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述天臺宗的判教(普正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終只聞小乘叁藏,叁藏通于前後甚明。如《妙玄》卷十下雲:

  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在第二時,通論亦至于後。何者

  迦留陀夷于《法華》中,面得授記,後入聚落被害,作結戒緣起。又如身子《法華》請主,後入滅,均提持叁衣,至佛問雲雲,豈非叁藏至後耶。17)

  又《妙玄》引《釋論》雲:“從初鹿苑,至涅槃夜,聽說戒定慧,結爲修妬路等藏,當知叁藏通于後”。18) 此是說通五時。從別來說,是指此類小機在《華嚴》會上未能受益,至鹿苑才聞法證果,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又有一類小機,機教相扣。宜聞彈呵偏教。受樂離小,褒美圓教,贊歎大乘,而深感自己滯空沈空,保果不前,有背如來教化本意,生大慚愧,仰慕大乘,佛即爲說叁根普被,四教並陳的方等法門,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此是從別說。而此法在小機證果後即說,何待十二年後,又是通前。《方等》時長,豈得僅在八年之中,此是通後。《法華玄義》卷十下雲:“若方等教半滿相對,是生酥教,別論是第叁時,通論亦至于後。何者

  《陀羅尼》雲:“先于王舍城,授諸聲聞記,今複于舍衛國祗陀林中,複授聲聞記。昔於波羅奈,授聲聞記”。身子雲:“世尊不虛,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叁授我等記,故知《方等》至《法華》後” 。19)又有利根叁乘,須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诃衍道,佛即爲說般若。所以說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間常說,說明般若亦通前後。如《妙玄》卷十下雲:

  般若帶半論滿,是熟酥救,別論在第四時,通論亦至初後。何者?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般若。又《釋論》雲:須菩提問畢定不畢定,當知般若亦至後。20)

  在前四時之間,小機經過調教,時有成熟發願作佛的部分衆生,佛即及時爲他們開示叁乘方便權教,顯示出一乘真實,能悟入者,即便授記作佛。並開近時成佛的化迹,而顯久遠成佛的本地。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熟機始入圓實,授記作佛,暢佛本懷,如傳熟酥成爲醍醐,此是從別說。又如來開顯,絕對沒有留待四十年後的道理。在化儀四教中屬秘密攝,所以智者大師說:“依顯露一邊而言,四十年前沒有見到有一《法華》盛會,但從秘密一邊來說,無時不在宣說《法華》。如《法華經》雲:“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

  ”二還有一類衆生,宜見如來滅度,方始自身解脫,如來投合機宜,即示入滅。故雲涅槃亦是通前通後。所言一日一夜說涅槃者,且《大涅槃經》追述阿阇世王忏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而是通前的。《妙玄》卷十下雲:“若涅槃醍醐滿教,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于初。何者

  《釋論》雲: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前來諸教,豈無發心菩薩觀涅槃耶”。21)

  關于五時判教,初自《華嚴》,終至《法華》《涅槃》。以佛陀一代說教的次序而排列的,稱爲別五時。別五時外又有通五時。此通五時,前後互通,故不以固定順序而限定其前後。在通別五時方面,別五時總依釋尊一期調熟利鈍根性始終之化意;通五時是別依各類機宜隨時應化之妙用。從佛設一期化意而言,則自得隨順機熟之次第,以定其前後的齊限。若依隨機應化來看,則順機宜隨時自在示教,無一定時間之前後。由此便知,依別五時,是爲如來調機入實之化意;依通五時,是顯如來順機隨時自在之化用。

  (3)關于建立五時判教的根據

  天臺大師所立的五時教判,是依據的何經何典

  則《華嚴經·如來性起品》之叁照叁譬;《涅槃·聖行品》之五味相生譬;《法華經·信解品》窮子喻等皆是,爲諸師的共識。《華嚴》叁照者,即:“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譬佛,高山譬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次照幽谷”,喻佛爲小乘人說《四阿含經》等。“後照平地”,又分叁時:食時,禺中時,正中時,即譬佛說《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的叁時。《涅槃經》的五味相生譬者,如經所說,從牛出乳,依次出酪,生酥,熟酥,醍醐,即喻從佛說《華嚴》,再次第說《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的五時;《法華經·信解品》的窮子喻者:1、猶如窮子自幼”舍父逃逝,爲求衣食,向外馳騁”,2、“遇向本國,不敢認父”,3、“雇汝除糞,二十余年,心相體信,入出無難”。4、“止宿草庵,更無希取一餐之意”。5,“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舍親付財”等。智者大師即依此等叁種典籍建立五時教判。今列表如下:

  華嚴叁照 涅槃五味 法華窮子喻 五時

  先照高山———乳味—————舍父逃逝———華嚴時

  次照幽谷———酪味—————不敢認父————阿含時

  食時——生酥味——心相體信——方等時

  後照平地—禺中—鳴酥味——更無希取———般若時

  正中——醍醐味———會親付財———法華、涅槃時

  2、化儀四教

  (1)頓教。指《華嚴經》。從部時味等,得名爲頓。如《天臺四教儀》雲:

  所謂如來初成正覺,在寂滅道場,四十一位法身大土,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22)

  又依《教觀綱宗》雲:頓有部、相二義。部唯《華嚴》,爲四十一位大根人所說。也可以說:佛陀一代時教中直說界外別圓大法,如《梵網》、《圓覺》等經,理應結歸于該部。相者,圓頓教相。《楞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皆頓教相。就《方等》、《般若》諸經也有此義。

  (2)漸教。漸教亦有部、相二義。一漸教部、謂惟局在叁:《阿含》谛、緣、度叁乘權法爲漸初;《方等》彈斥歎褒,四教並談,密得通益爲漸中;《般若》共不共法,轉教菩薩,領知大乘,密得別益爲漸後。二漸教相,謂曆劫修行,斷惑證位,皆有次第。雖《華嚴》別教亦不例外。唯在《法華》融會叁教之漸,歸于圓頓。此頓不同于《華嚴》頓大之頓,因名非頓。《阿含》但小,《方等》彈斥,皆不融通。《般若》雖世出世歸摩诃衍,但未會人,帶通別說圓,而不能即通別是圓,仍然未融。《法華》則融漸即頓,非叁時之漸,叫做非漸,然雙非頓漸的同時,又雙照頓漸。以《法華》開權顯實,了見爲實施權。顯實是照頓,施權是照漸。

  (3)秘密教。秘密亦有二義:一教,二咒。如《天臺四教儀》雲:“秘密教者,如前四時中,如來叁輪不思議故,或爲此人說頓,或爲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23)又《四教儀集注》雲:“隱密赴機,互不相知,故名秘密”。24)此即是說,在前四時中,或爲此人說頓,或爲彼人說漸,或爲一人多人等說頓說漸,所說不定,應機交叉進行,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皆秘密教。《法華》舍去了藏,通的曲巧,別教的偏傍方便,而說無上道,是顯露。秘密咒者,梵語陀羅尼,此雲咒,唐譯真言,又翻總持或遮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遮止諸惡,持行衆善。在一代五時教中,都有密咒。

  (4)不定教。不定亦有二義:一不定教,二不定益。不定全稱顯露不定,約如來言教,說頓說漸,即于四時中,爲宜聞頓者說頓令聞,宜聞漸者說漸令聞,彼此互知,各別得益,爲不定教。不定益者,是約衆生聞法而言,在前四時中,佛陀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各解,一雨普潤,上下均沾,獲益不同。聞頓得漸,以頓助漸;聞漸得頓,以漸助頓,彼此相資,獲益不同。如《天臺四教儀》雲:“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此則如來不思議力,能令衆生于漸說中得頓益,于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25)唯有《法華》一句一偈,皆得授記作佛,是決定益,而非不定。

  3、化法四教

  前敘頓、漸、秘密、不定之化儀四教,意在诠顯佛陀教化衆生所施之方法。今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乃是闡明佛陀觀機施教的內容。從本而言,實無一四之別,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說”。既然如此,又何謂有一法或四法可言,實乃佛陀利他權智,于無言說中,以衆生叁惑二死之病,而開四教解行修證之藥,如《教觀綱宗》雲:“因衆生病,而設藥也,見思病重,爲說叁藏教;見思病輕,爲說通教;無明病重,爲說別教;無明病輕.爲說圓教”。26而此開權顯實,究竟仍歸一乘。一爲實,叁爲權,權實相對,皆是不得已而言之。若論本體,不但不可名四,亦複不可名一,故稱爲非權非實。以權爲實家之權,故非權,實即權家之實,故非實,權實不二,猶如波水不二。然佛陀應機施教,開權顯實,以化度衆生機宜而設四教。如《天臺四教儀》卷首雲:“夫衆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27)故有化法四教之立。

  (1)叁藏教

  ①名稱與攝機

  所言叁藏教者:一、修多羅藏者,修多羅是梵語。此雲法本,亦雲契經,是出世言教之本,故雲法本;契理契機,故雲契經。即是《四阿含經》。二、毗尼藏者,毗尼是梵語,此翻爲滅,亦翻善治、調伏、律等。即佛陀所說之戒律,能滅身口衆惡,即五部律等。叁、阿毗昙藏者,阿毗昙是梵語,此翻無比法,又翻對法,聖人以智慧分別法義,故雲無比法。若佛自分別法義,若佛弟子分別法義,皆名阿毗昙,然此叁法通名藏者,如《四教義》卷一雲:

  以含藏爲義,但解者不同,有言文能含理,故名爲藏;又言理能含文,故名爲藏。今言叁法之名,各是一句,叁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是定藏,《四阿含》明修行法也。《毗尼》即是戒藏,正明因事製戒,防止身口之惡法也。《阿毗昙》即是慧藏,分別無漏慧法,不可比也。28)

  叁藏雖通大小,而此叁藏,則屬小乘。如《天臺四教儀》雲:“此之叁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叁藏也”。《大智度論》雲:“迦旃延子,自以聰明利根,于《…

《論述天臺宗的判教(普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