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品,尘缘莫动,佛常现前,闭目了然,开眼不失,境观相资,尘念靡间,方入观行即位。
相似即者,谓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至相似即时,已获六根清净位。于实相真如有若亲证,属圆教内凡十信位。也就是说,到相似即时,得以止观明静,六根清净,断除见思、尘沙惑,降伏无明惑业,于理仿佛有如亲证,而实则未证,故以相似命名,显然断除见思,尘沙,降伏无明即在此一阶段,尽凡位入圣位亦在此即。相似即者,即是释佛乃似本觉,良以此位始觉之功,尚伏无明,全未破收,非真本觉,唯得名相似即佛。如《观经疏》卷一云:
相似即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得相似相应。相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
略举其要,如《法华经》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61)
又《摩诃止观》卷一下云:“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愈观愈明,愈止愈寂,如勤射邻的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如六根清净中说” 。62)
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位,依天台圆教八位属内凡位。十信位的名目,与别教相同,但其义大异。初信断见惑,显真理,与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位齐,证位不退;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四果、通已办、别教七住位齐。三界苦、集二谛,断尽无余。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与别教八、九、十住及十行、十回向位齐,证行不退。
分证即者,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观经疏》卷一云:
分证佛者,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现色身,作众色缘,一音随类,报答诸声;不动真际,群情等悦,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分证佛也。63)
此是智者大师对分证即佛的概释。又《止观》卷一下云:
分证即者,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至等觉,无明微簿智慧转着。如从初日至十四日,月光重圆闇垂尽,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观,如经广说,是名分证菩提。64)
分证即共有四十一个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无明惑也有四十一品,前相似即仅伏无明,而未破除。至此,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从初住始破一品无明,分证三身,垂形十界。至等觉位时,四十一品无明尽破,德用转广,体用高升,若再进断一品微细无明,则就证得究竟即位。
究竟即者,是智断二德的圆满位。永别无明父母,妙证涅槃。也就是说:证得此位时,所见一切诸法无不是佛法。如《止观》卷一下云:“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可复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断,更无可断,名果果。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过荼无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65)又如《观经疏》卷一云:“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荼,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66)此是智者大师对究竟即佛的精确阐释。
妙觉极果,彻证不思议理性,福智圆满。从分证即初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初住位开始,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断去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三德,最后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获证究竟,达究竟即位,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亦名上上品实报无碍净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即是圆教的妙觉佛果。
以上所述六即是圆教从凡夫至成佛的历程,而圆教断惑,无非三惑,今列表说明圆教六即五十二位:
以上略述了化法四教的主要内容。化法四教是以“空”和“中道”为立论根据的。于“空”又分“析空”——藏教;“体空”——通教;“中道”分为“但中”、“不但中”。“但中”是相待的中道,属别教,“不但中”是绝待的中道,属圆教。再以空理的观照,破见思惑而得解脱,了三界分断生死,所以藏、通二教属界内教。用中道观破尘沙惑而得解脱,了界外变易生死,乃至破尽无明,圆满菩提,所以别、圆二教属界外教。
(4)关于天台八教的成立根据
天台八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师依据大乘经论而由内证的智慧加以综合研究和合理分类所成。首先,化仪四教是依《华严经·性解品》的“日出先照”而立“顿”,以《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的“虽小欲懈怠,渐当作佛”而立“渐”;以《大智度论》所引《大品》的“我在阎浮提,转第二*轮”为“秘密”;以《维摩经》的“一音演教”而立“不定”。67)
化法四教的依据,在《四教义》卷一云:
问曰:四教从何而起
答曰:今明四教,还从前所明三观而起。为成三观,初从假入空观,具有析体拙巧二种入空不同。从析假入空,故有藏教起。从体假入空,故有通教起,若约第二从空入假,假中即有别教起。约第三一心中道正观,即有圆教起。问曰:三观复因何而起
答曰:三观还因四教而起。问曰:观教复因何而起
答曰:观教皆从因缘所生四句而起。问曰:因缘所生四句因何而起
答曰:因缘所生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诸佛不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毕竟无所有,即是不可说。68)
很明显,化法四教的组织和建立是以《中论》四句偈为中心,又依《大涅槃经·德王品》的“四不可说”和《圣行品》的“四种四谛*轮”,还有《法华经·药草喻品》的“三草二木”为根据组成了化法四教的理论。
(5)天台判教的特色
综观智者大师对南北朝时代的判教,概括为“南三北七”之说,基本上全包了当时的立教诸家,他们都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学者。后来天台的判教得以如此完备,与此当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说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十中于此南三北七之说,虽极力予以评判,却对他们的思想,则已分别有所取舍。所以,有人认为,尽管天台大师在《法华玄义》卷十里纵横难破“南三北七”之说,他的化法四教也是基于北地之说而发展的。也有人认为,在天台的判教中,化仪四教是脱胎于南地诸师,而化法四教和三种教相,是纯属大师的独创。更有人认为天台的五时八教判,是古代教判的照样模仿,如五时判的组织是相同惠次、光宅等大德的;又责难化仪四教,也是南北共用的顿、渐、不定而仅增加秘密一教而已。从事实来看,这几种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天台大师的五时八教判,得到前人的启示,那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他只是采用了古判的名义,其内容和主张,却是全然不同。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上中自说是“名同义异”。
他的五时判教,谓佛于《华严》时,初说满字教,众生根浅,而约满开半,于《阿含》时说藏教;于《方等》时对半明满,说通教;于《般若》时,明满,说别教;于《法华》时,舍半明满,说会三归一之圆教。此则甚为整齐。以前判教者,多由一教之重顿悟或渐修的分判,此顿渐问题,在慧观之后,多被采用。然佛所说者,是顿或渐,众生闻之,未必即从所说顿、渐门入。由何门入,当以众生之根机而定,则佛之说顿说渐,也就不是一定说顿,或者一定说渐,其意旨是不定的。正成佛之说法方式,有顿、有渐、有不定、于不定中,又分为不定与秘密二种(不定是指众生同听异解,而能相互知道;秘密亦是指众生同听异解,但彼此互不相知),所以,化仪四教的完善,是始于智者大师。此言佛说法之方式,除顿、渐而外,还有秘密,不定两种,乃表示对闻法者的善根和机宜的重视。依此而同一一言教,对不同根性的人,就有不同的意义,引导众生入于佛道的效果,还是相同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判释如来一代圣教,谓五时之教。或顿或渐,或秘密或不定,主要是从闻法者而来,五时判是由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而出。此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名,原出《长阿含》、《涅槃》等经。大师取之以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教的次第。
大师除依五时与化仪四教判释外,更依佛所说法内容,判为藏、通、别,圆化法四教。于化仪化法各立四教,皆有重闻法、行佛道之意。《法华经》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乃谓一切人皆有佛之知见,而且皆可由开示而得悟入,故此《法华经》之圆教,最为高广,称谓“纯圆独妙”。因此,清楚可知,大师的教判并非是对古师的模仿,纯属他自己对佛典深刻的悟解,而总结、概括出非凡的圆满周密的教判。大师的判教释经,旨在圆教畅佛本怀,教观总持,以求与佛本怀相契。此是其他判教诸师无法比拟的,也是天台的一大特色。
(二)教相三意判
五时八教判是判教史上最有代表性最周密圆满且又最有影响的名判。在天台的判教中,教相三意判也是智者大师伟大思想独创的妙判。如《法华玄义》卷一上云:“教相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导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69)他从所化根性,化导因缘,能化所化的本迹三方面来论述《法华经》的珠胜和判定其位置,更由本迹二门的立场,远溯过去世诸佛所说之径。前两种教相是约迹门,后一教相;是约本门,现分别叙述于下:
l、根性融不融相之教判
此是依据根性而判释的。因为众生根机不同,则修行之方法亦大相径庭。《华严》部虽然建立融不融,只是教诫大乘菩萨法,小乘根性的众生是不得听闻的。《阿含》部,其主旨在立不融,唯是教诫…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