经。即是《四阿含经》。二、毗尼藏者,毗尼是梵语,此翻为灭,亦翻善治、调伏、律等。即佛陀所说之戒律,能灭身口众恶,即五部律等。三、阿毗昙藏者,阿毗昙是梵语,此翻无比法,又翻对法,圣人以智慧分别法义,故云无比法。若佛自分别法义,若佛弟子分别法义,皆名阿毗昙,然此三法通名藏者,如《四教义》卷一云:

  以含藏为义,但解者不同,有言文能含理,故名为藏;又言理能含文,故名为藏。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是定藏,《四阿含》明修行法也。《毗尼》即是戒藏,正明因事制戒,防止身口之恶法也。《阿毗昙》即是慧藏,分别无漏慧法,不可比也。28)

  三藏虽通大小,而此三藏,则属小乘。如《天台四教仪》云:“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