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乘聲聞法。《方等》部,其主旨是借融來指斥不融的偏缺,總教大小根性的衆生,令小根恥小慕大。《般若》部,其主旨是建立融不融,仍是教化大小乘根性的衆生。《法華》部,其主旨是正直舍除不融,唯是說融。在此無大小乘之分,唯一佛乘。即佛陀五十年所化衆生,根性各有差別,故施藏、通、別、圓四教配合爲調教,而且巧妙地應用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導方式,來誘導攝化,使其趨入菩提道。此八教的差別,是爲教化根性不同的衆生,將《法華》一實妙理,不同根性方便設施。所以說,《法華》以外的諸教典,是爲欲攝入“法華一佛乘”所施的前方便粗教。如《玄義》卷一上雲:“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測影,不縮不盈,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經說”。70)是知《法華經》教法,異前諸經,融一根性,平等攝化。
2、化導始終不始終相之教判
此是說除《法華經》以外的諸經,都是隨機教化,沒有明示化導的本意。如前四時的說教,皆是方便權說,未徹本源。但至《法華經》,明白顯說佛的化意本懷。《法華》以前諸經,爲了化導當機,沒法化導的徹底,直至《法華》,才得明示教化的淵源,指出二乘作佛的因緣,是在遠昔大通佛的《法華》複講時,而種下的種子,爾後至今釋迦佛陀經曆了叁千塵點劫的過程之中,生生世世出沒值遇,教養調熟,直至于今,更開四時之權,而顯《法華》一實,而得解脫。明白只有《法華》才是貫徹化導的始終。正如《法華玄義》卷一上雲:“此經明佛設教,元始巧爲衆生,作頓、漸、不定、顯密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熟之,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並脫、並熟、並種、番番不息,大勢威猛,叁世益物。”71)
3、師弟遠近不遠近相之教判
以上兩種教相,是立足于《法華》迹門,叁周開顯的說法。顯示《法華》的優勝。此第叁種教相,則是依本門《壽量品》的主旨,將《法華》和諸經之優劣,異同加以比較的判釋。即諸經所說的能化主佛陀和所化的弟子,皆是人物,然在法華會上,卻很分明的指示迹門和本門的開顯,明確佛陀在塵點劫前的往昔,已是成道的古佛。印迹于叁世十方,方便示現無窮,今釋迦佛陀亦是示現垂迹之一。同時的諸大弟子,也是早已成就菩薩道,內秘具德,外現二乘,助佛化導,爲方便身,師弟的現身以上,顯說常恒不滅的本地。只有《法華經》,將無量諸佛的垂迹示現,合歸于本地佛,力說他經未有的特長。如《法華玄義》卷一上雲:“又衆經鹹雲道樹師實智始滿,起道樹始施權智;今經明師之權實,在道樹前久久已滿。諸經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實智,亦不能施權智;今經明弟子入實甚久,亦先解行權。又衆經,尚不論道樹之前,師之與弟近近權實,況複遠遠;今經明道樹之前,權實長遠,補處數世界,不知況其塵數”72)。
此教相叁意判,多被過去學者所采用,當今學者一般都采用五時八教。其實,教相叁意判,重要的是闡明了《法華》和其它經典的不同,《法華》暢談了佛陀出世本懷的真實教,顯揚殊勝73)。
四、天臺判教的意義
(—)判教的結果
天臺判教,是智者大師綜觀了當時的佛教狀況後,以其超凡的不偏之見,將諸家異說和分散的教義予以了整理和歸納,建立精確的教相組織。爲了使從西而東來的佛法適應東土衆生的思想,對全部佛教給予了評判和分類。使其體系化,從而結束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異說紛纭和無所適從等局面,使一代聖教以嶄新而又具中國特色的新面目展現在東土大地上的人們面前。又以教觀總持和解行並重爲主導而大行弘化,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二)判教的影響
智者大師的判教,在佛教發展的長河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如日人島地大等在所著《天臺教學史》一書的緒言中說:“中國的天臺,對佛教各宗有極大的影響,經元、明、清而爲大陸現今的佛教。普通所謂佛教教義史,它們的形式上,固然遍及佛教各宗,而它們的實質內容,卻可以說是以天臺教義史爲徑,象這樣的說法,並不爲過”74)。可知天臺大師的思想,普遍的影響和左右著全盤佛教。象五時八教,雖說其它宗派並不以此爲准繩,但五的分類,則通用于各宗之間而成爲佛教常識。又如:一乘思想、事理不二、圓融無礙及性具等教義,大大地影響著唐代成立的各宗各派教學,尤其是華嚴宗,深受智者大師判教教義的影響,而發展了中國佛教龐大的教義。此外,《法華》、《涅槃》二經的廣泛流布,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的普及。
(叁)判教對後人的啓示
智者大師判教的動機,爲的是讓佛法有一系統而清晰的面目弘化世間,排除那些妄說、妄執和迷惘、彷徨。這在當時起到了相應的作用。因此,當時人們稱智者大師爲“東土小釋迦”。並贊他以不偏之見,立大義于衆聲交錯之中,來消融教義間的分歧,以種種方便來教化益被衆機,使佛教真理不特勝傳于當世,而且光輝于後代。
--------------------------------------------------------------------------------
1)《天臺宗之判教與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6卷,第1-2頁。
2)《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卷二,金陵刻經處,第67-68頁。
3)《涅槃經》卷十叁《聖行品》,1991年上海佛教協會印行版,上冊,第696—697頁。
4)《叁論玄義校注》第102頁。,中華書局,1987年8月第一版。
5)《天臺宗之判教與發展》,《現代佛學叢刊》第56卷,第2-3頁。
6)《法華玄義》卷十,《大正藏》第33卷,第801頁。
7)《法華玄義》卷十上,《大正藏》第33卷,第801頁。
8)《法華玄義》卷一,《大正藏》第33卷,第683頁。
9)《法華玄義》卷十上,《大正藏》第33卷,第800頁。
10)《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4頁。
11)《天臺四教儀集注、集解、備釋合刊》卷一,第13頁,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
12)《教觀綱宗》,《大正藏》第46卷,第937頁。
13)《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14)《法華玄義》,《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15)《法華玄義》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16)《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 46卷,第774頁。
17)《法華玄義》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18)《法華玄義》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19)《法華玄義》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20)《法華玄義》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頁。
21)《法華玄義》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10頁。
22)《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4頁。
23)《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5頁。
24)《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5頁。
25)《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5頁。
26)《教觀綱宗》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938頁。
27)《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5頁。
28)《四教義》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1頁。
29)《天臺四教儀》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6頁。
30)《教觀綱宗》,大正藏卷46,第938頁。
31)《四教義》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1頁。
32)《止觀》卷一上,《大正藏》第46卷,第5頁。
33)《教觀綱宗釋義》卷上,第31頁。
34)《天臺四教儀》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7頁。
35)《天臺八教大意》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0頁。
36)《四教義》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2頁。
37)《天臺四教儀》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頁。
38)《教觀綱宗》,《大正藏》第46卷,第939頁。
39)《摩诃止觀》卷叁下,《大正藏》第46卷,第32頁。
40)《天臺四教儀》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8頁。
41)《天臺八教大意》,《大正藏》第46卷,第770頁。
42)《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8頁。
43)《天臺四教儀》,《大正藏》第46卷,第778頁。
44)《天臺八教大意》,《大正藏》第46卷, 第771頁。
45)《四教義》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22頁。
46)《教觀綱宗釋義紀》卷中,第49頁。
47)《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第46卷,第5頁。
48)《教觀綱宗釋義》卷中,第50頁。
49)《教觀綱宗釋義》卷中,第50頁。
50)《教觀綱宗釋義記》卷下,第10頁。
51)《始終心要》,《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473頁。
52)《天臺四教儀》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80頁。
53)《天臺四教儀集注·集解》卷九,第377頁。
54)《止觀輔行》卷一之五,《大正藏》第46卷,第179頁。
55《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頁。
56)《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頁。
57)《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頁。
58)《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頁。
59)《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頁。
60)《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頁。
61)《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頁。
62)《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頁。
63)《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頁。
64)《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頁。
65)《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頁。
66)《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頁。
67)見慧嶽的《天臺教觀的特質》一文,《現代佛學叢刊》第57冊。
68)《四教義》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4頁。
69)《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第33卷,第683頁。
70)《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第33卷,第683頁。
71)《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第33卷,第684頁。
72)《法華玄義》卷一上 ,《大正藏》第33卷,第684頁。
73)《現代佛學叢刊》第57冊。
74)見《從判教研究談天臺在佛教中的地位》一文,《現代佛學叢刊》第56冊。
《論述天臺宗的判教(普正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