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小乘声闻法。《方等》部,其主旨是借融来指斥不融的偏缺,总教大小根性的众生,令小根耻小慕大。《般若》部,其主旨是建立融不融,仍是教化大小乘根性的众生。《法华》部,其主旨是正直舍除不融,唯是说融。在此无大小乘之分,唯一佛乘。即佛陀五十年所化众生,根性各有差别,故施藏、通、别、圆四教配合为调教,而且巧妙地应用顿、渐、秘密,不定的化导方式,来诱导摄化,使其趋入菩提道。此八教的差别,是为教化根性不同的众生,将《法华》一实妙理,不同根性方便设施。所以说,《法华》以外的诸教典,是为欲摄入“法华一佛乘”所施的前方便粗教。如《玄义》卷一上云:“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经说”。70)是知《法华经》教法,异前诸经,融一根性,平等摄化。

  2、化导始终不始终相之教判

  此是说除《法华经》以外的诸经,都是随机教化,没有明示化导的本意。如前四时的说教,皆是方便权说,未彻本源。但至《法华经》,明白显说佛的化意本怀。《法华》以前诸经,为了化导当机,没法化导的彻底,直至《法华》,才得明示教化的渊源,指出二乘作佛的因缘,是在远昔大通佛的《法华》复讲时,而种下的种子,尔后至今释迦佛陀经历了三千尘点劫的过程之中,生生世世出没值遇,教养调熟,直至于今,更开四时之权,而显《法华》一实,而得解脱。明白只有《法华》才是贯彻化导的始终。正如《法华玄义》卷一上云:“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71)

  3、师弟远近不远近相之教判

  以上两种教相,是立足于《法华》迹门,三周开显的说法。显示《法华》的优胜。此第三种教相,则是依本门《寿量品》的主旨,将《法华》和诸经之优劣,异同加以比较的判释。即诸经所说的能化主佛陀和所化的弟子,皆是人物,然在法华会上,却很分明的指示迹门和本门的开显,明确佛陀在尘点劫前的往昔,已是成道的古佛。印迹于三世十方,方便示现无穷,今释迦佛陀亦是示现垂迹之一。同时的诸大弟子,也是早已成就菩萨道,内秘具德,外现二乘,助佛化导,为方便身,师弟的现身以上,显说常恒不灭的本地。只有《法华经》,将无量诸佛的垂迹示现,合归于本地佛,力说他经未有的特长。如《法华玄义》卷一上云:“又众经咸云道树师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经明师之权实,在道树前久久已满。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况复远远;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补处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72)。

  此教相三意判,多被过去学者所采用,当今学者一般都采用五时八教。其实,教相三意判,重要的是阐明了《法华》和其它经典的不同,《法华》畅谈了佛陀出世本怀的真实教,显扬殊胜73)。

  四、天台判教的意义

  (—)判教的结果

  天台判教,是智者大师综观了当时的佛教状况后,以其超凡的不偏之见,将诸家异说和分散的教义予以了整理和归纳,建立精确的教相组织。为了使从西而东来的佛法适应东土众生的思想,对全部佛教给予了评判和分类。使其体系化,从而结束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异说纷纭和无所适从等局面,使一代圣教以崭新而又具中国特色的新面目展现在东土大地上的人们面前。又以教观总持和解行并重为主导而大行弘化,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二)判教的影响

  智者大师的判教,在佛教发展的长河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如日人岛地大等在所着《天台教学史》一书的绪言中说:“中国的天台,对佛教各宗有极大的影响,经元、明、清而为大陆现今的佛教。普通所谓佛教教义史,它们的形式上,固然遍及佛教各宗,而它们的实质内容,却可以说是以天台教义史为径,象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74)。可知天台大师的思想,普遍的影响和左右着全盘佛教。象五时八教,虽说其它宗派并不以此为准绳,但五的分类,则通用于各宗之间而成为佛教常识。又如:一乘思想、事理不二、圆融无碍及性具等教义,大大地影响着唐代成立的各宗各派教学,尤其是华严宗,深受智者大师判教教义的影响,而发展了中国佛教庞大的教义。此外,《法华》、《涅槃》二经的广泛流布,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三)判教对后人的启示

  智者大师判教的动机,为的是让佛法有一系统而清晰的面目弘化世间,排除那些妄说、妄执和迷惘、彷徨。这在当时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因此,当时人们称智者大师为“东土小释迦”。并赞他以不偏之见,立大义于众声交错之中,来消融教义间的分歧,以种种方便来教化益被众机,使佛教真理不特胜传于当世,而且光辉于后代。

  --------------------------------------------------------------------------------

  1)《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6卷,第1-2页。

  2)《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卷二,金陵刻经处,第67-68页。

  3)《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1991年上海佛教协会印行版,上册,第696—697页。

  4)《三论玄义校注》第102页。,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一版。

  5)《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代佛学丛刊》第56卷,第2-3页。

  6)《法华玄义》卷十,《大正藏》第33卷,第801页。

  7)《法华玄义》卷十上,《大正藏》第33卷,第801页。

  8)《法华玄义》卷一,《大正藏》第33卷,第683页。

  9)《法华玄义》卷十上,《大正藏》第33卷,第800页。

  10)《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4页。

  11)《天台四教仪集注、集解、备释合刊》卷一,第13页,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出版。

  12)《教观纲宗》,《大正藏》第46卷,第937页。

  13)《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14)《法华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15)《法华玄义》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16)《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 46卷,第774页。

  17)《法华玄义》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18)《法华玄义》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19)《法华玄义》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20)《法华玄义》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09页。

  21)《法华玄义》卷十下,《大正藏》第33卷,第810页。

  22)《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4页。

  23)《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5页。

  24)《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5页。

  25)《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5页。

  26)《教观纲宗》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938页。

  27)《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5页。

  28)《四教义》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1页。

  29)《天台四教仪》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6页。

  30)《教观纲宗》,大正藏卷46,第938页。

  31)《四教义》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1页。

  32)《止观》卷一上,《大正藏》第46卷,第5页。

  33)《教观纲宗释义》卷上,第31页。

  34)《天台四教仪》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7页。

  35)《天台八教大意》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0页。

  36)《四教义》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2页。

  37)《天台四教仪》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页。

  38)《教观纲宗》,《大正藏》第46卷,第939页。

  39)《摩诃止观》卷三下,《大正藏》第46卷,第32页。

  40)《天台四教仪》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78页。

  41)《天台八教大意》,《大正藏》第46卷,第770页。

  42)《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8页。

  43)《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8页。

  44)《天台八教大意》,《大正藏》第46卷, 第771页。

  45)《四教义》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22页。

  46)《教观纲宗释义纪》卷中,第49页。

  47)《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第46卷,第5页。

  48)《教观纲宗释义》卷中,第50页。

  49)《教观纲宗释义》卷中,第50页。

  50)《教观纲宗释义记》卷下,第10页。

  51)《始终心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473页。

  52)《天台四教仪》卷一,《大正藏》第46卷, 第780页。

  53)《天台四教仪集注·集解》卷九,第377页。

  54)《止观辅行》卷一之五,《大正藏》第46卷,第179页。

  55《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页。

  56)《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页。

  57)《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页。

  58)《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页。

  59)《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页。

  60)《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页。

  61)《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页。

  62)《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页。

  63)《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页。

  64)《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页。

  65)《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第46卷,第10页。

  66)《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 第187页。

  67)见慧岳的《天台教观的特质》一文,《现代佛学丛刊》第57册。

  68)《四教义》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724页。

  69)《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第33卷,第683页。

  70)《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第33卷,第683页。

  71)《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第33卷,第684页。

  72)《法华玄义》卷一上 ,《大正藏》第33卷,第684页。

  73)《现代佛学丛刊》第57册。

  74)见《从判教研究谈天台在佛教中的地位》一文,《现代佛学丛刊》第56册。

  

《论述天台宗的判教(普正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