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心揣不着,口说不象,不可心思口议,名为圆妙。圆足者,指世出世间,事理皆在当下一念,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所以说:圆见事理、一念具足。圆顿者、顿即顿超、不落渐次。此是性德,理体天然,未修未失,虽证无证,因果不二,一切现成。故云:“体非渐成”。此教备上诸义,故称圆教。
②教理与观法
圆教所诠之理:以四谛论,是无作四谛;以十二因缘论,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以六度、十度论,是称性六度、十度;以二谛论;是不思议二谛;以三谛论,是圆妙三谛。如《教观纲宗》云:“此教诠无作四谛,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亦诠称性六度十度,亦诠不思议二谛,亦诠圆妙三谛” 。无作四谛者,是自然地显示四谛皆中道实相。《止观》云:“无作四谛者,皆是实相,不可思议”。既然四谛皆是实相,则烦恼即是菩提,就无修道断集的造作了。同样,生死即涅槃,亦不需脱苦证灭之造作了。实相之理,如天而然,非造非作,故名无作。又实相无不相,故而无作亦无不作。所言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即是说人之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相。苦从因缘而生,缘生无性,无性之性,即实相性。苦谛即是实相性,故说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是说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了知无明尘劳之性,即菩提性。无明即明如江河之波,全波即水,何有集可断
着有滞空名边,心外取法为邪。边邪当下无性,无性之性,即三千性。三千即空即假即中,全是实相中正之体,故云:“边邪皆中正”。如此,法法当体即是,绝待妙心,本无欠缺,故云无道可修。藏诠生灭,通诠无生,别诠无量,次第皆了生死,趣证涅槃。圆人不然,了知生死即是缘生,缘生无性,即寂灭性,故云:“生死即涅槃,无灭无证”。
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者,十二因缘,体即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体德圆融,名不思议,真常不变之体,不生不灭。因有迷妄,则由三德而成三道(惑、业、苦)。又开三道为十二因缘,故名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释义》将十二因缘合成三道,精辟地解释说: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三烦恼三菩提,见思烦恼是实智菩提,尘沙烦恼是方便菩提,无明烦恼是真性菩提,又叫实相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净德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业即解脱,解脱就自在,在四德中属我德。即是缘因佛性。识、名色、六人、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是乐德。不生不死是常,属常德,此即是正因佛性。所以,《大涅槃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50)
称性六度、十度者,即称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行六度,施则尽其形寿,倾其净财;戒则防非止恶,护持性戒;忍则忍受痛苦灾难,以及八风等;进则如救头燃地努力前进;定则行住坐卧,湛然寂静;慧则心地朗然,圆明昭昭。以上六度皆菩萨行。分别来说,前五度归结起来,是以慈悲为基础,利益有情。第六度则是透彻人生的智慧,是指导前五度行的。从第六度又开出方便、愿、力、智四度,合称十度菩萨行。方便则权巧方便化利众生;愿则大愿摄持;力则力用,成就诸功;智则遍照诸法。以上十度,主要是从菩萨事行方面来讲,要是以称性而言,则度度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假中。如施为法界,施从缘生,当下无性,无性之性即是法性,竖穷横遍,体自如如,即空;圆具十界依正,即一切法趣于施法界,施法界外而无一法可得,是趣不过,即假;等施尚不可得,何况有趣非有趣,即中。
不思议二谛者:幻有、幻有即空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一切法趣空,空具一切法。趣有,有具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不有不空具一切法。故云真即是俗,俗即是真,不可思议。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警俗。此珠体内具有金银财宝等物,能够随人意求,如意而与。此是其体具有,才能如人意与;假使其体不具,即不能如人意与。体具譬真,与物譬俗,珠体具物,因有与物之用,叫作即珠是用;与物之用,全因珠有,叫作即用是珠。以譬真即俗,俗即是真,不二而二,分真分俗,是名不思议二谛。
圆妙三谛者,圆者,三谛圆融。妙者,一三三一,不可思议。三谛者:真、俗、中。即二边,名中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圆具无缺,真俗皆中,具足佛法。不仅中道如此,真谛,俗谛莫不皆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故云圆妙三谛。
以上是圆教的义理。从观法而言:此教之人因属界外利根菩萨,所修观法是“一心三观”。一心,指现前介尔一念,即第六意识妄心。此一念心,体具诸法,即空假中,直下照去,任运三观圆成,名一心三观。欲知此一心三观,必先从圆教一心三谛说起,三谛三观,性修不容混滥。《始终心要》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统一切法”。51)既知三谛为吾人本具的性德,则迷此三谛之性,谓之三惑。迷即不了之意。不了真谛,起见思惑;不了俗谛,起尘沙惑;不了中谛,起无明惑。故欲复本三谛之妙性,必须破除三惑,而欲破除三惑,又必须全三谛之性以起空、假、中三观之修。观是功用,谛是理性,体用若不分别,何处又说性修。不过,空观非真谛不能发,假观非俗谛不能发,中观非中谛不能发,故言修是称性而修。修即称性照了的意思。称真谛性,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称俗谛性,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称中谛性,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即证十界一心所具三谛之理。圆人根利,即于一念心中,圆悟一心三谛理性,全性起修,圆修三观妙行。圆修三观,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在因名三谛、在果名三德。修因证果,全赖一心三观妙行,故圆教一心三观,是圆顿行人成佛的心要。
③断惑与位次
圆教位次,当以六即来判。如《天台四教仪》云:“圆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则多滥上圣,故须六即判位”。52)
六即是智者大师对圆人修行位次所明的历程。约事名六,约理名即。《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义蕴佛经,名出智者。如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在诸文所明,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观位次”。53)又荆溪尊者在《止观辅行》卷一之五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54)
所谓六即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
理即者,指一切众生皆具佛之性德,生佛不二。《观无量寿佛经疏》(后简称《观经疏》)卷一云:“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55)因此理佛背觉合尘,迷惑不解。故《观经疏钞》卷一又云:“理虽是佛,全体在迷,佛出不闻,经名绝听”。56)然而,又是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不离实相,事用惑业苦三障的显现,就是本具的理体,当体即佛。在《摩诃止观》卷一下云: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菩提心。57)
藉此,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天台“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既圆融又不滥的意.义。
名字即者,在前理即时,是佛出不闻,经名绝听,而到名字即时,已通过殊胜因缘,或遇善知识,或依经论,始闻佛法妙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名字即。如《摩诃止观》卷一云:
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58)
在《观经疏钞》卷一亦云:“言名字即佛者,修德之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59)虽然,名字即重在听闻和了解妙理后生信受持。可见,听闻解名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生死解脱亦从名字中入门,所以,无论是从善知识处或经论中,能够听闻和了解到佛法妙理,即是获证菩提的开始,也是究竟成佛的开端。
观行即者,是通过名字即的悟解,从而依教修观,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此在圆教八位是属五品弟子位,又称五品观行位。此是依据《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为五品位。所谓兼行六度,是以专修理观为心,以六度为助行。正行六度是:戒清净、利根智慧,问答无碍,得自行化他。于此以专修六度为正行,具足观心,获事理不二,将六度相,悉能融会不二,伏五住地烦恼。
根据天台八位,前面理即与名字即尚未入外凡位,在此观行即方入,严格来说,在未发五品之前,仍在名字即内,直至证到五品,对尘即成佛观,于其念念觉知之心,名观行佛。如《摩诃止观》卷一云:
观行即佛者,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是菩提,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华严经》云: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60)
又《观经疏钞》卷一云:“现行即,此中观法异常坐等,直观心性,故托他佛而为所缘,然是大乘即心作佛,佛即是心。其观未成,为尘所动,始自圆闻观佛妙境至识次位,勤行五悔,若未发品,此等行人皆属名字,故知名字,其位甚长。今明对尘即成佛观,其中念念觉知之心,名观行佛”。又《观经疏》卷一云:“观行佛者,观佛相好,如铸金像,以像妙色,与眼作对……。”是知到观行即,要具足观心,观心明了,对所观之庄严色相,虽从心想,如在眼前,理慧相应,成观…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